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圆做人,活脱做事
34423700000002

第2章 看问题要活,想问题要圆

别人行,你未必也行——一样的头不一样的脑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无处不在,看得见的有身高、体态、长相、穿着等;看不见的就是隐形的头脑。而恰恰这外形相似的头脑,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例如,几个从小一起玩大的年轻人,大家在一起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聪明,要说差别,可能就是性格不同吧。这也可以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熟人眼中无英雄”。

一个平庸的人,他整天与一些事业成功者混在一起,他也容易产生这样的幻觉:“他们也不过如此!”的确,有头脑的人并不一定每天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多数时间表现得也非常平淡。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却能想在别人的前面,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与机会。

许多时候,我们不服气别人凭什么比自己强,其实差距只是一点点,那就是头脑。逞强不是强,看着会、做着不会是大多数人共同的毛病。他们总认为别人行,自己也不差。其实,别人做得了的事,自己未必就可以。

一个农业专家虽然够专业,但是他也绝不会愚蠢到拍着胸脯保证:“我一定能够种出比老农种的庄稼更好的庄稼。”

有些知名教授站在讲台上只讲了几十分钟大家耳熟能详的“废话”、“场面话”,却可以让自己鼓着腰包走下台。如此美差,为什么没人请你去呢?

对于生活与工作中的一些“反常”现象,我们也需要用一种反常的思维来对待——即使医生生了病,该看医生也得去看医生。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表现在方方面面——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一味地打抱不平,甚至忌妒别人,这都无益于自己,或者说那只是一种变相的自卑、自贱。大家都知道,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受大家欢迎的,也很难更好地生活。

有个年轻人被一家音像公司录用。上班的第一天,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惊呆了:有的职员一边听音乐,一边随着节奏晃动着自己的身体;有的一边跷着二郎腿,一边悠闲地吐着烟泡;还有的一边上网,一边不时地喝着饮料……这哪里是在工作!年轻人多少有些不适应。见他感到有些不适应,一些同事告诉他:“老板在,也是这样子。”看着身边这群人整天“不务正业”,年轻人非常后悔与他们为伍,进了这样一家公司。

从进入公司的那天起,他就认为自己是公司工作最努力的一位。的确,他多数时间都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既不习惯上班喝饮料,也不习惯大声发泄自己,他表现得中规中矩。但是每每到了例行的工作会议,他总是提不出富有创意性的想法和点子,多次没等他把话说完,老板就打断了: “咱们再来听听别人的想法。”再看那些整天“不务正业”的同事,他们说话时,却个个都能让老板把眼珠子瞪得大大的,生怕漏掉半个字。

慢慢地;他开始从中发觉到:老板用你,就是让你来做事的,让你变得不可替代。于是,他开始学着适应工作环境,并带有创意性地去工作。后来,当他完全融入到这样一种工作氛围中后才发现,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

有句话叫“人不可貌相”。同样,你也不可以通过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就对这个人妄下结论。说不定那个说话结巴,走路裤角扫地的人是个绝顶聪明的智者;也说不定那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美男是个十足的傻蛋;更难说那个整天笑容满面,见了谁都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个自私的小人。

许多事情的表象很简单,但要真正看透它,却需要有很好的眼力才行。有些人手头有钱后总想着当老板,认为做老板赚钱容易,又有地位、又有身份。老板真的那么好当吗?这个问题别说他能想得透,就是看别人做老板也未必看得懂。凡事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涉世很深的人,从来不会说过头的话;看待问题,他们也显得更老练、独到。

所以,对于一些年轻气盛的年轻人来说,初人社会,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转动自己的头脑,学会辩证地想一些问题,理性地看待名利。这样才会少犯“我以为画鸡蛋很容易”的错误,才能有益于把握事情的关键,才能少走弯路。

做一件事情,不但要为了做好,更要图个圆满。许多时候最让人尴尬的是,你的初衷是好的,你的态度是热情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事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样的“错误”,就会有人不仅仅怀疑你的方法问题,还会怀疑你的人品问题。

