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
34382500000017

第17章 孙武(6)

雍澨败援之战,是破楚入郢全盘战略中极重要的一次战役。这一仗好就好在使囊瓦军被打掉和沈尹戌援军被歼。如果这两支主力军能较完整地退到郢城中,吴军将面临出师千里,最后屯兵坚城之下的极不利局面,是孙武最为反对的。孙武认为“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利在速战速决,决不能攻城,“攻城则力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敌方“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孙子兵法·作战篇》)。攻城在孙武看来是最下策。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为什么说是“不得已”呢?因为“修橹轒辒(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这对千里兴师的吴军来说就更有困难了。孙武主张不攻城,把敌军主力在野战中加以消灭,最后敌人的坚固城邑不攻自破。这次战役的发起正是遵循这一思想,吴军克服了重重困难迫使楚军在郢城之外进行最后决战,避开了“攻城”将要遇到的难以想像的困难。龟缩在郢城中的楚昭王看到吴军以神速直向郢城扑来,急切盼望着囊瓦等率军回来守城。但使他大失所望,吴军所向披靡,楚军援军一个也没回来,都在郢城之外被歼。楚昭王眼看大势不妙,觉得惟有走为上策,就在吴军入郢之前,仓促派大夫鍼尹固率领郢城之中仅有的一点守备力量上阵去迟滞吴军的进攻,使自己逃出险境。鍼尹固深知吴军强大、自己仅有这点兵力不足以抵抗,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郢城中的一批大象集中起来,在大象的尾巴上绑上茅草浇上油,点燃之后让象群冲向吴军,吴军对楚军这一手确实没有防备,看见这么多大象疯狂般地冲了过来,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对付。等吴军稳定下来,楚昭王早已带着他妹妹弃城向西逃去。一路上楚昭王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不分昼夜狂奔不停。有一次跑得急,丢掉了一只鞋,楚昭王转身往回跑了30步去捡那只鞋,手下人急得不得了,觉得连性命都不能保了,又何爱惜一只鞋。楚昭王见众人这么急,故作镇定地说:“我是楚国一国之君,我可不愿意在被迫离开都城的时候还穿着两只鞋,等以后复仇回到郢都却只穿一只鞋!”大家听了哭笑不得,只好连连称赞楚昭王圣明。接着,君臣又一路向西徒步趟过雎水(今湖北省枝江县东北沮水),到了长江边才设法找到船只,乘船渡过了长江,到达了古云梦泽中才停下来休息休息。就在当夜,泽中盗匪袭击了他们。一名强盗用戈敲击楚昭王,楚昭王随从王孙由于立刻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背挡住戈,用双手护住楚昭王,楚昭王才幸免一死,可王孙由于的肩膀已被刺穿。受了这次惊吓楚昭王不敢再往西逃了,原来打算逃到楚国故都丹阳一带去,这回决定改变方向,向东北方的郧邑逃去。

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吴楚进行的是柏举之战。二十七日楚昭王逃离郢都。二十八日即柏举之战后10天,吴王阖闾、孙武和伍子胥率领吴军全体将士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楚国国都郢城,这是楚国自立国以来遭受到的最为沉重的打击。

吴王阖闾破楚入郢之战,是我国古代一个典型的以寡击众以弱敌强的战争。楚国地方千里,兵车数千乘,周围附庸十余国,人民富裕,国力雄厚,战备充足。以前中原诸侯历次对楚国的战争,仅能击败其军,阻止其向外扩张而已,从未有过攻入楚国内地、破都灭国的想法。吴王阖闾以新兴后进的小国,兵力不过3万人,君臣上下团结一致,竟能破都灭国,实现预先制定的宏大战略计划,表现了卓越的胆略与智慧。

首先,吴王阖闾闯入楚宫以后,立即下令捣毁楚国的宗庙,把宗庙里面陈设的楚君历代积攒下来的珍宝统统抢夺一空。《谷梁传·定公四年》云:“坏宗庙,徙陈器。”搬不走的东西就地砸毁,楚国的国家重器“九龙之钟”就是因为拿不走,而被砸毁的。士兵们还纵火烧毁了楚国的重要粮仓“高府”(《淮南子·泰族训》云,“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阖闾除自己住进楚王宫中外,下令“以班处宫”,使“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公羊传·定公四年》),让吴国君臣大夫按照尊卑顺序分别居住在楚国君臣大夫未及逃亡的妻妾的家室里。这使吴军内部上下为此争夺起来,矛盾开始激化,不再像入城之前那样同心协力。激起了楚国人民的愤慨。

