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国非常人物
34509800000025

第25章 五国相王

陈轸妙计大告成功,帮助公孙衍取得魏惠王信任,捞到魏国外交部长的官帽。公孙衍开始实施合纵计划。合纵的精髓即是联合弱国对抗强国。战国群雄林立,齐、楚、秦三国最强,公孙衍选定赵、燕、韩为合纵目标,最后把中山国拉人进来。中山人极其坚韧,魏文侯灭中山,二十多年后中山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复国。

为把五国成功捏合一处,公孙衍效仿张仪“咸阳称王”发起“五国相王,运动,由魏国带头支持韩、赵、燕、中山四国称王,换取他们与魏国结盟。

魏国相邦惠施不赞同合纵,提出不同的战略思维,不结盟、不打仗、不称霸、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争取齐国和楚国的支持制约秦国。用惠施自己的话说:“以魏合齐楚以按兵。”惠施的不结盟主张还是做人家的小弟,和连横没什么区别,连横只有一个老大,现在变成两个老大。

公孙衍对魏惠王说:“秦国取魏国河西之地,您甘心吗?单凭魏国的实力确实不足以对抗秦国,合五国之力还怕一个秦国不成?五国地位平等,团结互助,戈矛一致对外,何惧秦、齐、楚三国。”

满头白发的魏惠王深深倚靠在御座之上,外表平静,内心悲愤。77岁高龄、46年国君生涯,他创造了一个纪录,战国在位时间最久、最长寿的君王。每再活一年,纪录都将改写。然而现在魏惠王感觉生不如死,那顶沉甸甸的王冠压得喘不过气来。

魏惠王接手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那时的魏国如日中天,武卒纵横天下,什么秦国、楚国、齐国都不放在眼里。在他手里魏国达到鼎盛,几十年下来打了无数仗,国力越打越弱,地盘越打越小,而今沦落到与赵国、韩国、燕国,甚至曾经的殖民地中山国为伍。为了魏国的利益,他给齐王行过礼,给秦王驾过车,屈辱啊,这把年纪不能再当马车夫,不能再给人家做狗,留点尊严吧。魏惠王同意公孙衍的合纵外交计划,抛弃一年前刚刚订立的秦、魏、韩三国连横条约。

“五国相王”大张旗鼓进行,魏惠王先后承认韩、赵、燕和中山四国国君的王位。消息传到秦国,秦惠王非常紧张,傻瓜瞧得出来“五国相王”是对抗秦国的邪恶轴心,连横出现危机。

合纵的力量无疑巨大,但是中国人不团结、凝聚力不强是一项悠久的传统,国人习惯钩心斗角,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足球最能体现团队的力量,个人身体素质在亚洲拔尖的中国球员踢球水平亚洲三流。不团结不是中国人的错,更不是中国足球的错,全世界人都如此,但把不团结搞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就是你中国人的错了。

张仪对秦惠王道:“大王放心,合纵绝不会成功。不要迷信团结的力量,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团结。合纵和连横不同,合纵缺乏核心,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合纵没有头儿,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出现内讧。现今之计联合齐、楚两国,给合纵国施加军事压力。”

公孙衍发现把事情想简单了,“五国相王”不仅伤害秦国利益,同时刺激到楚国和齐国的大国战略。这些强大的国家根本不允许弱国们抱成团。

齐威王首先跳出来,大骂中山国君不知羞耻,小小国家竟敢与大国平起平坐。齐国与中山国断绝外交关系,进行经济制裁,威逼中山王取消王位,这一切后面掩盖着齐威王对中山国的觊觎之心。秦国反应更是迅速,秦军兵出函谷关,重新攻取陕,渡河北进,进攻曲沃、平周等地,向魏国宣战。楚国则趁火打劫,上柱国昭阳率楚军向魏国发动进攻,而且带来一个人,魏惠王的儿子公子高。楚国强迫魏国收下此人,不仅要收下,还要立为太子。楚国时机抓得巧妙,瞅准魏国与秦国翻脸的机会,意图报陉山一箭之仇,重新收复被魏国占领的土地。

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合纵联盟内部出现裂痕。五国联盟中的厚黑家赵武灵王赵雍出手了。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赵雍,以为赵小弟是个少年,不放在眼里。实不知赵雍忍辱负重,脸皮厚得像堵墙,实为战国厚黑界后起之秀。只不过赵武灵王的厚黑度不纯,只能对外人厚黑,对亲人不够厚黑。