如此一来,问题就严重了。

还好,除非傻子才会重复那样的错误。在这里我只想提醒大家的是,好心一定就能做成好事吗?也未见得。至少你在做一件你认为是好事的时候,要让别人接受你。

如果别人无法接受你的好意,或是你做事的方法,那么这件事做比不做更可怕。这是你在做一件好事之前必须要想明白的一点。否则,脑子再好使,也于事无补。

小王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家里急、朋友急、领导也跟着着急。一个偶然的机会,单位新调来了一位大龄女青年,单身未婚,和小王还挺般配。时间一长,两人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同事与领导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小王是个腼腆的人,不怎么主动约对方,领导心想:“这怎么成?”于是,主动当起了红娘,两头跑来跑去,好话说了不少,却发现两个人的距离更远了。

难道好事会办成坏事?这位领导心想:“我没有做错什么呀,再说,这都是为你们好呀。”想是这么想,可是这位领导太过心急,他在姑娘面前把小王夸上了天,而有时间,这位姑娘就有意留心小王,却并没有发现小王有领导说得那么出众。今天夸这,明天夸那,越夸反而越让姑娘心里没底:“既然这么优秀,怎么这么大了还没有对象?”姑娘越想,问题也就越多了。

做事不动脑,好事也会做成坏事

品行与声望本身就是一种感召力,它是领导力的一种内在体现与集中反应。即使在推崇法治的时代,魅力非凡的领导者对下属及整个组织的影响仍无处不在。因此,要想在管理上有所作为,就务必躬行贤人之道,并精通自我包装的各种手段。

作为领导,你的领导力从何而来?如何使下属按着你的指令去执行?如何让他们信服于你?虽然你有权力,但强权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领导者首先必须拥有“贤者”的形象,一个浑身散发着魅力与感召力的领导,其影响力是无形而无穷的。

感召力,是领导者改变和影响下属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使被领导群体达到思想意识与行为准则的相对一致,形成统一的群体的目标与行动。

感召力比职务权力影响力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有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自己坐在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别人就得唯命是从。其实不然,千百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者们会敌不过农民手中愤怒的锄头?因为他们没有感召力,没有感召力的权力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淫威。滥施淫威的结果不可能让属下甘心折服,只会让自己的屁股坐不稳当。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有魅力才有感召力,有感召力才能让别人自愿追随。

领导,其实就是魅力的极致发挥,影响他人合作和达成目标的一种历程。印度伟人圣雄甘地就曾说:“领导就是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一个人之所以心悦诚服地为他的领导或组织卖力工作、奋斗,绝大多数的原因,是他们拥有一位“魅力”逼人的领导。这样的领导就像磁铁般掠获了大家的心,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

一位下属推崇他的领导说:“你和他在一起1分钟,你就能感受到他浑身散发出来的光和热,我之所以卖命努力,乃是因为他身上一股强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从领导效能的观点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感召力、影响力远胜过权力。

多少年来,有关领导的书籍和研究报告层出不穷,讨论的主题涉及组织领导、领导行为、权力领导。这些重要的主题,都包含了许多不错的构想。事实上,这些都可以精简成一句话:与其做一位实权在手的领导,不如做一位浑身散发着无穷“魅力”的领导。

带人要带心。做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除非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魅力和感召力,否则,是很难实现领导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赢得下属的信赖和忠心。有位颇为成功的领导在一次研讨会上,曾单刀直入地说道:“在现实世界里,每一位成功的领导,无一例外地都具有特殊的人格特质,他们不仅能激发下属们的工作意愿,同时又具有高超的沟通能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浑身散发着吸引人的魅力。运用奖赏或者强制力来管人,也许有效,但是如果你要提高自己的领导魅力,赢得众人的尊重和喜爱,我建议你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以影响和争取下属的心。假如你们之中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能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能够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的魅力或感召力,比职位高低和提供优越的薪水、奖金来得重要得多。它才是真正促使属下发挥最大潜力,以实现任何计划、目标的关键所在。

