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漂亮的策划使张仪成为秦惠王眼里的大红人,现在可以放心打击竞争对手,公孙衍首当其冲。
公孙衍原为魏国将领,秦惠王花费大力气从魏国挖来的人才,战功赫赫,位居大良造。秦惠王宁肯为张仪另设官职也不肯替换,足见扳倒公孙衍委实不易。两人不和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张仪不便亲自出手。
想撵跑公孙衍不止张仪一人,张仪发现秦国大将樗里疾与自己志趣相投,那就借力打力。借力打力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借刀杀人,借刀杀人的境界不是你拿着人家的刀杀人,那样做一样判刑入狱,而是让别人拿着他的刀杀死你希望死掉的人。
樗里疾出身宗室,秦惠王的弟弟,为人滑稽多智,秦国人称之为“智囊”。这位智囊不喜欢待在朝堂上出谋划策,喜欢攻城略地带来的快感。公孙衍人秦,风头日盛,出兵打仗樗里疾沦为替补,心有不甘,与张仪很快结成统一战线。
在张仪指点下,樗里疾对秦惠王和公孙衍进行窃听。战国时代没有窃听器,樗里疾有花招,利用公子身份出入宫廷的便利,在秦惠王经常同他人密谈的地方挖了个洞。只要公孙衍一人宫,他就像鼹鼠般藏身洞中窃听。很难想象一位公子、一位闻名遐迩的名将会做此等卑鄙、龌龊的事情,比起对权力的渴望,荣誉实在不算什么。水门事件中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做过同样的事,幸运的樗里疾藏得隐蔽,没有被发现。
樗里疾听到一则重要的消息,秦惠王与公孙衍商议攻打韩国,决定由公孙衍挂帅秋季发兵。军事行动越保密越好,对外谁都不知道。时过不久,咸阳满城风雨,连韩国人都知道秦国秋季攻打韩国的事情。韩国外交官提出抗议,直接点出公孙衍担任此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
秦惠王非常气愤,把樗里疾叫进宫来问:“伐韩军事行动是不是你们军方造的谣?”樗里疾道:“好像是公孙衍说的。”秦惠王有心计,并没有发火,反而装糊涂道:“我从来没和公孙衍提过伐韩的事,怎么会是他说的?”樗里疾皱了皱眉头,“可能公孙衍寄居我国,内心孤独,急于表现,吹吹牛炫耀一下吧?”秦惠王怒火中烧,立刻派人去找,这么重要的事情,公孙衍竟敢泄密。
找遍咸阳城不见公孙衍的影子,公孙衍溜了,溜回魏国去了。不走何待,浑身有嘴说不清,伐韩军事行动只有两个人知道。秦王没说,那指定他说的。公孙衍心知受到张仪陷害,两人水火不容,难以共事。临行前公孙衍咬碎钢牙,“好你个大骗子,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挤对走公孙衍,张仪把目光投向潜在的竞争对手陈轸,因为陈轸是一个极为可怕的人,他们之间的交锋是张仪出道以来第一次失手。被诬偷盗和氏璧打屁股不能算数,那时张仪还是毛头小子,虽有纵横术,却无厚黑术。
陈轸是秦国的平民精英,论口才,口吐莲花、天花乱坠;论头脑,谋深虑远、聪明伶俐,各方面素质均不亚于张仪。陈轸一直主管着秦国的外交事务,尤其和楚国关系密切,常在两国之间走动,见识超过张仪的才华。张仪离开楚国到秦国来,陈轸事先得到消息,预料到张仪必然得志。自负才华之人不甘心居人之下,陈轸不想讨好张仪,又怕张仪得宠之后实施暗算。于是,陈轸选择先下手为强,在张仪未到秦国之前恶狠狠敲了张仪一闷棍。
陈轸的同党田莘有一次对秦惠王说:“听说张仪要来秦国,我担心主君成为第二个虞君。”
虞君是谁?虞国的亡国之君,不在人世了,著名成语“假道伐虢”中的副主角。秦惠王感到惊讶,问道:“此话从何说起?”
