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61

第61章 勇于不敢乃大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强悍就会死,勇于柔弱则可活。

在我们的人生里,有许多的勇气,也有许多的不敢,“勇于不敢”并不是怯懦,而是知道柔弱胜刚强、宁静胜躁动、细谨胜粗野,创造了一种持盈保泰、大直若屈的人生态度。

我们经常讲,人应该有三种重大的德行,一个是智,一个叫仁,一个叫勇。勇敢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被称为是美德,但是在老子看来,那是一个傻冒才会具有的德行。当我们都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的时候,从老子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却是冷笑和嘲讽的目光。因为勇敢的人才会容易死。我们说元帅、将军都是懦夫,他们侥幸活下来了,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参加敢死队,勇敢的人真的很容易死去。对于勇敢,老子有一句话叫“勇于不敢”,敢需要勇气,不敢需要更大的勇气。

苏轼《留侯论》里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前者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力勇也。后者为道义之勇,心中怀有远大目标,故能忍拾履之辱或胯下之辱。道义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没有什么能击垮他们,仁者无敌于天下,自有浩然正气于胸中,故能视死如归,敢于为道义而献身。老子认为,“匹夫之勇”,“血气之勇”,都不是真正的勇;能够“不敢”,也就是能忍得住一口气,才是真正的勇。

中国哲学界有个名人,叫冯友兰,活到90多岁。他为什么能长寿?因为他能保护自己。一个“滑头”的哲学家怎么来保护自己?“文革”时,北大哲学系内定冯友兰为右派。当时领导找冯先生,说冯先生你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吗?冯先生说没意见,问了三次都说没意见。你说真的没有意见吗?如果真没意见他就是傻瓜了,冯先生经过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但是他知道如果他提意见的话,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这时候他并不想当所谓的钢铁战士,不想当挡车的螳螂。因为你只会成为人们的笑料,这时候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大的智慧,所以他就选择不说话。

有人问:嘴巴是做什么用?答:不知道。高!这是最高明的答案。我们说嘴功能第一吃饭,第二说话,但是嘴巴最重要的功能是关和开,尤其是关,关就是闭嘴。我们很多人经常憋不住,遇到一个事情非要显摆,非要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我知道这个东西,你自以为知道,结果你变成最笨的人。你这个人就很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所以有时候沉默比说话要显得更有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

但我们当中有几人能做到像冯先生这样呢?大多数人,受到伤害时,因生气而冲动是正常的反应,很想给攻击你的人当头棒喝。

譬如自己向来尊敬的人,如果作出令你伤心的事情,你很可能立即给对方以回击;受了陌生人的气,恨不得用原子弹炸他。其中办公室是最容易滋生怒火的场所,当你看到能力平平的同事晋升,而自己却备受冷落时,便会怒火中烧;天天为公司卖命,偶尔早点下班,主管就语带讥讽地说:“今天才上半天班就自动下班了呀!”便一怒之下跑到老板面前拍桌子,把辞呈往他面前重重一摔,然后自以为很帅地说:“我不干了!”

跟上司拍桌子,向配偶丢花瓶,对好友咆哮,等等。这些情绪失控的行为,可能使平时理智的你付出惨痛的代价。

《孔子传》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孔子与子路聊天,孔子一会儿夸奖颜回,一会儿又表扬子张。自恃勇力过人的子路心里很不服气,便直言不讳地问孔子:“如果发生战争,你让谁当统帅?”孔子答道:“当然是我了。”子路自傲地说:“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没错,你是很勇敢,可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让子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勇敢”与“勇于不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们看似相互矛盾,其实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勇敢”不是不察情势,莽撞蛮干;“勇于不敢”也不是唯唯诺诺,患得患失。勇敢需要勇气和魄力,勇于不敢也需要胆识。不勇敢的人不可能做到勇于不敢,做不到勇于不敢同样也是卑怯的表现。勇敢与勇于不敢结合起来,才是全面的。

人生的思维如是,勇是油门,不敢是刹车,善于驰骋的人,油门与刹车是同样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