成功的领导,的确不在于职位和权势,绝大部分取决于他有没有具备迥异于人并足以吸引追随者的魅力。在一本名为《领导艺术学》的巨著中,作者威廉·柯汉也提到了相类似的主张:

“除非激发了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你很难令人愿意追随你。”同时,柯汉也毫不留情地指出:“90%的领导人,将工作保障、高薪和盈利视为影响下属工作的最重要因素,是值得怀疑的。比上述更重要的因素还多得多,主管本身得拥有超凡的、令人‘信服’和‘归属’的领袖魅力,才有办法让下属跟着你走。因此。我们更可以确信:人们愿不愿意跟随你,要看你是否有强大的感召力,而非权力。”

请务必牢牢记住:权力并不会自动点燃你的感召力,有权力并不意味着你有某种程度的魅力可以掌握人心。

当然,不用过分担忧和怀疑自己有无足够的领导魅力。因为领导魅力和形象都是可以培养甚至是可以包装的。

一位知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瑞吉欧博士就说过这么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一方有魅力的沃土,就等待你去开垦。”

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位更具魅力的领导,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尽快培养发展一项吸引追随者的超凡特质。要使追随者“跟我来”,你就必须先懂得如何激发他们的追随动机。

(1)使别人感到他自己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受到重视,你要让下属感到他本人很重要。

(2)宣传你的目标,说服下属相信你的目标是值得全身心投入的。

(3)想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别人。你想让别人追随你,你就要关心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将他们的福利放在你的心上。

(4)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下属的行为负责,千万不要把责任推诿给别人。

培养和增进感召力,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当你激发了下属的追随动机之后,你还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以进一步展现你的“魅力”,有效地吸引下属。

(1)做任何一件工作,都能比一般人想得周密,做得有条理。

(2)勇挑重担,不怕困难,喜欢在重担和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人格和能力。

(3)能从全局看问题,从小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

(4)不追求个人享受,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同时能以大家的甘苦为甘苦。

(5)能以科学的手段,指导大家的工作方法,能以人性为本,激励大家的工作热情。

独特的魅力是管理者感召下属、凝聚向心力的基础。以一个比喻来说,背景、年龄、性格、能力各有千秋的下属就像一堆沙子,而管理者的魅力就是水泥,水泥可以让沙子抱成一团,管理者的魅力也可以让下属们团结在身边。因此,只有将你自身的魅力提高上来,才能拥有聚沙为山的感召力。

经历不等于经验

作为一个管理者,重任在肩,职位越高,就越应重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因为管理者总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示范引导者,其所作所为很容易引起下属的模仿。因此,管理者必须成为组织中的榜样和标杆,这是塑造“贤者”形象的需要,也是规范和激励下属的需要。

管理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一支行为标杆,一面组织里的旗帜。管理者如果骁勇善战,下属就会不计安危冲锋陷阵;管理者如果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下属就会不计私利、甘于奉献。相反地,假如管理者常常迟到,吃完午饭后迟迟不回到办公室,打起私人电话来没完没了,不时因喝咖啡而中断工作,一天到晚眼睛直盯着墙上的挂钟,那么,他的部下大概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对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有清醒认识。《礼记·哀公问》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什么是为政问题时强调:“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卷一》)《周书·苏绰传》也对统御者本身做了形象比喻:“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大意是说:君主本身,就是黎民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表”树立得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如果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自我修养,而要百姓修养,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孟子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君主喜欢什么,手下人对此就更加喜欢。

