张仪走后,秦国相位空缺。竞争相位的人有三位,公孙衍、樗里疾和甘茂。公孙衍,名动战国的纵横家;樗里疾,战功赫赫的秦国智囊;甘茂’公认的老好人。甘茂做人谦恭、厚道、与世无争,秦国三个水火不容的当政者张仪、樗里疾和公孙衍都曾经极力推荐。被不同集团的人一致看中,足见甘茂为人处世的圆滑。
甘茂是楚国人,秦国客卿,所谓的“羁旅之臣”,能得到秦国王族和权臣一致认可确实不简单。甘茂靠军功上位,配合魏章攻掠楚国汉中之地。论起来,张仪是甘茂第一个伯乐。秦武王排斥张仪,甘茂随之背叛张仪站到公孙衍和樗里疾阵营里,因此有机会竞争相位。所有的人都不看好甘茂,甘茂只是竞选相邦的绿叶。
不管别人怎么不看好,自己要有自信。只有自信远远不够,要做事。怎么做呢?搞清楚领导心里想什么。
每个人都有理想,年轻充满幻想和希冀,秦武王抱负远大,他想取代周天子。取代周天子不是件容易事儿。到公元前308年,周王朝立国七百年。秦国的确不弱,但除了秦国,天下仍有战国六雄。秦武王想观摩一下周王朝的气派,不想以朝拜者的身份去,想以征服者的身份去。周天子住洛阳,洛阳处于韩国境内。打通一条通往洛阳去的道路成为秦武王最想干的事儿。甘茂敏锐察觉出年轻秦王的想法,投其所好,提出攻打韩国的军事计划。甘茂获得秦武王青睐,先赢一分。有一分仍然不够,在秦武王心目中公孙衍分量更足。权衡再三,秦武王选择了公孙衍。
秦武王任命公孙衍为相邦,入宫谈话的内容被甘茂获悉。铁板钉钉,似乎大局已定。甘茂不灰心,没有宣布任命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日甘茂入宫见秦武王,拜贺道:“恭喜大王得到贤相。”秦武王大吃一惊,连忙否认道:“寡人何时找到新相邦?”甘茂微笑道:“公孙衍对我说,他已经是秦国相邦。”秦武王对公孙衍的信任度立刻降到冰点,这么重要的人事安排怎么能随随便便泄漏出去,这种人有什么资格做相邦。公孙衍等委任状,等了一天又一天,空欢喜一场,怎么也没有想到老实人甘茂算计了他。
排除公孙衍,第二个候选人是樗里疾。秦武王就相邦人选征询意见,老油条想,不能自个推选自个,既然公孙衍希望最大,那么就推甘茂。人算不如天算,樗里疾打压公孙衍,不成想帮了甘茂的忙。
面对两个候选人,秦武王别出心裁设计左右相邦,甘茂为左相,樗里疾为右相。甘茂心知自己在秦武王和臣民们心中地位不高,当上相邦不见得坐得久。他要立功,立大功,唆使秦武王讨伐韩国。
伐韩军事行动彻底暴露出甘茂的野心,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甘茂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当时国际环境下进攻韩国不符合秦国的国家利益。秦国与齐、楚大战,占领楚国汉中土地,逼迫齐国退出燕国。这时节出兵伐韩,等于把韩国推向敌人的阵营里,樗里疾、公孙衍等人表态反对。领导决定的事情反对有什么用呢?甘茂出使大梁,联合魏国伐韩。
戏剧性的一幕又出现了。甘茂做通魏国的工作却改变主意,派人先回咸阳劝秦王取消伐韩军事计划。秦武王十分奇怪,急于搞清楚到底发生什么事儿,亲自跑到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说:“进攻韩国,打通去周王室的道路,必须攻下宜阳。宜阳是韩国军事重镇,上党、南阳的财富云集宜阳。秦军跋涉千里攻打一座坚城,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够打下来的。昔年乐羊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没打下,遭到国内人的指责,诽谤书信整整放了一大箱子。”
不是不想攻打韩国,甘茂害怕别人说坏话。秦武王当下给甘茂吃了一颗放心丸:“寡人决不会被他人左右。”
甘茂有一项绝技,不是独孤九剑,不是降龙十八掌,更不是蛤蟆功,而是讲故事。小故事大道理,无往不胜。甘茂讲了一个曾子杀人的故事:“大王听说过曾子吧,他是鲁国大儒。一天有人对他的母亲说,你儿子杀了人。曾母不信。过一会儿,又一个人告诉说,曾子杀人。曾母仍然不信。当第三个人说曾子杀人时曾母爬墙逃跑了。”甘茂最后总结道:“曾子岂是杀人者,谣言三及慈母惊。我贤德不如曾子,王信任我决不会比曾母信任儿子更深,而疑心我的人不止三人,恐怕王不会始终相信我。
赢得领导信任非常难,何况甘茂竞选相邦和伐秦军事行动得罪太多的同事。一旦军事行动受挫,马上一片指责声。聪明的甘茂事前先逼秦武王表明态度。果然秦武王正色道:“我与你立誓,不相信任何人的话。”这就是战国著名的历史典故“息壤在彼”。
战事果如甘茂所料,秦军围宜阳五个月,将士们伤亡惨重,宜阳岿然不动。樗里疾、公孙衍等人纷纷指责甘茂。秦武王一度打退堂鼓,但想起两人的誓言,不得不咬牙坚持。
韩国向楚国求援,楚怀王准备出兵救韩。秦武王急忙派使者向楚怀王许诺,只要楚国不出兵,归还汉中一半的土地。楚怀王把陈轸找来商议救韩之事。张仪去世,陈轸又回到楚国。楚怀王说:“秦王许诺归还汉中一半的土地’可能又是一场骗局。秦国人一再把我当猴耍,这次我要救援宜阳。
陈轸表情变得很奇怪,问道:“大王真想和秦国开仗还是只想做做样子,让韩国心存感激投靠我们?,楚怀王嘿嘿一笑:“什么事都瞒不过先生,汉中之战,楚国损失十万大军,没能力打啦。不过我想韩国相邦公仲侈聪明能干,是个难得的人才,定会守住宜阳,我们顺水推舟,难道不是一件美事。”