五国相王,赵雍主动摘去头上的王冠,第一个退出五国同盟。赵雍毕生不称王,不仅不称王,而且自降一等,只允许臣民称呼“主君”。赵雍和前辈赵毋恤非常相像,懂得面子最无用,虚荣心害人。

“没有称王的实力,图个虚名有什么用!”明代的谋士朱升将赵雍这句话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名实相符本是惠施名家学派的主张,拥有四海可以称王,割据一方可以称公侯,赵国实力处列强末席,硬要出头称王,岂不做出头鸟。

不是所有的人都甘心退居人下。赵雍懂得韬光养晦,中山国君舍不得头上那顶王冠,态度强横,差点和齐国打起来。多亏齐威王年老不复当年壮气,加上燕、赵两国对中山国的袒护,齐威王未能发兵灭中山。中山王不过风光二十年,当小厚黑家成长为大厚黑家的时候,中山王被赵主君灭掉了。

赵国退出,中山自保。面对秦、楚两国对魏国的进攻,没有一个国家肯出兵帮忙,五国相王运动刚开个头便自动终止。秦国攻西面,楚国攻南方,魏国两面受敌,楚军在襄陵大败魏军。无奈之下公孙衍搬出陈轸救火。

战国第一次合纵是场双簧戏,公孙衍在台上表演,陈轸在台下操纵。公孙衍顺利得到各国信任,少不了陈轸游说列国诸侯的功劳。齐国外交官之所以第一个找到公孙衍,正是陈轸借出使齐国的机会,故意向齐威王泄露公孙衍和赵、燕两国有秘密约会。合纵失败,公孙衍无法收场,只能由这位幕后策划者出来收拾残局。

陈轸从齐国匆忙赶往楚军营中劝说昭阳退兵。陈轸和楚国人最熟,人缘好不代表人家会听你的话。昭阳立功心切,正杀得高兴怎么肯退兵。

陈轸是什么人,一个能把丑八怪猪说成美女的厚黑高人。陈轸讲了一个故事,讲完后昭阳二话没说,拔营起寨。

那个故事叫做“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有人给它画上脚,变成四不像。昭阳为楚国立下大功,按照楚国的制度,最高级的武官是上柱国。昭阳已经是上柱国,再行封赏的话只有相当于总理的令尹。换句话说,如果昭阳继续立功,那就无官可赏,无官可赏只有死路一条。齐国的田忌因为功高震主至今客居楚国,你昭阳想变成无家可归的多脚蛇田忌吗?

昭阳走了,带走魏国八座城市,其中有楚军占领的,有魏国割让的。求人家办事总要带些礼物,昭阳只是中间人,楚王才是说了算的正主。昭阳打了大胜仗却两手空空回去,楚王会怀疑昭阳用楚国的军队谋私利收受贿赂。

楚军打着护送公子高回国担任太子的旗号,本意把魏国变成楚国的附庸国。一旦公子高继承王位,魏国就是楚国死党。魏国不接收,怎么能随随便便撤军。陈轸知道楚怀王的缺点,好贪小便宜,只需弄点眼前的利益足以蒙住他的眼睛。

7.两国相印

南线安定下来,秦军仍在猛烈进攻西线,魏惠王焦头烂额。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纵横家的影子。张仪又来了,带着胜利者的微笑第二次来到大梁。他此行有一个目的,讨一份工作。

张仪缓步从惠施、公孙衍面前走过,嘴角挂着笑意。他击败名家掌门人、当代名将和著名智囊的联手进攻,天下第一纵横家的名号非他莫属。

讲起来,魏惠王应该不好意思见张仪,几个月前亲亲密密拉着手一起连横,几个月后搞合纵,拆人家的台。魏惠王的脸皮久经磨炼,神情丝毫不变。世界上的事情无所谓好意思不好意思,大家都是出来混的,都有自己的目的。有些是见得人的,有些是见不得人的。

忘掉以前的不愉快,有共同利益大家还是好朋友。张仪要魏惠王明白一件事,听张仪的话永远不吃亏。

“大王想获得土地吗?”张仪一句话吊起魏惠王的胃口。魏惠王叹息道:“寡人又一次战败,谈什么土地。”张仪正色道:“我能使大王获得半个魏国的土地。”魏惠王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果真?”