可见,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示范效应自古就受到重视。管理者的德行好比风,下属的德行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希望下属做到的,自己得首先做出个样子来,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更胜于多余的说教。如果管理者能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那么这种形象和精神就会影响下属,让大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我们看一下某动物园所进行的一项测验。在测验中,该园饲养部人员利用狮子皮装成狮子进攻黑猩猩群。开始黑猩猩群觉得很害怕而哀号,不久猩猩的首领就拾起身边的树枝,做出勇敢地向狮子挑战的样子,结果其他猩猩也逐渐停止哀号而对狮子怒目以对。虽然这个测验是以动物为对象的,但却说明了管理者成为榜样后在一个群体组织中的作用。

管理者就是下属的表率,下属则是管理者自己的一面镜子。下属的一些行为,其实大多数是管理者自己做过的。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组织的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比如,微软公司由于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本人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因而勇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成为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而IBM公司的情况恰恰相反,其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几乎为每一件事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因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征表现为稳健与保守。

可见,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几乎全部都在部属的效法之中,并且还会对组织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请你仔细检点自己的全部言行,不要表现出你不希望在下属身上看到的那些言行。管人先管己,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用什么规矩去约束和管理别人呢?

圆融做人吃得开

尽管管理者的工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必须树立公正无私的形象,才能大大有利于自己凝聚能力的加强。

明智的管理者最在意的是名声,有好名声才有凝聚力,才能做到众望所归。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不领会公正无私的内涵。只有顾及下属对自己品质的评价,只有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公正无私的贤者形象,才能更好地立权树威,做到取信于“民”。

公正评价下属是优秀管理者公正无私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客观评价下属,他们善于及时观察和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属的表现只有通过长期的工作才能体现出来。只有长期注意记录他们的行为,才能对他们真正有所了解。在掌握这些资料之后,当你通过手头的记录去表扬某些工作干得好但又不被人注意的下属时,他会备感欣慰,从而促使他会努力地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是批评某些下属干得不好,虽然他会在短时期内情绪低落,但很快就会了解你公正待人的做法,同时也会重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变后进为先进。这样,下属才会逐渐消除对你的不满,对你的管理工作会更加满意。

深受下属欢迎的管理者还总是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充分地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通过尽可能公正地使用人才来激发下属为单位效劳的积极心理。

用人上的不公正,会引起大家的不满,这是一个单位能否实现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待人失当、亲疏不一,则会在不知不觉中重用了某些不该得到重用的人,而冷落了一些单位的骨干力量,这样做的结果是严重打击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全局发展。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受下属欢迎并具有凝聚力的管理者,就应该显得对所有的下属一视同仁,这样,不仅积极因素可以得到充分调动,一些消极因素也会转化为积极因素。

管理者公正无私还表现在对下属的“论功行赏”上面。受下属欢迎的管理者,往往在论功行赏方面做得相当完美,能够充分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上游的局面,给单位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反之,如果论功行赏做得不好的话,不仅达不到激励下属的预期效果,反而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例如,优秀的下属在工作中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他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奖赏,工薪、奖金都没有与贡献呈现正比例增长;而那些并没有做什么实际工作的人却得到了加薪、分红。任何正常的人都会非常自然地感觉到管理者对他的不公平,从而产生种种抵触心理。这种使中坚力量产生抵触情绪的局面一旦形成,单位的前途命运也就非常危险了。

另外,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事务中要公私分明,切不可假公济私。

要了解一个人的品性很容易,只要看看他使用金钱的方式就可一目了然了。有些人乍见之下气度相当宏伟,可是一牵涉到钱,脑子里立刻盘算起来如何才能“报公账”。以管人的资格来说,这种人的品性及能力都显得够不上水准。

最被下属瞧不起的管理者是使用公家的钱挥霍无度而自己则一毛不拔的人。这种类型的管理者为数不少,而对单位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严格说起来,他不但没有存在的价值,甚至会对公司造成危害。

所以,管理者在日常事务中要公私分明,切不可因贪图小便宜而使自己的形象受损。

圆滑做人活得累

优雅得体的仪表仪态不仅能给人以好感,显示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更能显示出自身的修养,展现出自身的魅力。