陈轸呵呵笑道:“那我劝王放弃这种想法。秦国围宜阳数月不退,志在必得。凭借公仲侈的才干尚且陷入困境,何况王不想尽全力。楚军救韩,秦国势必增兵,那时王既得罪秦国,又帮不了韩国。”经过几次失败,楚怀王相信陈轸的话。
五个月打不下宜阳,甘茂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公孙衍和樗里疾不停诋毁,秦国国内反战呼声高涨,另一方面列国纷纷指责秦国发动不义战争。不在压力下爆发只能在压力下死亡。甘茂背水一战,散尽家财奖赏将士们,发誓打不下宜阳便自杀。还是金钱有用,秦军攻克坚城,斩杀六万韩军。踌躇满志的甘茂净水洒街迎接秦武王的到来。宜阳不是秦武王梦想的终点。周王朝都城洛邑才是。
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把地面烤得滚烫。南风拂来,洛邑笼罩在一团团滚动的热浪之中,火烧火燎,让人感到窒息压抑,透不过气来。
一排排整齐肃穆的秦国甲兵身着黑衣手持戈矛,钉子般钉在光滑如镜的大青石地面上,任由汗水从脸庞额头滴下,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前方。王宫大殿前矗立着九只雕刻精美、古朴庄重、气势峥嵘的青铜大鼎,这九只鼎就是象征天下九州的周鼎。据传由大禹的儿子夏朝第一任君王启所铸,上绘各地山川名胜,一鼎象征一州,九鼎即是天下,来显示夏王至高无上之权威。天下共主之地位。
夏亡九鼎归商,商亡九鼎迁于周,成为三代之宝、天下的代名词。公元前606年,春秋霸主楚庄王北伐陆浑戎,兵临洛邑城下,对着周朝使臣王孙满傲慢地问鼎之小大轻重,王孙满机智的一语驳回:“在德不在鼎。”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此而出。
楚庄王问鼎是东周王朝第一次危机,而今来自西方的甲兵比楚人更加咄咄逼人。年轻的周赧王姬延登上王位的第八个年头,迎来王朝的第二次危难,秦武王赢荡要举鼎角力。
秦武王志得意满,在兵车和甲士簇拥下来到洛邑。秦武王勇武有力,最大的爱好是摔跤。守财奴存钱、好色者养女人、附庸风雅的人收集字画。秦武王养了许多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力士,三人在秦均为高官,据说孟说一人制服过两头野牛。
楚庄王仅仅是问鼎,秦武王却要观鼎,秦人来者不善。面对沉重威严的青铜大鼎,秦武王活动着筋骨问身边三个大力士道:“你们举得起来吗?”
九鼎到底有多重,已无可考,因为九鼎未能流传下来。《战国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一文中载:“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就是说,一只鼎要九万人牵引,你说它有多重?当然《战国策》多是纵横家夸大渲染之词,不能相信。就目前已知的三代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八百三十一二公斤。世界上最有力气的大力士是伊朗人雷扎萨代,抓举212.5公斤,世界纪录保持者。应该讲,九鼎不会重过司母戊鼎,但也不会比它轻多少吧?
任鄙、乌获皆摇头,只有孟说挺起胸膛大声道:“我行!”秦武王冷笑一声:“你行我也行!”迈开大步坚定地向大鼎走去,身后传来秦人甲兵整齐划一的欢呼声。
鼎重千钧,寻常人举不起来,秦武王不是和孟说较劲,他是故意为之。秦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使他觊觎周室,甚至不惜罢掉有大功于秦国的张仪的相位,毁裂与韩、魏的连横,内心暗藏的野心难道仅仅是为了来到洛邑一观九鼎的风采吗?九鼎是象征天下王权的神器,谁把九鼎举起,便是天命所归。
秦武王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野心勃勃的火焰,弯下熊一样的身躯,伸出一双强壮的大手,紧紧握住“龙文赤鼎”的鼎足,用尽平生之力,大吼一声:“起!”大鼎缓缓而起,空气为之凝固,周天子几乎能够听得到“怦怦”的心跳声。只听一声轻微的“嚓哧”,大鼎轰然落地,秦武王一声惨叫,双目出血,庞大的身躯栽向地面。几乎所有人都被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吓得脸色惨白。周赧王暗中诅咒着这位不可一世、狂妄的秦王,他活不成了,没有人能够举起大鼎,没有人能够撼动大周数百年基业。周赧王带着嘲讽冷笑着,然而秦王及秦国武士那一张张刚毅不屈的表情流露出来的勇武和刚猛,又让他感到恐惧和战栗,火热的天气里周身一片冰凉。
膝盖骨折,秦武王死了,死得很开心。他对臣下们说过:“寡人欲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他第一次以诸侯的名义亲手触摸到周鼎,并且差一点实现移鼎之志。但是,秦武王为鲁莽任性付出沉重代价,不仅仅失去生命,整个大秦国几乎毁于这次荒唐举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