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那点心事
34404000000059

第59章 物极必反,见好就收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环境适应了它就会生长。修道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缘分就能适应。

佛教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为“缘起”,人生有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力量、无限的潜能、无限的意义。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无限”。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无限就毫无顾忌妄肆而为。有的时候,更应该有个“适可而止”的人生。强开的花不美,早熟的果难甜,天地的节气岁令总有个时序轮换。悬崖要勒马,尸祝不代庖,举凡吾人的行事也要有个分寸拿捏。《宝王三昧论》也说:“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适可而止”的人生,实在可以用来当做座右铭参考。

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男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中国人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一个男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进取、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退为进。古人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敌,当我们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一个成熟的男人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颇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中国的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所以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难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终身;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史臣宦者为戒。不过,男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男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中的风光、美妙往往是最短暂的。俗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情衰减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只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古人言:“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极生悲一语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但一般人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一个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动止失矩,结果不慎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凡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致上可以领悟乐极生悲的含义。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雅致环境里,众贤毕至,高朋会聚,曲水流觞,咏叙幽情,这是何等快乐!王羲之欣然记道:“是日也,天朗气晴,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但是,就在“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之时,突然使人产生了万物“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于是情绪一转;“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憾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真正的乐极生悲。类似的心情变化可以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进一步印证。苏东坡与客泛舟江上,“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这本来是很快活的,偏偏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偏偏又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真是把一个人由乐转悲之后的难言心境写绝。饮酒本是一件乐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饮酒,往往会见物生情,情到深处反添恨。正如司马迁所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乐极生悲,概括地讲是一个对生命的热爱和留恋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具体而言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常在的无奈和怅惘。人的情绪很难停驻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更替习以为常之后,心境喜怒哀乐的轮回变换也成为了自然,人在纵情寻乐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的空虚伤怀,推之不去,避之不开,因为欢乐和惆怅本来就首尾并列。所以庄子在“欣欣然而乐”之后感叹:“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人只有在生命的愉悦中才能体会真正的悲哀。所以,真正的丧亲之痛,不在丧亲之时,而在合家欢宴或睹旧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间。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门处世的艺术。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处世艺术。中国人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我们为人处世,凡事都要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是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第十章 智者“变”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