安德鲁·卡弗里克在认真地研究衣着对人的形象的影响后,写成了《成功与衣着》这本书。书中的主要论点是:衣着适合领导特定的职业和身份,就会促进他的成功;反之,衣着不适合领导的身份,将会有损于领导的形象,从而不利于领导气质的培养。

其实,这种观点不难令人理解。试想一下,美国国务卿穿着背带裤站在电视台上发表演讲,恐怕只会让人感到滑稽,而不会产生对他的尊敬,更不会认为他这样做会有什么魅力可言。所以领导应该十分注重自己的衣着形象,穿衣戴帽,都应当考虑到你所领导的是哪一类人,以及你是什么类型的领导,要让衣着最大限度地展示你的魅力,从而成为领导者走向成功的有力催化剂。

汉密尔顿将军是二战期间英军的著名将领。他领导自己的部队在北非与隆美尔周旋,是蒙哥马利元帅手下的爱将。他的穿着就很有特色。他在任何场合都喜欢穿礼服,当然也从不戴钢盔,往往戴一顶丝棉制品的贝雷帽,给人的感觉既像西装革履的绅士,又像宽厚仁和的长者。士兵们对他既感到亲切,又有几分畏惧。这一形象使他在任何时候都能走进士兵的心中,化为他们的一分子,又能随时从中走出来,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我们的司令”。

14世纪中叶的伊戈尔曾说过:“一位服装整齐的教士,乃是自我尊重的外在表现。他表现出了能够控制自己的能力,而使信徒更加虔诚地皈依基督。这是因为:力量并不会是角斗与争斗,良好的外表这本身便是巨大的力量。”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在衣着上多花点心思,让你的衣着表现出你的领袖气质,同时让你的属下体会到你的领导力量。

仅仅衣着上的得体只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管理者若想保持持久的良好的外在形象,必须还要注意自己的仪态,因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不好的动作,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大大降低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位自以为很有实力的主管却惊讶地发现有些下属经常问他“你有哪儿不舒服?”原来他没意识到,是他松弛无力的姿态使他显得无精打采。

萎靡不振的姿态表明你缺乏信心,使你看上去疲惫,漫不经心或者冷漠。这是领导人的大忌,如果站直了,你不仅看起来更有精神,而且显得更有信心。可设想一下,在你的背部有一根丝线,让它穿过头顶把你拉直。

站立时,保持两脚分开约10—20厘米,与髋同宽,和肩膀平行,将全身重量落在脚趾上。肩膀保持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如把双臂抱于胸前,容易让人感到你有所戒备甚至敌对。不要把手插在口袋里,那样你可能会把玩零钱或钥匙,从而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应把双手放于身体两侧。

坐着时,注意不要贪图舒服。许多人养成了瘫坐的习惯,很难改正。坐着时,如果脚不停地抖动,或者身体扭来扭去,坐不稳当,都表明你有些不耐烦。

弯腰时应屈膝,这不仅是有礼貌的行为(后背不会露出来),而且对保护背部有好处。

做领导的必须有自信的走姿。走路的姿态应该是优雅、自然而且简洁的。你可以把走路的姿态录下来,或者边走边看着对面镜子里的形象。然后自问,你会怎样看待像这样走路的人。

一个人的手势就像语言一样,深深地受到个性形成时期的影响。手势也是文化与个性的表现。

首先,避免使用令人不快的手势。双手背在身后,挥动着拳头或双臂抱胸表示生气,而用手指点则意味着指责,绞动双手说明你很紧张。这些手势都有其隐含的意义,但大多数人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做这些手势。建议你看看自己的录像,你在录像中的表现往往和现实生活差不多。

另外,手势使用得恰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领导者面对众人演讲的时候。你要注意动作自然,使手势与讲话内容一致(不要在讨论第四点时伸出三个手指)。五指合拢,摊开手掌表明开诚布公;握紧拳头则意义相反,有时甚至意味着威胁。

