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周
刘武周(?~622),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首领。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后举家搬迁到马邑(今山西朔县)。刘武周成年后,骁勇善射,广交豪侠之士。后来他离家投到太仆杨义臣的帐下,因远征辽东有功,被授予建节校尉。
后来,刘武周以鹰扬府校尉回到家乡,太守王仁恭把他看作是州里的雄杰,对他十分器重。当时隋王朝政治腐败,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刘武周见天下大乱已为时不远,便欲谋造反,他在郡中散布言论说:“现在百姓饥饿,尸横荒野,但州府中满仓粮食,却不抚恤百姓,这还能算是我们的父母官吗?”他的话传开后,激起众人的义愤。刘武周见人心已动,便假称有病,在家卧床不起,郡中豪杰都来问候。刘武周杀牛取酒,席间相约众豪杰造反。刘武周与同郡的张万岁等十几人到州府上去拜见太守王仁恭,王仁恭一出来,张万岁便从背后将他刺杀在大厅中,随后刘武周等又提着王仁恭的首级来到外面,官兵见状,无一敢动。于是众人开仓赈灾,并在境内下发檄文,招募兵士。一时召来士兵万余人。
刘武周随即自称太守,一面派人去突厥族,说明自己准备归附突厥。隋朝派兵征讨,刘武周与突厥兵联合出击,大败隋军。刘武周一举攻破楼烦郡(今山西宁武东北),进取汾阳宫(今山西省中部)。他把俘获的隋宫人贿赂给突厥,突厥首领始毕可汗也送来马匹回报刘武周,义军兵势大振。后来,突厥族拥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称皇帝,建号天兴。兵回马邑。
刘武周任聚众起义失败后投奔他的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统兵两万,会合突厥兵,合军南下。唐高祖李渊派将征讨,全被战败。刘武周很快便战据了太原(今属山西)。唐高祖随后又派永安王李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和内史侍郎唐俭共同出兵征讨刘武周,在夏县(今山西西南部)城南两军展开大战,刘武周手下大将尉迟敬德袭破唐军大营,唐军大乱,被义军杀死无数,唐军的四名将领所率兵马也于这一战中损失殆尽。
唐高祖派李世民统兵进讨,李世民的军队一路冲杀,连克刘武周的部队。刘武周因远途征战,粮运不给,兵多饿死。宋金刚在雀鼠谷与李世民的军队一天交战八次,战战皆败。宋金刚轻骑突围逃走。刘武周见状大恐,率五百骑兵,放弃并州(今山西阳曲以南),北上逃奔突厥。宋金刚随后也逃回突厥族的驻地。起义军被唐军消灭殆尽,李世民尽数收回失地。后来,宋金刚偷着离开突厥,意欲卷土重来,被突厥骑兵追上腰斩。刘武周也密谋想回到马邑,重整兵马,事情败露,被突厥兵砍杀。
屈突通
屈突通(557~628),唐初将领,二十四功臣之一。雍州长安人。父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屈突通先仕隋而后归唐,官任工部尚书、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等职。谥号“忠”。
一、为众请命智破安定
隋文帝开皇年间,屈突通任亲卫大都督。杨坚派他到陇西一带(今甘肃陇西)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屈突通带领随员一个不漏地检查牧区,又一个不漏地清点牛马羊的头(匹)数,然后与簿册、流水账一一核对。结果发现,上至朝中的专职官员,下至牧区的监管人员,层层隐瞒真实数目,共隐藏马匹两万多。几经核实无误,屈突通便向文帝作了详细汇报。文帝听罢大发雷霆,将所有隐匿马匹、历年作弊的人,不论官职高低一概定为欺君之罪,处以死刑。列出名单,共有1500人。屈突通觉得过分,便向文帝直言相谏。1500人终于全部免于死刑。
此后,屈突通更受重用,升为右武候车骑将军。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使是亲戚犯法,也照样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格整肃出名。
隋大业中期(610年左右),屈突通转任左骁卫大将军。当时秦、陇地区(今甘肃境内)贼盗蜂起,朝廷任命他为关内讨捕大使,剿匪灭盗。安定(今甘肃泾州)人刘迦论举兵造反,拥众十余万,据守雕阴郡,自称皇帝。当时又有稽胡首领刘鹞子也聚众自立,与刘迦论相互为援。屈突通带领关中的将士出兵征伐,到达安定地区后,却不寻战。军中士兵以为他害怕了。过了几天,他对外宣扬说官军要返回去了,实际上却带军到了雕阴郡附近,严密封锁消息。刘迦论没有发觉他的军事行动,带兵到南部区的城镇去抢掠,驻扎在距离屈突通70里远的地方。屈突通趁敌毫无防备之时,选拔精锐骑兵发起夜袭,杀死刘迦论并斩首一万多级,贼兵大败溃。屈突通彻底摧毁了“刘氏小国”,在郡城南山上修筑了一处象征京城的纪念馆。他的用意是使当地的百姓抬头见此,心中便想到有朝廷、有王法,不敢轻举妄动。
二、留守长安力屈被擒
隋炀帝统治后期,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而他仍然到处巡游。当他巡幸江都时,命令屈突通留守京都长安。
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便分路出击,其中一军指向长安,渡过黄河之后在饮马泉首战告捷,打败了屈突通的大将桑显和,又攻克永丰仓。屈突通当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地区组织防御,听此消息,赶忙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他带了部分兵将由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出发,赶赴长安。走到潼关(今陕西潼关)时,受到李渊的部属刘文静的阻拦,相持一个多月。屈突通心急如焚,深怕长安陷于敌手,于是命令桑显和夜袭刘文静。两军几经回合,最终,桑显和惨败。屈突通整日愁眉不展,有人劝说他投降,他坚决不肯。李渊看到他势穷力孤,也就不再进攻,派遣家僮送去劝降书,他看罢之后,喝令将家僮斩首,以示血战到底的决心。
