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提醒
34500500000021

第21章 不争能赢可避祸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六十六章》

就是由于他不与人争来争去,因此,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竞争了。

老子认为,一个人越是有私心,就越难以做自己;越想有所为,就越难以有所为。如果你与全国人去争国家,与全天下人去争天下,与所有领域中的人去争成败,结果必然是一无所获。你如果不与他人去争,恬淡无为,或许会有所得,不争之争反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老子看来,最无争的,莫过于水了。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就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孙子》中说“夫兵形象水”。他认为最理想的作战方式应该像水一样,水中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却没有固定的形状,视容器的不同而改变形状。所以,孙子以水喻兵,主张作战时要学习水的精神。他说:“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打仗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态势。需视敌人的态势自在地变换战略,方能掌握胜利之机。”因此,为将者首先要把握住大的原理,不可僵硬死板,墨守成规。需视情况的变化,灵活地运用原理,自由自在地变换我方的战略。具有这种灵活多变的伸缩性,那么在逃避对方攻击的同时,更能积极地积累自己的力量。就像水一样,虽然它具有往低处流的倾向,但是当它形成一股漩涡或急流时,再大的岩石,再粗的树干也都能轻易地冲走。

日本的围棋高手高川秀格,曾以“流水不争先”作为座右铭。他在围棋比赛时,将阵形布置成像水一样的悠散,不让对方感到畏惧。一旦开战,沉静的波澜立即发挥出所蕴含着的能量,迅速击溃对方的攻势,这就是灵活运用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中的道理。

“以其不争”,绝非被动人生。现实人生中“以其不争是指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处世哲学。可以说是百态人生中“曲径通幽”、“曲线有为”的做法。顺天意、顺时势、顺民心、顺人性,绝不是做被动状,完全把自己交给大自然,像原始人那样任自然摆布,由天养活,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命运之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正所谓“我就是我自己的上帝”。

在这方面,春秋时期的范蠡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士,知识渊博,精通兵法,与孙子、张良齐名。他与当时另一个赫赫有名的文种是辅佐越王勾践成为“春秋霸王”的两个关键人物。

范蠡与文种侍奉越王勾践,可谓辛勤劳苦,尽心尽力;经历二十多年,最终灭掉了吴国,同时也洗刷了勾践会稽兵败、为吴王洗马的耻辱。

勾践称霸中原后,范蠡、文种都被封官,其中范蠡被封为大将军,但范蠡居安思危,视权势为祸害,况且他知道越王勾践为人心胸褊狭,“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安乐”,便坚决辞官不做,于是装上轻便的珍珠宝玉,和家人并携上西施乘船而去,驾一叶扁舟,走三江,泛五湖,然后浮海到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终生未回越国。

走前范蠡给大夫文种留下一封书信,劝他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是脖子长,嘴尖得像鸟,这样的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但却不可以与他同欢乐,你应该离他而去!”

文种于是托病不再上朝,但却没有听从范蠡的意见,离开越国。最终越王果然赐予文种一把宝剑,并且说:“你教给了我四种讨伐吴国的计谋,我只用了三种,还有第四种你到先王那里用吧!”文种无奈,只得自刎于家中。

而范蠡呢,泛舟过海来到齐国后,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从事商贸,没过多久,财产已经无法计数。齐国人都知道他的贤能,便要请他做丞相。范蠡却不肯,散尽财产,悄悄离去,来到陶地安居。陶地是天下的交通中心,贸易重地,他善于等待时机,贱买贵卖,每次只追求微薄的利润。没有多久,财产累计达到百万,富可敌国。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掷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再后来,范蠡将生意交给儿子,而自己每天与西施泛舟五湖,尽享人间之福。这样的美满收场,不就是因为范蠡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先见之明吗?

范蠡与文种同为辅佐越王勾践成为“春秋霸王”的功臣,但两个人最后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成为天下巨富,与西施泛舟湖上,不亦乐乎;而另一个却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最后被迫自刎于家中。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范蠡明白“无争才能无祸”的道理,不贪图高官厚禄;而文种对自己的权势富贵还恋恋不舍,最后连性命也丢了。

老子的“不争”并非目的,而是策略。正是这种“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策略艺术,使领导者能退而避免过错,保全自身;进而消解矛盾,乱中求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屈求伸,以曲求全的生存哲学,很有些现代心理学的自我心理保健的味道。

老子这里的“不争”内容很广泛,包括不争长短,不争高下,不争是非,等等。

有人说,“骄傲”其实是两回事:没有真本事又看不起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甚高,是傲。自视甚高的人如把傲气表现出来,对人轻慢无礼,也是很不好的。人不能没真本事,不能不看重自己;有真本事因而自视甚高,向内升华,傲在骨子里,成为有气节,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自轻自贱、自辱人格,就是“矜”。因为矜是一种向内、重我的傲,它与向外、轻人的骄傲是完全相反的。它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

真正修养深厚、庄矜自重的人,不与人争长叫短,因为他们把自身的优势,向内变成为一种人格涵养,向外变成为一种不屑计较的态度。宋代宰相富弼年轻时,有人告诉他:某某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个又说:叫着你的姓名骂的,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说:恐怕是骂与我同名字的人。据说,那位骂他的人,听到这事以后,自己惭愧得不得了。为什么惭愧呢?因为与自己一比,富弼人格的庄矜自重的优势太突出了。

因此,矜而不争,是一种高度的自信、高度的自尊,是在人格价值上超越对方、压倒对方。

当然,“矜而不争”是有条件、有场合、有限度的,它并非要求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争以致甘受欺侮。因此,所谓“矜而不争”,不仅只是自己自尊自重的一种处世态度,而且也要有事实与优势地位,不然,矜无所矜,就成为阿Q,成为懦夫了。那也不是我们所要修养的内容。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育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