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26

第26章 不要不懂装懂

“原 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译 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做人切忌不懂装懂,自欺欺人。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告诉子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自欺欺人。总之,人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列为人生最高的智慧。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讲了苏东坡批评程颐不懂装懂的故事。

那天朝廷百官在太庙中的大典完毕之后,苏东坡正要带领翰林院及中书省同仁前往已故相国司马光府去吊祭,程颐却不赞同,因为那天早晨大家曾在太庙唱过歌,至少听过奏乐,怎么同一天还能去吊丧哭泣呢?大家到了司马府门前,程颐就想拦阻大家,于是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程颐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苏东坡立刻回答道:“《论语》上并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

苏东坡十分气恼,不顾程颐的反对,率领大家进了门。每个人都站在灵枢前面行礼,在离去之前都依照习俗以袖拭目。苏东坡一看司马光的儿子没出来接待客人,问过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说是于古无征。于是,苏东坡当着全体官员的面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大家哄堂大笑,程颐满面通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越有学问的人,见的世面越广,越认为自己懂得太少。而越无知的人,层次水平越低,越要炫耀自己的“学问”。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后来,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们的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感到震惊,但随即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成是孤陋寡闻和无知肤浅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则语录讲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当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大无知”,太虚伪了。

人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都必须在学习探索中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注意学习、加强学习,从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否则,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自以为是,就会堵塞自己前进的道路,最终贻害无穷。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注意学习、加强学习,从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