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李渊率兵入据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屈突通便留桑显和镇守潼关,他带兵东去,准备到东都洛阳伺机东山再起。他不曾料到,走后不几天,桑显和与他的儿子屈突寿率众一齐投降了刘文静。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率领精兵与桑显和等人,从后面追赶上来。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境内,屈突通摆开阵势迎战追兵。他万万没有想到,对方出阵的竟是自己的儿子,单人匹马且不带武器,向他施礼后便劝投降。他立即打断儿子的话,命令左右放箭射杀。这时桑显和也赶紧呼叫他原先的部将投降。将士们面面相觑,望着主帅慢慢地放下了兵器。屈突通看到这一情况,心中明白大局已经不可挽回,于是跳下马来,面向炀帝所在的东南方(江都)跪拜号哭,于是全军投降。
屈突通被带回长安之后,李渊亲自接见,称赞他是隋朝皇室的忠臣,当即宣布无罪释放,并授兵部尚书之职,封为蒋国公。当时由于战事紧急,便命他到李世民部下担任长史。
唐武德元年(618),屈突通跟随秦王李世民讨伐西秦霸王薛举,先败后胜,一举荡平陇西。进入伪都天水(今属甘属)后,只见皇宫国库的奇珍异宝像山一样堆积着,许多将领明拿暗取,而屈突通始终不动一指头。李渊因其廉洁奉公,特赐金银600两,绢物1000段。
此后屈突通奉命随世民征讨占据东都的王世充。大军围攻洛阳时,窦建德领兵援助困守城中的王世充。王世充最终投降。屈突通记第一功,不久拜为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几年后,屈突通召回朝中拜为刑部尚书,后转为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担心东都洛阳发生动乱,派屈突通火速赶赴洛阳,以检校行台仆射之职镇守东都。贞观元年(627)授予洛州都督,封食邑600户,加左光禄大夫。翌年病逝,享年72岁。
太宗对他的去世十分痛惜,赠予尚书右仆射之衔。贞观十七年(643)凌烟阁中绘功臣图像时,将屈突通列为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649),与房玄龄等配列太宗庙庭。永徽五年(654),高宗李治重赠司空。
李靖
李靖(571~649),太宗时检校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两度为相;同时亦是唐初名将。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隋朝末年,任马邑郡丞。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时李靖被俘,行将诛杀时被李世民救下,召入幕府。后因战功被授为开府。李世民即位后,历任刑部、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尚书右仆射。先后封代国公、卫国公。他虽然位高权重,却为人厚道,态度谦恭,被唐太宗称为“一代楷模”。死后陪葬昭陵,谥“景武”。绘像凌烟阁。
一、因祸得福时遇名主
李靖身材魁梧、容貌清秀,青少年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史书,勤练武艺。他曾对亲近的人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以功名取富贵,不必去做咬文嚼字的书生。”隋朝名将韩擒虎是李靖的舅父,常与李靖谈论兵法武艺,并在别人面前对李靖赞不绝口,悉心传授他武艺。李靖也非常勤奋,除了研习兵法,还刻苦演练弓马之术。
20岁左右,李靖从军,后步入仕途,担任地位很低的长安县功曹。30岁时,任驾部员外郎(属兵部)。这期间,李靖的才略得到了吏部尚书牛弘、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曾怀着赞赏的心情对他说:“李靖有王佐之才啊!”杨素有一次也指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阁下终将坐在这个位子上啊。”隋炀帝末年,李靖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隋义宁元年(617),留守太原的李渊父子正密划起兵谋反。李靖察觉到李渊正密谋起兵,立即前往江都,准备把这事密告正在那里巡视的隋炀帝。抵达长安时,道路堵塞,未能到达。这时,李渊父子已举兵太原,迅速攻占了长安,李靖被俘。后来,李渊决定处李靖以死刑。临刑前,李靖大声说道:“你李渊起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成大业,为何以私怨斩壮士?”李渊听了,很佩服李靖的胆识,加之李世民屡次说情,李靖得以免死获释,归于李世民幕府,从此他追随李渊父子东征西讨。李渊在长安建唐登基后,李靖因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立下大功,唐高祖李渊封赏他开置府署,设置官属。
二、平叛萧铣安定岭南
