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的提醒
34501700000025

第25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原 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译 文”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能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中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们中不好的方面就作为借鉴来改正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学海无涯。”即使是大学问家,掌握的知识恐怕也只能是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人更应该勇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一来,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学习长处,学习有益经验;避免短处,避免走弯路。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的别称,而“项橐”是燕国的一个普通少年。这里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以开花。”

项橐一听咯咯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

北宋名相晏殊一次出巡,途经江南,听说扬州大明寺有许多好诗,决定前往欣赏一番。他来到大明寺,叫随从依次给他念诵寺壁上的题诗。晏殊免却俗套,只凭诗论人。诗写得好,才进一步询问作者的姓名、籍贯、地位。结果,当地一个叫王淇的主簿小官脱颖而出。晏殊并不因为王淇的地位低而鄙弃他,他让人找来王淇,与之促膝而谈。晏殊之前曾无意中吟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直不曾对上好句子,此时王淇听闻,随口续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让晏殊刮目相看,惊叹不已。

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理,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每个人都学习了古代圣人的道理。

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问礼老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聃一事,老聃即老子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说过如何向人学习的道理: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我是学道理啊,何必将他的年纪来与我比大小呢?因此,无论高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与人相处,发现别人的长处而能从内心真正发出行善、学习的意念,是很难做到的。真正的有识之士常把自己比作“沧海一粟”。当有人在牛顿面前赞誉他比前辈们更有远见时,牛顿却非常谦虚地回答:“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海之所以烟波连天、浩瀚壮阔,就在于广纳百川之细流,不拒山泉之涓滴。

一般来讲,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身旁的人,你就会发现,无论多么出色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看上去再乏味的人也必定会有一些长处。其实,我们的上司、同事、下属、客户、市场竞争对手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习知识光明正大,没有什么可害臊、不好意思的。相反,那些不懂装懂、滥竽充数以及从不向他人求教而沾沾自喜的人,才是真正应该无地汗颜,内心惭愧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设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样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缺点。这些都和“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同样的道理。

学琴师襄。孔子学无常师,好学不厌。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看到别人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容易,把过错怪罪在别人身上也比检讨自己容易。如果一味地用抱怨他人来代替反省,那就是对自己进步的最大耽误。能够反躬自省的人,一定不是庸俗的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论语·学而》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在于他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自觉地加以克服,从反省中获取前进的力量,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这就是反省的力量。

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虚心地检讨反省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学海无涯。人应该勇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人之善就学,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