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78

第78章 养生贵在适度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老子·第五十章》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的过分的奉养生命,妄为而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的太过度了。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各有千秋,养生模式不尽相同,养生贵在掌握“适度”两字。所谓适度,就是根据自身具体条件,正确运用,掌握分寸,过之或不及都不是正确的养生观。

孙思邈在老子思想的启迪下,为世人总结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十二少秘诀:“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是人难以回避的精神活动,如果放纵或者抑制都会对身体有损害。为此,要做到适度,就贵在一个“少”字上。就是说要有所节制,不太过,保持中庸之道,不走偏锋,对于养生益寿多有裨益。

他在倡导“十二少”的同时还提出了他所忌讳的“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他把这“十二多”视为“丧生之本”。按他的养生理论,“十二少”是养生的真谛,而这“十二多”是丧生之本。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现代养生学认为,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8点:

(1)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唯一;此外,还以补养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2)运动适度。运动是生命之源。运动过度伤身,运动不足无效。倘若闭门守舍,足不出户,缺少锻炼,必将导致精神不振,头昏眼花,食欲下降。如果锻炼强度过大,超负荷进行力不从心的运动,则会影响健康。动静结合乃是养生妙法。

(3)营养适度。营养是生命之本。医学专家认为:“均衡饮食才是强健体魄的关键。”营养过剩易因胖得病,营养不足则体弱易病。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高蛋白、低脂肪、多维生素、少食糖、高纤维、限盐量。三餐质量:早好、午饱、晚少。

(4)情绪适度。经常保持乐观平衡稳定的情绪。勿过喜,防乐极生悲;勿过悲,过悲是生病祸根。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这就告诉人们,好的精神状态,是可以转化为获得长寿的物质力量的。

(5)睡眠适度。睡眠过多或不足,都会疲倦。日本一项十万人参加、历时十年的大规模跟踪调查表明,每天睡七小时的人最长寿。名古屋大学的专家们在新一期美国睡眠协会会刊上撰文说,不论男女每天睡七小时最合适,睡得越多死亡率越高,睡得越少死亡率也越高。

(6)动脑适度。退休后的老人,长期不用脑,脑细胞退化则快,易患老年痴呆症。但用脑过度,脑细胞会因缺乏能量,而逐渐丧失功能。正是“用进废退”的道理。

(7)用药适度。是药皆有毒。治病药还是保健药都有副作用。用药千万别自作主意,随便增减,务必遵医嘱,按时定量,才能恰到好处,获取祛病健身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