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
34382500000047

第47章 杜甫(4)

杜甫一到任,案牍堆积,公务繁杂,心绪不好。七月早秋的天气闷热。白天苍蝇乱飞,夜里蝎子出没。杜甫饱受其苦,忍不住便写:“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杜甫在华州在这段时间里,他《画鹘行》一诗写意气飞动,很有特色:“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乃知画师妙,巧刮造化窟。写此神俊姿,充君眼中物……”。

杜甫乾元元年(758年)年底回洛阳探望亲朋。他有一个弟弟逃难外地,另一个从弟已经死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山川未变,人事全非。

家乡在战乱后的凄凉使杜甫黯然神伤。在离洛阳返华州前,创作了《洗兵马》诗: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

回纥鍡肉葡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这段写在中兴诸将的努力下,唐军收复华山以东大片土地,捷报昼夜频传。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一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鹤驾通霄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第段逆接篇首“中兴诸将”四字,以铺排之笔对李俶、郭子仪等人致词赞美。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候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这段开头便揭出朝廷赏爵太滥,攀附权势之人得以乘机猎取富贵。继而以萧何、张良作比喻,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俱已罢相的张镐、房琯,说他们富于才智,堪当重任。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这段写铺排四方皆来入贡,海内遍呈祥瑞,举国称贺。接着说隐士们当此中兴之际不必适世隐居,文士们也应该为中兴繁荣唱赞歌。

杜甫离开洛阳返回华州路上,杜甫亲眼目睹了人民在这战乱之中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心中激起巨大的忧愤。他写下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不朽的诗篇《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诗: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文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如学哥舒!”

《石壕吏》写得最为惊心触目:

暮投石壕村,有史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城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投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诗: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塑造形象是一位新婚女子,她的洞房花烛之夜,竟是生离死别之时。她深明大义,以坚贞不渝的爱情鼓励自己的夫君去勇敢地参加平定叛乱的战争,把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丈夫胜利归来之中。

《垂老别》诗: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得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风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装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此诗塑造的是一位暮年从军的老翁形象。他在唐军邺城败后,被征入伍。他的子孙全在战争中牺牲了,现在只剩下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却又要入伍参战,他的心中是怎样的绝望悲苦!他克制住自己的情感,安慰着哭倒在路旁的老妻,然而他心中何尝不知此生离乃是死别!无比悲壮的内心独白,昭示出玄宗昏庸误国的罪恶是导致人民大众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涯之根源。《无家别》诗: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令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写的是一个刚从战场回来,家已不存,又被征召入伍的人的悲惨故事:

《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所造成的惨重灾难,控诉安史叛军的血腥罪恶,批判着唐王室的昏乱误国。观反映了唐代社会在安史之乱中激烈尖锐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官府滥征丁夫的暴政。

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在杜甫所作《三吏》、《三别》作为组诗,以心血凝成,酿着民众的血泪真实地反映大唐帝国从盛到衰的悲剧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回到华州,关中一带久旱无雨,发生饥荒百姓流亡。杜甫写下了《夏日叹》诗: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反映从旱热想到人民在这饥荒岁月的逃亡生活,想到安史叛乱未平定,而国家的军事、政治却是令人忧心的局面。

杜甫在乾元二年,思想、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个人的际遇和人民的遭遇里逐渐看出朝廷政治的真相,逐渐从心底远离了皇帝,逐渐真诚地走向人民。他从24岁参加贡举,到现在又过了24年,他已是48岁了。他对朝廷政治失望了,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感到绝望。杜甫这年秋天,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他放弃了半生的仕进追求,显示出他对当时政治的态度。杜甫携妻率子离开华州,投奔秦州。当时,秦州属陇右道,秦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杜甫的从侄杜佐就住在秦州城东50里的东柯谷。

杜甫初到秦州,居住在秦州城内一所简陋的住宅里。秋天阴雨绵绵,他的居处是:“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鸬鹚窥浅井,蚯蚓上高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秦州杂诗》其十七)山云低垂,飞过院墙;院子里积满了水,蚯蚓都钻到堂屋里来避潮。他想搬到乡下去住。到泰州城附近去寻访可以安身的地方,意外地遇见陷落长安时结识的好友、大云寺赞公和尚。赞公和尚也是房琯好友,房琯遭贬,赞公和尚也被贬谪,流落到此。他乡遇故知,自然喜出望外。二人畅叙别后情况,赞公和尚把秦州的许多情况告知杜甫。杜甫于是邀了赞公和尚一同往城外东柯谷西枝村一带寻访合适的住处。他们登山涉水,寻访整日,可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地。晚间,杜甫就留宿在赞公和尚的窑洞里。他有一首《寄赞上人》的诗: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年侵腰脚衰,来便阴崖秋。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廖。徘徊虎穴上,面势龙泓头。柴荆县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到在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有茂密的杉树、漆树,土地的收成也还挺好,准备在那里安身。

