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03

第3章 仁义之道,守而不失

“原 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译 文”

孔子说:“志善之士、仁爱之人,不会为了求生而伤害仁义之道,反而为了维护仁义之道,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人们经常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就来自孔子说的这句原文,而“舍生取义”见《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作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主席题词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生中,生死问题总是无法逃避的—— “自古艰难唯一死”。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这一步,那他也就获得了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超越性理解,也就算是真正想开了,变得从容而不是患得患失了。他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遭遇,细细体会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打开的贯通了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境界。

孔子始终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实现仁者的境界,即爱人、爱物。人性就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当一个人真正能够理解、尊重、诚爱他人,善待万物的时候,他就真正实现了一个人的人性,承担了他的人生使命。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价值和责任。

孔子反复强调人要有仁德、有人性,才好做人。就人而言,人的意义就在于人的活法——人生使命的完成,道德修养的成就,而不是他的寿命长短、饭量大小、收入多少、服装新潮与否。为人即便是死,也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使命,维护仁道,这就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历史上,有许多名臣名将、仁人志士都是为了维护这个仁道而不畏生死!就他们自身而言,虽然结局各有不同,却都完成了人生使命,成就了仁道。这是他们作为人的意义所在。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曾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4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

1124年,21岁的岳飞从军,为宗泽部下,屡建战功,曾经以寡敌众,以800岳家军大破15000金兵,声名大噪。

1126年,发生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1134年(绍兴四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6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千古名篇《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春,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金国首府汴京。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12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于绍兴十一年(1142)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杀害了岳飞。

杭州岳王庙秦桧夫妇铁铸跪像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不愧是千古流芳的民族英雄。

在现代社会,一般不会动不动就得用自己宝贵的性命,来捍理卫道。但当出现危险的时候,你能不能依据你平常的素质修养,见义勇为呢?

真正的志士仁人,为了“仁义之道”,会有“虽千万矣,我独往”的勇气和决心。他们所维护的,是天地之正气、人间之正道,他们才是真正无怨无悔的“英雄”。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怎么样,而在于怎样活着。学会做人,是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课。求仁得仁,仁者爱人。人生在世,总要有所收获才会安然离世吧。唯有这样做,你的人生才是最值得回味的人生,永远如春日般美妙的人生。

人要有仁德,有人性,才好做人。人的意义就在于人的活法——人生使命的完成,道德修养的成就。为人即便是死,也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使命,维护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