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09

第9章 戒色戒斗戒得

“原 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译 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戒自己:年轻时,血气未定,应在迷恋女色方面警戒自己;壮年时,血气正旺,应在争强好斗方面警戒自己;年老时,血气已衰,应在贪求名利方面警戒自己。”

孔子一生中备受冷遇,历尽劫难,但却活到73岁。在古代,人类受医药诸方面的限制,很难战胜疾病,再加上物质条件落后,故“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孔子是怎样在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的呢?

孔子非常注意心理上的健康,他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

在孔子看来,少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一切刚刚开始,离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外表虽然已经像大人,但肢体骨骼还未真正长成,血气轻浮,不够牢固。此时,正要注意加强营养、巩固身体。然而,这个时候的青年由于自制能力较差,意气用事,做事全凭冲动,容易受到外在的诱惑而伤害自己。

时下逐年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社会在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的同时,也制造了太多的诱惑,如各种仿真的游戏玩具、随处可见的三级网站、赌博娱乐、色情加暴力的影视轰炸。这些即便是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更何况自控能力还比较弱的青少年了!

一个14岁的少年,从小性格比较内向,尤其是上初中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他平时喜欢上网,看黄色录像,经常浏览色情网站,不知不觉沉溺其中。

2007年5月14日中午11点多钟,少年看过色情网站之后,便产生了想与异性亲密的冲动。他骑自行车路过油菜地,正好遇见往学校去的10岁小女孩。此时正值中午时分,田野上已经没有劳作的人。少年顿时产生了一种邪恶的冲动,便上前用双手扼住小女孩的颈部,将她摔倒在地。小女孩吓得叫起来。少年心里一阵紧张,不顾小女孩的反抗,用力卡她的脖子,直到她失去反应。少年见小女孩已经死亡,便把她的尸体拖到路边的油菜地里,将裤子脱下……一起不该发生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面对庄严的法庭、悲痛欲绝的被害人家属,少年低下了头,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此时此刻,悔之晚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太早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而同样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也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早早地戒绝色欲,或者家长起到监护人的责任,想必结局也不会如此悲惨。

青年戒色,不仅仅是“不要因为禁不住色诱而犯罪”,也有“节欲”的含义。现在的青少年生理成熟远远早于心理成熟,很多人都有难以把握的事情,令他们无法理智地思考和控制。越是父母应该监督的事,越背着父母——父母知道了,肯定完蛋了。古时“医圣”孙思邈就曾经说过:少时纵欲虽获得一时快意,但因为精髓竭绝,终会成短命鬼。

事实也证明,这些告诫与现代医学的观点基本相同,并非危言耸听。人在少年时期,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且刚刚具备生殖能力。此时,机体中的各个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并缺乏自控能力。在此时期过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明朝皇帝朱载因少时纵情施欲,36岁就死了。清代皇帝同治,年纪轻轻之时就对众多宫室贵嫔感到不满足,竟微服私下与妓女行乐,也过早去世了。男女之间如果过分地贪欲,很多人才三四十岁,身体就毁掉了。有许多中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不知自控,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所以,少时纵欲不仅有悖于养生法则,亦悖于房中之主旨,无疑是应该戒绝的。

孔子认为,人到中年要戒斗,就是不要逞强好胜、好勇斗狠。人到中年,身强体健,精力充沛,总想着大有作为,大干一场,及早建立一番功业。但是,孔子告诫中年人,身体好固然可以想着去建功立业,但不要一味地好勇斗狠。这话很有深意。人在身体健壮的时候,通常对自己都很有信心,遇到不顺的事情不愿低头,往往容易与人争执,甚至因小失大,更有甚者送了性命。

据报载,有个姓解的人,一直靠在北京协和医院倒号为生,每个仅14元的号转手就卖出几百元,有时甚至高达两三千元。由于他经常加塞,引起一个同行的不满,他便对那同行拳打脚踢。另一个姓冷的号贩子出来打抱不平,他的火一下蹿了出来,拿出事先藏在水泥板下的尖刀,按住冷某猛刺其背部和胳膊。被刺几刀后,冷某跪在地上求饶。解某仍觉得不解气,又疯狂地扎了下去,被扎11刀的冷某当晚抢救无效死亡。

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这无谓的意气之争,搭进去两条人命。冷某无辜惨死固然可悲,造成这一悲剧的解某也逃不过法律的严罚。

人到中年对钱财的需要是最多的。同时,人到中年的精力和智力也是最充沛的,争斗最激烈,也最容易出问题。千万别“不蒸馒头争口气”,所以,孔子让中年人戒“斗”。

人进入老年时期,开始气血两亏,身体不济,死亡的临近使他们对生命充满依恋。在这种内心恐慌的促使下,往往会拼命地试图抓住所能拥有的一切。对生命的贪恋造成了行为上的南辕北辙——精力和体力都被这种贪恋消耗掉,更快地走向死亡的不归路。所以,孔子强调老人要戒贪。许多大半生都很成功的老人晚节不保,原因就在于此。

有的老人贪钱,而有的老人贪的是权。晚清的李宝嘉写了一本小说《官场现形记》,其中描写一个做官的人做上了瘾,临死时躺在家里床上,已经进入弥留状态。这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意念:还做官,还要过官瘾。于是,两个副官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一个副官念道:“某某大员驾到。”另一个副官念道:“老爷欠安,挡驾!”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像《官场现形记》中描写的这一类官迷。他们离了官位,就活不下去了。在位的时候,下属前呼后拥,百般逢迎,自己威风凛凛,生龙活虎。退休下来以后,“人走茶凉”,门前冷落车马稀,大家也不再把他高看一等,在家就闲得发愁、发烦、发慌,甚至因此憋出了病、憋没了命。

还有些人,已经很有钱了,却还是拼了老命去赚更多的钱。别人想不通,问他为什么这么“要钱不要命”。他回答:“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拼命赚钱。如果再不赚,就没多少机会了,我要给儿孙留够1000万。”

这些老年人,不管是贪钱、贪权、贪名……都是太过看重自己曾经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舍不掉,放不下,忘不了,不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看了这些人的表现,越发觉得“老年戒贪”的修养太重要了,岂止是为名为利而已。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体会得到,就自在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辛苦一生,却连自己的后事都没安排好,也太痛苦了。

孔子讲的“三戒”如同人生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去便是交出了一张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轻则半生虚度,重则一生荒废。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这“三戒”的内容都应当牢记心中,以“礼”约束,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便能顺利闯过人生的这几个关口。

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贪。三戒如同人生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去便是交出了一张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轻则半生虚度,重则一生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