杜甫的从侄杜佐居住在东柯谷。东柯谷在泰州城南60里,杜佐在那里开辟草莱,过着自给有余的生活。杜甫听杜佐说起东柯谷的情况,想在那里定居:

(《泰州杂诗》其十六)写道: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来遣闻。

杜甫在秦州居留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有三个来月。杜甫没有定居在东柯谷。他在此期间写了许多表现对国事的关心。对朝政的失望、对现实政治、命运关注。《秦州杂诗》其七写: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七月,把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毗伽可汗。乾元二年(759年)四月,毗伽可汗死后,其少子立为登里可汗,要用宁国公主为毗伽可汗殉葬。宁国公主不允,最后只得按回纥风俗以刀割面。八月,宁国公主返还长安。杜甫闻知此事,便写了《即事》一诗: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云髻,腰支剩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诗中认为以公主和亲是错误的,和亲并不能解决军国大事,史思明不是还在挑战、叛乱不是还在进行吗?杜甫反对倚重回纥兵讨平叛乱。恢复失地,认为应该尽可能少地借兵回纥。

在《即事》诗里,杜甫为宁国公主的不幸、和亲政策的失败而哀伤:

“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两全。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其《遣兴三首》由昭前的古战场,抒发了深沉的概吧。

希望有廉颇那样的良将给各族人民带来和平。

杜甫在秦州还作了不少游观的诗作,《太平寺泉眼》:

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此诗写到秦州太平寺游赏,太平寺里一眼泉水引发了的赞叹。

如《野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黄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此诗写清秋日暮时分,诗人远眺山河,秋景一派苍茫,也显出诗人羁旅边关的落寞心绪。

如《雨晴》:

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睛景,久雨不妨农。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此诗透露出杜甫歌咏祖国美好山河的情怀。

杜甫在秦州短暂的居留时期,还写了一些怀念朋友和兄弟的诗篇。最使杜甫难忘是李白。李白自天宝四年(745年)与杜甫别后,怀着一腔报国无门的幽愤,寄情山水,在大江南北漫游。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在逃亡途中听从房琅建议,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恢复失地;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经营长江流域。李璘执行玄宗旨意,东巡江淮,准备北伐,但却被已即位为帝的肃宗视为叛乱,并任命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会同江东、广陵等地方武装腹背夹击李璘。

当李璘兵过浔阳(江西九江)时,因慕李白之名,三次征召李白。是至德二年(75年)正月。李白激于爱国热情,参加了李璘的幕府,以为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光复祖国的山河出力了。不料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急匆匆逃出丹阳,西上长江,奔至彭泽(今江西湖口县),结果被捕,以“附逆”之罪囚于浔阳狱中。后经宣慰大使崔涣等人营救,被释出狱。肃宗回到长安后,李白又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途中走了15个月。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李白行至巫山,遇赦被释。于是乘舟东下,又回江南。

杜甫在秦州时并不知李自被赦消息,他的《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此诗写出了杜甫对李白深挚的感情。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揖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这两首怀念李白的诗,表现了对黑暗现实摧残天才人物的批判,表现了杜甫对李白深深的同情、思念和崇高、正确的评价。

杜甫很怀念郑虔。《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昔如水上鸥,今为置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对身在台州的郑虔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离开秦州去同谷(今甘肃成县)。杜甫一家在秦州居住了3个多月,秦州地瘠产微,杜甫没有找到合适的定居之地;秦州乃边关重地,杜甫离开此处,不无防患未然的考虑;泰州亲友甚少,杜甫一家经济情况拮据,又不可能得到较多的接济;同谷县宰致书相招,辞意恳切,杜甫又闻说同谷物产丰富、风土和暖,宜于居住,所以便举家前往。行前,杜甫作《别赞上人》,向赞公和尚告别:“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又说:“异县逢旧友,初欣写胸臆。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还说:“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安慰友人、劝勉自己,一片惜别珍重之情表现得不胜凄恻。

杜甫一家启程。便写《发秦州》一诗写当时的情景:“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杜甫出城不久,经过赤谷。作《赤谷》诗: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杜甫继续前行,经过了铁堂峡。作《铁堂峡》: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硖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徙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