田莘道:“从前晋献公讨伐虞国,害怕虞国大臣宫之奇,有人对晋献公说:‘您派一个能说会道的弄臣去离间君臣关系逼走宫之奇,然后再进兵。’后来宫之奇被逼离开虞国,虞国随之灭亡。如今秦国武有公孙衍,文有陈轸,国力日强,楚国害怕,张仪来到我国居心叵测,或是楚国的离间之计。”
这一招妙在哪里呢?妙在人没到大棒先举起来,只要张仪一开口难保一棒槌。张仪真就领受一棒。来秦国不久,张仪说了一回陈轸的坏话,发现秦惠王对他的话相当反感。张仪赶紧闭嘴,时机不到,耐心等待是厚黑子弟的美德。
明君跟前争宠,功劳第一。陈轸虽然聪明,却想不出连横之策,更没有策划龙门之会和咸阳称王的美事。有如此功劳,张仪可以不必忌讳地说“真话”。
张仪千方百计收拾公孙衍和陈轸为了争宠,争宠为了什么,为了顺利执行自己连横的战略思想。公孙衍和陈轸都是秦国这支大球队的核心主力,你说进攻,他要防守,你说长传冲吊,他要短传配合,火了人,更衣室里骂你一句婊子养的,比赛怎么打,球怎么踢。连横如果失败,他们依旧高高在上,张仪就要下课,卷铺盖回老家。
连横若想推行下去,张仪必须树立绝对权威,无论外交部还是军方都要配合,不配合扫地出门,绝不客气。有过错没的说,没过错创造过错也要把你撵走。
公孙衍和张仪平级,对付公孙衍不如秦王兄弟樗里疾说话更有分量。陈轸是下级,张仪可以直接挑毛病。
诋毁一个人要抓住他的过错,罗织罪名,张口闭口某某人不行,没本事,空洞的话不起作用。没有证据怎么办?可以用逻辑去进行推论。
张仪诽谤陈轸话特高明,他说:“陈轸全权负责对楚国邦交,拿着公家的钱财奔走于楚国和秦国之间,照理说,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应该有个本质性的飞跃。可是,现在楚国对我国根本不友好,反倒对陈轸特别亲密。国家拨了这么多款不见成效,可见陈轸为个人打算多,为秦国打算少,是不是为将来去楚国铺路啊?”
张仪告陈轸假公济私,因私废公,可惜没有证据。陈轸毕竟没有钱存在楚国,毕竟没有子女在楚国上学,毕竟没有在国外购置资产。张仪没搞到证据,故而只是说出怀疑,让秦惠王自个寻思去。
今非昔比,张仪间谍之说早已不攻自破,在秦惠王心里红透半边天。秦惠王立马把陈轸找来,单刀直人:“寡人听说先生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事儿吗?”
希望别人说真话要善于“钓语”,像钓鱼那样放下钩、撒下网,精通“钓语”的人会使人防不胜防,单刀直人、旁敲侧击,伴之察言观色。
这个问题的答案陈轸早已想过无数遍了,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琢磨琢磨今天怎么巴结领导,怎么忽悠同事,怎么让老婆满意,怎么让情人开心,方方面面考虑得周周全全。
有远见的人其实是有准备的人,等到领导突然发问时再去思考,显得愚笨不说,心理素质差的人会手足无措。
与楚国关系好是陈轸的一块心病,因为陈轸喜欢充满自由气息的楚国文化,喜欢楚国“无为而治”的哲学,相反秦国法治严酷,令人窒息、压抑。楚国也有缺点,贵族情节浓重,讲究出身,讲究门第,平民很难有所作为。所以陈轸一直拿不定主意,该不该移民。
仕途险恶,只要有弱点敌人早晚会抓住,必须把漏洞堵上。陈轸想好对策,自然信心满满,故而干脆地回答:“是的。”
秦惠王冷笑道:“张仪说得果然不假。”
语言艺术和棋艺同理,高手观大局,能看好几步,一般的棋手走一步算一步,敢在秦惠王面前诋毁陈轸的人,数得过来的那么几个人,所以陈轸听到张仪的名字根本不惊讶。
陈轸早想好和楚国关系密切的托词,心中默念过好几次,而今只需不紧不慢说出来:“不仅张仪知道这件事,连路人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忠于吴国,天下的国君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顺父母,天下家长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正因为我忠于秦国,所以楚国才想得到我。如果我不忠于泰国,楚国会要吗?如果我忠心耿耿却遭大王抛弃,不去楚国去哪里?”
陈轸打消秦惠王的疑心。张仪不是以前的张仪,现在的张仪在秦惠王面前有什么说什么,输了一局还有第二局。张仪对秦惠王道:“大王别相信陈轸的话,这是反话正说,他经常泄密给楚国人,就为了日后去楚国。”
陈轸的反驳挺有意思,他告诉秦惠王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楚国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勾引大老婆挨一顿骂,却成功勾引到小老婆。老公不久死了,有人问勾引者,‘娶大老婆还是娶小老婆。’勾引者道:‘当然娶大老婆,谁愿意做绿毛龟。’大王您想想,如果我吃里爬外,楚国人会要我吗?”
秦惠王笑了,告诉张仪:“陈轸是忠臣,寡人相信他。”
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秦惠王也是。陈轸不是忠贞古板的大老婆,而是风情万种的小老婆。纵横家眼里没有国君,只有事业。他们费尽口舌只为有朝一日实现抱负,像那个卖弄风情的小老婆一样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做某个人的花瓶,做君王的奴隶。
我比你强,就为证明这一点,陈轸要超越张仪。若想超越张仪,只有嘴皮子功夫是不行的,必须击败张仪的成名绝技——连横术。
陈轸要在决斗场上击倒张仪,决斗场就是战国大舞台,两千三百多年的中国人全是这场世纪决斗的观众,为之兴奋、喝彩、鼓掌、叹息、流泪。
陈轸需要一个帮手,一个站在明处的帮手,他就可以退居幕后,一明一暗,一阴一阳。陈轸相信凭借他们两人的聪明才智定会让战国风生水起,打得张仪满地找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