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32

第32章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原 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译 文”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更有贤德?”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就是“分寸”。分寸就是尺度,就是规矩。孔子说,他到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说明恪守分寸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把握好办事的尺度非常重要。

不吃得太多,是一种把握;不运动过量,是一种自知;不得意忘形,是一种稳重;不执迷不悟,是一种理性。这些都是有分寸的表现。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种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一门大学问。

分寸是一种力量。生活中对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首先是一个征服并升华了自己的人,是一个悟性高且定力好的人,这并不容易。能够练好这种“自发功”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十之八九,他们都能战胜自己的贪婪、浅薄、盲动或狂妄。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征战攻克众多重要城池,曾国藩因此被授封一等侯爵。可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达30万之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令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曾国藩感觉到了功高震主的问题,于是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

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人立下绝世功勋,却没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曾国藩由于及时地把握好了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大臣的分寸,故能全身而退。曾国藩能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全身而退,千古以来,唯有汉代张良能与其并驾齐驱。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之中见分晓。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超过了度就会从正确走向错误。超出分寸一步,没准儿就会跌入错误之谷。

报载,某市旅游区一家商场在公告牌上贴有一张奖惩通报,白纸黑字地公布两名员工违反请假制度的具体情况,以及给予惩处的相关决定。无独有偶,还是这个市的另一个景点,有家商场前不久抓到一个妇人小偷,便强迫她挂上“我是小偷”的牌子,在商场门口示众半个多小时。

这都是丧失分寸的出格之事。该内部处理的,就不能把人家的“隐私”公之于社会;该交给警方处理的,就不能超出企业管理范畴对他人挂牌示众。否则,从人情上说不过去,在法理上也站不住脚。事实上,这已经打击了他人的自尊心,损害了他人的人格,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人生漫漫,时空迢迢。现实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但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许多人感慨:做事易,做人难;学做事一时,学做人一世。孔子说“过犹不及”,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人们说话办事如果达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够标准;如果做过了头,则是超过了标准。超过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是平等的。要想把自我的权利和尊严都照顾到,就必须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尺寸,言行进退有度。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微妙的人,在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会走得顺风顺水。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老是被人欺侮的软弱者,也会有发怒的一天,将那个比他厉害、比他强壮的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个患有严重“妻管严”的丈夫,在妻子的监视下不敢对自己的父母表示一点点孝心。可忍耐到了极限以后,有一天,他也会站起来反抗,对妻子咆哮一通,结果把妻子吓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观点:凡事都不可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紧而不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应尽量保持相对自由的空间,为日后的交往埋下伏笔。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行为。人生变故犹如流水,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恰到好处则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圆满的人生境界,要像击剑选手一样,有进有退。怎样进攻?何时退让?其中大有学问。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智能,才能真正体会“进退有道”的奥妙所在和无穷妙用。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一种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一门大学问。凡事都不可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