我们建议,使用手势时手的动作要在腰部以上。面对一大群听众时,手势的动作幅度要大些,面对少量听众时,这样的手势可能有些过于强烈。同时,还要注意变换手势,以免重复。

手势是一种姿态,更是信号语言的一种形式。尽管未发一言,但我们仍能有效、有礼貌地与人交流。请记住,姿态是无声的语言,它在你开口说话之前就传递出了信息,使人对你产生印象。你的姿态表明你是否对他人有兴趣,是否在意他人对你的看法,而这些对你的管理工作是否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圆通做事凭心计取胜

给下属以精明强干的感觉,是管理者塑造自身形象、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精明强干是管理者最为重要的内在气质之一。无论是说话、办事还是决策,管理者都要做到干脆、利落,不犹豫不决,不拖泥带水,不朝令夕改。这是一个优秀管理者才能、魄力最直观的表现,对提升自我形象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在对下属演讲,做报告时,管理者要果断威严,有震慑力。不管在哪种情况下,讲话要一是一,二是二,切忌含糊不清。跟下属交谈时,即便下属一方处于主动,管理者听取对方谈话,也切忌唯唯诺诺,被对方左右。如果对方意见与自己意见相左,可以明确地给予否定,如果意识到下属意见确是对单位对自己有利的,也不要急于表态。可多思考少说话,也可以用“让我仔细考虑一下”或“容我们研究、商量一下”等语句来结束谈话。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时间从容仔细地考虑是取是舍,比草率决定为好;另一方面,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自己的权威。

不能做到坚决果断的管理者,往往给人以懦弱无能的感觉,那么这样的领导在下属心里的印象可是要大打折扣了。管理者要时常做出各种决定,而做出这些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当信息完全准确时,易于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当信息难以得到时,你简直就无法做出取舍。这是考验你的时候,一双双眼睛正盯着你,在等你做出一个决定,你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这些都表明这位管理者心中无底和内心的恐惧。此时你只有一个选择:坚决果断地做出决定,用智慧给大家指明一条出路。如果一再犹豫,坐失良机,今后大家对你的印象会如何?没有人会尊敬或跟随一位胆小的管理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一个英明的决断,对你日后的感召力、影响力,效果会强于你平日长时期的外在表现;倘若你平时派头十足,一到关键时刻却疲软不堪,那么这个反差只会给你周围的人留下笑柄。

仅仅是坚决果断,还不足以打造出自己精明强干的气质,日常生活、工作的一点一滴中你都需要一些手段来包装自己,以在下属面前强化自己的领袖气质。以下这些手段非常有效,管理者不妨酌情运用:

开始讲话之前,将要讲的内容拟好几个要点,可以使下属对你产生头脑清晰灵敏的印象。凡事归纳成几个要点,可以显示你具有很强的归纳能力。

把一件事情在三分钟内叙述完毕,这是精明干练的管理者的说话秘诀。

在会议的最后作好总结性的发言,可以给下属留下管理者具有深厚功底的印象。

为了使自己的话更具说服力,借用古语或名言来表达是个好方法,下属会觉得你知识渊博,很有文采。

使用极其明确的数字,可以让下属觉得你思维周密。

探讨自己专业范围里的话题时,不使用专门术语比较会使下属对你产生好感。

对于一些畅销书籍可以不必详看,但必须表示出予以关注的态度,可以给下属留下你紧跟时代潮流的印象。

与下属共餐点菜时,如果犹豫、迟疑不决的话,很容易被认为是没有决断力的人。

在约定见面时,先看看记事簿后再决定时间,可以表现出一副充分利用时间的样子。

把写满约会事项的记事簿“无意中”地让对方看到,可以显示你的细心周到。

为了让人看出自己是个从容不迫的“人物”,尽量放慢动作可以达到效果。

背着光线面向下属时,可以使自己看得比实际上更显得高大。

业余特长远离自己的工作范围,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使下属看出自己能力不凡,在宴会等场合与要人相邻而坐。

