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22

第22章 祸福相倚要看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老子·第五十八章》

灾祸呵,幸福就倚傍在它旁边。幸福呵,灾难就藏伏在它之下。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老子认为,祸和福这对矛盾,像一切对立的事物一样,是辩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互相转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人生常常就是这样。福也好,祸也罢,尤其是祸,有时就发生在瞬间,至于幸福,自然是人人所渴望,所追求的。而且幸福有时也会不期而至,当幸福到来的时候,那种震惊也绝不亚于灾祸的到来。

一个贫困的青年突然有一天接到国外的姑姑来信,让他前去继承一份丰厚的遗产。这种幸福就在旦夕之间,不期而至,仿佛白日做梦。但是,世上的幸福一般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创造,辛苦努力才能到来。

在福与祸这对矛盾关系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就得想得开,看得透。有时候想开点,看透些,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福也好,祸也罢,仅仅就是一念之差,别因一时冲动,自己毁了自家的幸福。

我们说,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况且,有时候,恩和怨,喜和悲,功名利禄和一介草民的转换,也许就在那么一瞬间,甚至一念之间。面对恩恩怨怨,喜喜悲悲,潮起潮落,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我们还分清哪是福,哪是祸吗?

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幸与不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会豁然开朗。

可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但我们的心灵呢?

我们应该让它安静下来,还它美丽。

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傅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傅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没关系,草籽本来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傅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大雨,徒弟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徒弟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在这个故事中,徒弟的心态是浮躁的,常常为事物的表面所左右,而师傅的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

其实,能够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和沉静,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历代仁人志士崇高忧乐观的精辟概括。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在忧喜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也可以达到顺其自然“难得糊涂”的境界。

范仲淹记岳阳楼,一为重修岳阳楼,更为劝老朋友滕子京。滕子京当年作为改革派人物受诬被贬到岳州,心中愤愤不平。范仲淹便借记岳阳楼,而把规劝之言和自己的处世态度自然艺术地表达出来。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人的忧喜情绪不因客观景物美好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境遇不佳而忧伤,顺其自然,豁然,超然。

一般人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观外界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时,能够慨然以对,洒脱些,想开点,看远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要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节制,而是要懂得掌握一个“度”。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过了那个限度和分寸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忧忿过度会导致对现实不满,进而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公德;乐极生悲,无限制地“享受生活”,就会堕落;就算不会堕落,也不利于养生,过忧过喜都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忧也好,喜也罢,有时在客观环境不变,或变化比较小的情况下,就得靠主观调节,努力减少忧虑,多寻找一点快乐。把目光放远些,不要为眼前的境遇所困扰所压倒;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所腐蚀,做一股“浅浅水”,让它“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