“当然。”张仪坚定地回答道:“只要大王任命我为魏国的相邦。”

魏惠王万分惊讶,“先生肯弃秦国来我魏国?”

张仪声音平和,像诉说一段动人的故事:“不错,不仅如此,我还要劝说秦王进攻韩国三川之地,大王可以借机向韩国索取南阳土地,秦、魏两国共同发兵,韩国可灭,然后两家平分土地。”

魏惠王沉吟不语,张仪开出的条件足够诱惑,让人难以拒绝,半晌道:“好,容寡人与臣下们商议一下。”

张仪不失时机地说道:“大王千万小心陈轸这个人,他和楚国关系密切,我听说这次会谈他为楚国谋地特别卖力气,得了不少好处。”

张仪的话传到陈轸耳朵里,陈轸淡淡一笑。像他们这种高手,输得起、放得下,唯有输得起才能赢得起。陈轸没有到魏王跟前去解释,解释没有用,因为陈轸现在无法给魏国带来好处。陈轸把张仪的话透露给楚国,让楚王先听一听。随后,收拾行装出发。这一次向南方去,流浪是他的宿命。有人撤退为了逃跑,有人撤退为了反击,陈轸属于后者。陈轸从南行的马车里探出头来,望了一眼宏伟的大梁城,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张仪等着接招吧。

魏惠王召开大会讨论魏国战略方向。魏国日落西山,先后败给秦、齐、楚三国,老牌强国秦国重新强劲崛起已成事实。夹在列强中间的魏国势必做出选择,有三种战略供魏国人民考虑:

第一,顺从秦国,受秦国保护,搭泰国顺风车,做秦国小弟,为秦国的胜利欢呼,即接受连横;第二,联合弱国对抗霸权,团结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合纵;第三,不结盟,采取均势,利用秦、齐、楚战略三角关系进行投机,做墙头草顺风倒。

合纵同盟瓦解,公孙衍闭嘴不言。成功者说什么都是对的,失败者只能闭上嘴巴。惠施仍然坚持不结盟政策,拒绝连横,他知道一旦连横成功魏国相邦不再姓惠。

纵然惠施出口成章,有指鹿为马的大才,事实证明不结盟政策保护不了魏国,不能使魏国免受列强攻击。最后大臣们举手表决,以压倒性的优势欢迎张仪入魏国拜相,意味着惠施的任期提前结束。

张仪兴冲冲回到咸阳向秦惠王提出秦、魏合兵瓜分韩国的战略计划。张仪的计划遭到秦国名将司马错反对,司马错主张先讨伐蜀国,再进取中原。双方展开激烈辩论,这是一次著名的讨论,决定此后秦国的战略。

此次辩论中,张仪史无前例地提出一个经典的战略方针“挟天子以令于天下”。这条计策五百年后成就曹操霸业。司马错则认为攻取韩国、挟持天子会过早暴露秦国的军事实力,引起列强干预。趁合纵瓦解之际讨伐南方的巴、蜀,拓展疆域、积累财富更加稳妥。

司马错的担忧不无道理。成王败寇,胜利掩盖一切。只要胜利,一切都好说,只要失败一切白扯。三国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作用完全被后世夸大。“挟天子令诸侯”引起各地实力派军阀的眼红忌妒,在外没有一处地方军阀听命于曹操,在内曹操承受保皇派巨大的压力,汉献帝与保皇派勾手策划“衣带诏”。内外交困,“挟天子令诸侯”的战略使曹操成为第二个董卓。若非袁绍愚蠢,换作刘备或者孙权,凭借河北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取曹操易如反掌。纵是如此,官渡之战曹操亦是险中取胜,这是慕虚名致实祸。

这一点,秦惠王比我们强得多,他没有去建设咸阳,而是把眼光投向贫困的巴、蜀大地。

张仪满脸恳切,说道:“大王的知遇之恩,臣铭记于心,无以为报。只想辅助大王攻灭列国,统一天下。挟持周天子号令诸侯才是真正的王业,攻打荒蛮、偏远、地势险要的蜀地会使秦国的王业推后,大王永远看不到统一的那天。大王若担心齐、楚干涉,臣请求到魏国担任相邦巩固秦、魏邦交,使魏国不敢背叛秦国。”