坐着的时候,保持挺直端正的姿势,可以显示你是个“意志坚定者”。

一面注视着下属的眼睛一面交谈,能使下属觉得你诚恳正直。

与人约定时间时,不约定“几点整”,而约定“几点几分”,更容易被对方认为是有魄力的人物。

当然,管理者在运用以上手段时,一定要显得神态自然,万不可流露出做作之态,否则,会适得其反。若想在下属面前长久地树立起自己的高大形象,就必须把上述这些办法反复运用,并且形成一种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既然已经习惯了、自然了,那就不会显得做作,时间一久,这种精明强干的气质也就印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如此一来,赢得下属的心就容易多了。

狡猾做事靠算计求生

管理者最怕什么?最怕被下属瞧不起。在下属眼里,合格的领导就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尽管这很困难,但最起码你首先应该让自己成为工作上的内行。

打铁先要自身硬。管理者如果没有过硬的真本领,就无法让下属信服,无法坐稳自己的位置。在越来越普遍的“能者上”的机制下,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无疑是现代管理者应时刻牢记在心的第一原则。

管理者要不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地精通和熟悉业务,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成为管理内行,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才干。

才从何来?来自于学习。一是从书本中学,二是在实践中学,并善于用科学理论之“矢”射工作实践之“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要坚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组织管理、协调驾驭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瞎指挥和决策失误,工作起来才能让人信服。

管理者拥有了非凡的能力之后,也不要因此而傲气十足。管理者怕被下属瞧不起,下属同样也怕被领导瞧不起。作为一个人,尤其是领导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应当养成谦恭待人的习惯,凡事不可太张狂太咄咄逼人。这不仅是有修养的表现,也是提高自我形象的策略。

一般说来,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地,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单位里使自己走向孤立无援的地步。

越是优秀的管理者就越显得谦和,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优秀和高位而自大,他们懂得从别人身上吸取长处来充实自己。当遇到技术难题或有不明白的地方时,他们会谦虚地向同事和下属请教。

在工作中与同事及下属相处,懂得谦虚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千万不能为了突出自己一再地表现带有炫耀的成分,更不能为了表现自己而把自己的长处挂在嘴边,在无形之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样,不仅会让人生厌,还会被人看不起,更严重的是你可能会伤害到某一个人,而周围的人也会逐渐地离开你。这样,在无形之中,你就为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一个管理者即使本事通天,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业和技能都研究得十分透彻,达到精通一切的程度。而且,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有很多人甚至连一方面的“精”都达不到,还自以为自己很“精”了。因此,凡事应该谦虚一点,先听听别人的想法和看法。

谦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它是自信与高尚的融合。有谁会愿意为一个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领导打天下呢?

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众人之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因而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的缺点当做镜子,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怀若谷,应该成为每一个管理者的座右铭。

对于多数管理者来说,虽然很多时候并不是有意表现出心高气傲,但也同样存在着注意谦虚的问题。所以说,平等待人,不自恃高人一头,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但是如果要做到不管自身发生任何变化,都能时时处处谦和让人,就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正确地评价自己。试着重新认识自我,不妨将优点和缺点各列一个清单,细加对照,恰如其分、客观公正地作一次评价,并认真地从内心问自己,我真的就十全十美吗?我有多少知心朋友和“铁杆”下属?它会使你幡然猛醒:一味地自高自大,使得自己忽视了自己的缺点,并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形成了不和谐的音符。

(2)遇事从他人的观点、立场来思考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从对别人的认识里来形成自我形象。对人的认识越全面,自我形象就越清晰。这样,我们便可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处世技巧,改变轻狂浅薄的心理和行为。

处在领导的位置上,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你一时还不能完全做到,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形象。但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要忘了做一个外表谦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