武德二年(619),唐高祖命李靖率军南下,征讨正带领数万人马进攻夔州的开州(今四川开县)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不巧路上遭遇萧铣。萧铣是南朝梁皇室的后裔,隋末混乱之际,趁机占据了江陵,拥兵40万,控制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由于萧铣的阻挡,李靖无法开往夔州。驻守夔州的赵郡王李孝恭迎战冉肇则失利。唐高祖大怒,密令陕州都督许绍斩李靖,许绍认为李靖是个有才之人,请求唐高祖赦免,李靖才得以活命。没过多久,李靖率八百士卒偷袭冉肇则大营,继而设伏兵于险要,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枪挑冉肇则,俘敌五千余人。唐高祖闻讯后十分高兴,并写一首敕令给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从此,唐高祖对李靖另眼相看,更加重用李靖。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经过一番深思后,向唐高祖献上十条计策以攻取萧铣,唐高祖对他的战略极为赞赏,于是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的长史,负责军队的指挥。李靖立即召来巴蜀酋长子弟,按才授职,跟随之左右,看上去是提拔重用,实则为人质,以稳定巴蜀局势,这一招果然见效。九月,李靖兵分四路自夔州而下。正值江水猛涨,诸将建议水势减缓后再行军。李靖说:“兵贵神速,现在我们的军队开始集结,而萧铣还未觉察,如果乘江水暴涨,突然直抵其城下,出其不意而进攻,擒获萧铣在此一举,机不可失也!”李孝恭听取了李靖的意见,遂乘两千余艘战舰顺江而下。十月,抵达夷陵,一举击溃萧铣部将文士弘,获战舰三百余艘,杀敌近万人。
击败文士弘后,李靖乘胜而下,率五千精兵围攻江陵,萧铣恐惧而降。李靖严令,对江陵秋毫不犯,犯者必斩。因此,江陵城中,人心安定。江汉地区州县获知后,纷纷归降。
平定萧铣后,唐高祖论功封赏,授李靖上柱国,封永康县令。十一月,又封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并授予“承制拜封”的特权,代表朝廷任命地方官员。李靖所到之处,招抚诸州,共得96州,六十余万户,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紧接着,唐高祖又任命李靖为检校桂州(今广西桂林)总管,镇守岭南。可谓声名显赫,功盖江南。
三、收复江淮迎击北犯
武德六年(623)八月,江淮公柘在归顺唐朝后不久又重新反唐,还自封皇帝,并举兵向海州、寿阳进发。唐高祖闻讯后,立即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率军由西、南、北三面包围江淮军。次年三月,唐军抵达舒州,辅公柘部将冯慧亮、陈正通,屯兵博望山和青林山,坚守不战。李靖不同意诸将绕道攻取丹阳(今江苏南京)的战略,他说:“今博望诸塞尚不能攻破,公柘又据石头城(指南京),哪能轻易攻取得了?如进攻丹阳,一举拿下尚好,若久攻不下,冯慧亮威胁我们后部,使我们腹背受敌,那更危险。”他建议以老弱士卒诱敌。李孝恭采纳了李靖的意见,以老弱士卒攻打冯慧亮。冯慧亮不知是计,率军出城追之,被伏于途中的李靖大队人马打个措手不及,遂遭惨败。随后,李靖率水陆大军直逼丹阳,辅公柘得知前方军败,弃城而逃,在浙江武康镇被俘。江淮军被彻底镇压,唐朝基本统一全国。
平定江淮后,唐高祖在丹阳设立东南道行台,任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没过多久,又改设扬州大都督府,李孝恭任扬州都督,李靖任扬州都督府长史,协助都督李孝恭治理江南。
武德八年(265)八月,突厥进犯太原。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军万人屯守太谷。在这次抗击中,其他部队都兵败,唯有李靖获胜而归。次年四月,突厥又进犯灵州,李靖又奉命率军抗击,在青铜峡附近与突厥展开了激战,击败突厥。不久,唐高祖设立灵州大都督府,命李靖任灵州大都督,料理北方防务。武德九年,唐高祖让位给李世民,改元贞观。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后又任命他为代理中书令,李靖当了宰相。
四、再建勋功一代楷模
唐太宗为了让周边疆界不再受东突厥的不断袭扰,决定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打击。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总管,率十几万大军分兵四路大规模征讨东突厥。
一天深夜,李靖率精骑三千人,从马邑直取恶阳岭,夜袭颉利可汗牙帐。颉利可汗以为唐朝倾全国之兵来攻,慌忙带着手下兵将逃往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李靖不战而下,迅速攻下定襄。唐太宗听到捷报后赞扬李靖说:“汉代李陵以步卒五千抵御匈奴,最终却归降于匈奴,尚青史留名。今李靖以轻骑三千攻占定襄,威震北方,古今未有。足可以报往年渭水之盟的耻辱!”
颉利可汗诈降被李靖识破,就率残部北逃,李靖率军穷追不舍。贞观四年三月,颉利可汗被俘。至此,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灭亡。捷报飞传长安,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不久,东突厥、薛延陀等部的郡长都到长安朝见唐太宗,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为此大赦天下,并晋封李靖为代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