秦惠王道:“寡人知道先生的心意。人贵在知足,寡人打下河西土地,恢复祖宗疆域,不敢奢望争天下。蜀地穷困,频繁发生水旱灾害,水灾一片汪洋,旱灾赤地千里。因为蜀穷,所以楚国近在汉中却不肯取蜀。蜀地的穷困在于没有强有力的政权,不肯治理环境,寡人有信心把蜀地变成秦国的粮仓。司马错的话不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秦国拥有新的南方制高点,可以从长江出发偷袭楚国腹地。寡人虽看不到秦国一统,后世当记得寡人。”

张仪赞叹道:“大王深谋远虑,是臣下过于急功近利。”

秦惠王道:“连横必须搞,一直搞到秦国有能力灭亡列国的那天。寡人派兵护送先生去魏国拜相,让魏国替秦国挡住东方诸国,我们好腾出手来收拾巴、蜀。”

张仪思忖片刻,说道:“蜀地道路不通,地势险峻,谋蜀需从长计议。”

秦惠王笑道:“寡人想出一招妙计,让蜀国国君为我大军建桥修路。”

张仪会意地笑了,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成功往往眷顾异想天开的人。

张仪大梁拜相,第一次连横与合纵的较量以张仪完胜结束。合纵阵营土崩瓦解,头头们各谋前程。

陈轸有先见之明,早早离开魏国去楚国。惠施抱着相邦大印不放,直到张仪人魏境,才死心塌地匆匆逃窜。张仪进人大梁下达通缉令,名教大师逃得狼狈,化装逃跑,好不容易逃到楚国。

楚国怕影响与秦、魏两国的邦交,把惠大师送往宋国。宋君戴偃是个牛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式的人物,国家不大,势力不强,心气却足得很,最反对强权,把齐国、楚国、魏国均不放在眼里。宋君是诡辩论的信徒,对惠施大师特别崇拜。惠施回到老家宋国,在戴偃保护下整天和庄子大师抬杠,生活过得挺逍遥。

狡猾的公孙衍依然选择留在魏国,为自己找到新的靠山——韩国国君。我们不能不佩服纵横家的胆识与谋略。公孙衍透风给韩国人,说张仪拜魏相,秦、魏连横之势确立,两国要瓜分韩国。你们韩国人不想亡国的话,必须全力支持他对抗张仪。公孙衍提出一个无耻的建议,要求韩国人打假球,故意战败把南阳地区割给魏国,作为公孙衍留在魏国对抗张仪的资本。

为免受瓜分之苦,韩王与公孙衍秘密商定割让南阳。公孙衍率一支魏军耀武扬威杀向韩国,不费吹灰之力南阳到手。张仪傻了眼,公孙衍为魏国立下大功,不能像驱逐惠施那样收拾人家。公孙衍在张仪眼皮子底下成功潜伏下来。

为方便张仪魏国拜相,秦国对外宣布免掉张仪秦国相邦职务。张仪从魏惠王手里接过相邦大印,说不出的得意。“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只有在家乡人面前、熟人面前、以前瞧不起自己的人面前风光一回才算真风光。地球上混一辈子,跑到外太空做一回官,谁也不认识,满眼是大头小身子的外太空小丑,虚荣心如何满足。

世界真是奇妙,公孙衍和张仪两位合纵和连横的风云人物又一次同殿称臣,第二回做同事。这一次公孙衍学乖,为了让张仪宽心不再算计人,厚着脸皮讨好说:“我劝大王把魏国禅让给您。”

张仪皮笑肉不笑道:“犀首好主意,那样张仪快滚蛋了。”

公孙衍一脸谄笑:“相邦何出此言,您当然要坚决拒绝,我会劝大王另行赏赐一座万户的城池表彰相邦的功劳以及谦恭之心。”

万户封地,张仪心动,看来人是可以改变的。我和公孙衍本无深仇大恨,无非争权夺利。送这么重的厚礼,再算计人家可就不对啦。

第二日,魏国人惊奇地发现,昨天横眉冷对,互相瞧不起的两位绝代高人竟然乐呵呵有说有笑,亲密无间,似多年不见的一对老朋友。有钱能使鬼推磨,真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寂寞孤独,因为世上君子太少,可以交上朋友的君子更少。厚黑子弟交友大可不管君子与小人,有利可图则交往,无利可图则离开。世界本如此,得势时高朋满座,失意时树倒猢狲散。交友莫交心,交心则伤心,只需做到宠辱不惊,来即迎之、去亦不送。

张仪与公孙衍缓和关系有他的目的,一来文武齐心,魏惠王高兴;二来强化秦、魏、韩三国同盟。

连横的核心在于大国有实力保护小国并为之谋利。小弟们之所以前呼后拥跟着大哥舞刀弄棍因为有好处,没有好处谁跟着你混。北约军事同盟、日美安保,都是美国老大出兵保护盟国安全。张仪必须给魏、韩两国吃一根胡萝卜,提出新的战略“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西面失掉的土地,东面、南面补回来,同盟国对齐国开战。魏、韩两国负责提供物资保障,秦军越过魏、韩国境向齐国发动进攻。为协调盟军关系,张仪兼领秦相,成为战国第一位身佩两国相印的风云人物。

连横术不是万能的,战争瞬息万变,谁也无法保证战争的胜利。秦国远征军失败了,败在齐国名将匡章手下。

8.孤独匡章

如果有人问战国最孤独的人是谁?答案是:匡章。匡章是战国的独孤求败,匡章虽是名将却达不到吴起那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境界。他的孤独是情感的独孤,那份孤独谁也学不来,谁也做不来。

人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无父无母、无妻无子”。匡章更加悲惨,“有父有母、有妻有子”却不得相见。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匡章故意造就孤独、寂寞的生活。

说匡章是厚黑教的人,齐国人会举双手赞同。因为匡章触怒父亲离家出走,从此不登家门;父亲杀死母亲,抛尸马栈之下,匡章不管不问,至死不重新葬母;匡章的妻子儿女均无缘无故被无情赶出家门。

如此冷血绝情、黑心厚脸皮的人世上罕见,他的朋友必然不多。令人惊奇的是,儒教大师孟子是匡章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为此孟子饱受齐国人指责,却无怨无悔,为匡章卖力辩解。

儒家非常看重孝道,讲了很多,“无违”“色难”“父母唯其疾之忧”等等,能养活父母不算孝,还要尊敬、态度和蔼,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仪繁多,做个孝子实在太难。

难吗?不难。匡章违背孝道,不养父亲、不葬母亲,更不用提和颜悦色。但是,孟子大师说匡章是孝子。为什么?因为“义”比孝大。

匡章与父亲闹翻根源于信仰和学术理念的不同。战国百家争鸣,学术自由,人人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匡章曾经无情斥责惠施为“蝗虫”,可见匡章的偏激,他的指责激出惠施大师的一番高论。

匡章的父亲田鲔曾经这样教育儿子,你想得到好处,首先让君王得到好处;你想使家庭富有,首先使国家富强。君主出卖官爵,臣子出卖智力,在社会上混只能依靠自己不能依靠任何人。

田鲔这番话深合厚黑之道,看透现实社会,身为儒家信徒的匡章难以苟同。忠君报国变成做生意,父亲教育儿子自私自利,有这样的父亲吗?匡章一气之下离开腐朽没落的贵族家庭,追求真正的理想去了。

从田鲔的姓氏和见解看,田家决非平民家庭,极有可能为齐国宗室,匡章抛弃富二代生活令人敬佩。匡章没有“常回家看看”的念头,从此更改姓氏,不踏人家门一步,直到父亲去世。为感受父亲失去儿子的痛苦,匡章把妻子儿女们扫地出门,自动放弃天伦之乐,一个人孤单地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

为追求“正义”抛弃父母不能算不孝;为追求“正义”舍弃妻子、儿女,不能算不慈。这才是真正的儒教。对此,庄子对儒教无情讥讽道:“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为了信仰、为了追求可以抛弃一切,脸皮薄、心肠软的人怎么能做得来,“成大事者不顾家”,真正的儒者即是厚黑教徒。想做大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不必留情。

狠心无情适合哪一种职业,冷血军人。匡章参军入伍,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官。齐军统帅田盼慧眼识人,将匡章当做齐国军界的一颗新星推荐给齐威王。战国是军人表演的舞台,军人们永远感觉不到寂寞。秦国远征军成为匡章军事才能的试金石。

西方霸主秦国不远千里越过韩、魏向齐国进攻,创造了战国大规模远距离投放兵力的先例。战国时代主要兵种是步兵,如此长距离的作战不多见,没有盟国支持无法想象。即使现代拥有海军和空军,若没有盟国提供土地和后勤保障也是无法完成的,显然连横国有备而来。

秦国大军压境,匡章接到命令来到齐王宫廷。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见到齐国伟大舵手的时候,突然明白为什么秦国人不远数千里进攻齐国。执政长达三十六年的齐威王病了,病得不轻,面色蜡黄,斜躺在床上,唯有一双眼睛依然透露睿智的光芒。

齐威王活动着肢体,强自振作,表明自己充满活力,不想在他的将军面前流露出虚弱。齐威王的声音低沉缓慢:“秦国人以为寡人快死了,他们竟敢跨国进攻我们的国家,秦国人要为他们的狂妄付出代价。”齐威王的眼睛盯住匡章道:“三十年前寡人任用孙膑把骄横不可一世的魏国人打回原形,那时孙膑只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罪犯,所有人都不看好他。这一次寡人看中你,他们同样不看好你,知道为什么吗?”

匡章心中一阵剧烈的痛楚,那是他永远的伤痛。

齐威王见他咬紧牙关不说话,安慰道:“你放心,只要你打败秦国人,寡人出面重新安葬你的母亲。”

匡章的生母启得罪父亲,被父亲杀死扔到马栈底下。古代养马的棚子里铺着木头床防马受潮。马在上面睡,人在底下眠,一身马粪很悲惨,根本不当人。父亲如此对待母亲,犯错只是一方面,匡章离家出走受到迁怒才是真正的原因。

匡章说话了,说语冰冷,令齐威王大感震惊:“改葬母亲等于欺骗死去的父亲,我不会做。身为大王臣子保卫齐国责无旁贷。”望着匡章坚毅的面庞,齐威王眼中亮光一闪而过,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秦国和齐国的战争打响了,密探一次接一次向齐威王报告前方的战局,消息一个比一个令人震惊。

静悄悄的战场,沸腾的军营,欢乐的将士们,双方使者往来频繁,互赠礼物,哪里是打仗,分明开联谊会。大臣们说出第一个感觉:“匡章卖国,与秦国人串通。”齐威王不动声色。

许多齐军士兵改旗易帜,换穿秦国人军服进入秦营。大臣们说出第二个感觉:“匡章投敌。”齐威王神色不变。

第三个消息印证大臣们的猜测:“匡章率齐军向秦军投降。”齐威王仍然泰然自若。大臣们忍不住,纷纷道:“匡章叛国投敌,大王为何不赶快下令其他的部队向匡章所部发起攻击。”

齐威王闭目凝神片刻,信心满满道:“明显不是投降,为何要攻击章子。”

顷刻间捷报传来,匡章率齐军攻人秦军大营,与先前混入秦营的齐国将士里应外合大败秦军。群臣大感惊讶,赞叹之余纷纷询问:“大王如何知道章子不会投降?”

齐威王缓缓道:“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骗的人,又怎么会背叛我这个活着的君王。”

活着的人不会永远活着,说完这句话不久,齐威王安心去天堂报到。田因齐的去世无疑使厚黑界蒙受重大的损失。这位狡猾的厚黑教徒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控制住齐国的大臣们,扩大稷下学宫的规模,不惜重金养活读书人。他发掘出两位将才,孙膑和匡章。孙膑使弱齐击败强魏,齐国由弱变强:匡章保持住齐国强盛的势头。这只是开始,此后匡章辅佐两代齐王伐燕、征楚、破韩、攻秦,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战功回报齐威王知遇之恩。田因齐为儿子和孙子留下一笔庞大的财富,这笔财富足以使齐国成为东方霸主。

伐齐军事行动失败把张仪推到火山口,齐、楚两国不断向魏国施压。执掌秦、魏两国相印的张仪无奈解下魏国大印回咸阳,连横关门歇业。战国不乏人才,又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走到历史的前台翩然起舞。他叫孟子,权谋界的天下第一高手,美国人的老师。

§§第六章 孟子与魏襄王:不同的面孔

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具两面性。每个人都有另一面,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另一面,圣人也不例外,请看孟子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