伍子胥更是复仇心切,而把一切都置于脑后不顾。他本想生擒楚昭王,来个“父债子还”,没料到楚昭王早已远走高飞了。伍子胥满腔的仇恨无法宣泄出来,就径直奔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体,一气鞭打了300下,还不解恨,就用左脚踩着他的肚子,用右手去挖他的眼睛,一边挖着,一边历数楚平王的罪状:“谁叫你听信谗言杀了我的父兄?难道他们死的不冤枉吗?我倒要挖出你的眼睛看看你是怎样让奸臣蒙蔽了你的双眼。”一直到把楚平王的尸体打得七零八落,伍子胥也精疲力竭了才算得到点安慰。

吴军种种行为,孙武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倒不是替楚国惋惜什么,而且深深地替吴国的前途担忧。如果这么样下去,楚国还会卷土重来的,吴国也会丧失来之不易的成果的。孙武几次向吴王阖闾进谏,并劝导伍子胥,但大家似乎都变得疯狂了,没人再理会孙武的话了。楚国人民看到吴军的暴行,纷纷出逃去追随楚昭王,他们“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由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天将率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淮南子·泰族训》)。楚国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反抗吴军的侵略与压迫斗争形成了燎原之势。楚国逃亡在外的君臣也积极准备收复失地,还于故都。楚昭王逃至郧邑之后,又从郧邑转到随国。吴兵紧随其后,也赶到了随国,就派使臣与随国交涉,要他们交出楚昭王。吴国使臣对随国君臣说道:“我们两国都是姬姓,同是周王室的子民。楚国残暴无人性,把咱们汉阳一带的姬姓国家都已吞灭了,贵国也是深受其害。现在上天垂示天意,要惩罚楚国,而贵国又藏匿他们,周王室难道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吗?如果贵国国君想要报答周王室的话,想把此延及于寡人,以完成天意,这是贵君的恩惠。汉水以北的土地,尽归您享有。”随国感到很为难,因为这时楚国君臣在随宫北边,吴国人在随宫的南面,随君处在中间,不知怎么应付为好。这时楚昭王的哥哥子期自告奋勇地对楚昭王说:“事情很紧急了,不能犹豫再三。我长得很像您,就让我穿上您的衣服,顶替您,让随国交出去吧!”说完换上了楚昭王的衣服,找随君去了。随人也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决定占卜,看看吉凶再说,一占是凶卦。随国决定顶顶吴国看,就辞谢吴国使臣说:“随国是个偏僻狭小的国家,又紧挨着强大的楚国。楚国确实保存了我们。我们两国世世代代都有盟誓,到今天没有改变。如果有了危难就抛弃他们,将来用这种态度,恐怕也不能侍奉贵国的君王吧?我们所担心的并不是楚王他一个人,而是他的人民。如果贵国能使楚国境内安定下来,能够使楚国人民都拥护贵国,献上他楚王一人是不在话下的事。”吴国被说得哑口无言,就不再追赶楚昭王了。

吴军撤兵以后,楚昭王为巩固与随国的关系,就把子期的胸膛割破,用他的鲜血与随国订立了盟约,以后就以随国为据点,准备复兴楚国。楚昭王派大夫申包胥出使秦国,向他们乞师救楚。申包胥原来是伍子胥最要好的朋友,伍子胥逃离楚国前,曾在申包胥面前发誓说非要倾覆楚国不可。尽管是知己,但一涉及国家利益,申包胥也毫不让步,他说:“你要是能倾覆楚国,我也一定能复兴楚国。”两人就这样分手了。现在申包胥到秦国来实现他的诺言。他对秦哀公说:“吴国贪得无厌,就像野猪和长蛇一样,一再吞食上国,楚国是首当其冲。如今寡君失守国家,逃亡在荒野草莽之中,特意派遣下臣前来告急说:‘吴国是夷狄之邦,贪欲无穷无尽,如果让他们灭了我国就等于吴国与贵国相邻了,那么祸患可就是边境的祸患了。如果趁着吴国还没在楚国站稳脚跟,出兵攻打他的话,贵国可与吴国平分楚地,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整个国土就都归您了,如果靠贵国的保佑,能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君王您。’”

秦哀公听后觉得要想兴复一个这么大的国家,可不是一时半时的事,得要从长计议才行。就派人安慰申包胥说:“寡人对你们的处境十分了解,请先生暂且回馆舍歇息歇息,等寡人朝议之后再给您个明确回答。”申包胥一听,心急如焚,心想救兵如救火,再拖下去恐怕只对楚国更不利。就站着不走,坚定地说:“如今寡君正呆在杂草荒野之中,还没有得到安身之地,我做臣子的哪敢就去安歇?”说完,就站在秦国的朝堂阶下,靠着庭墙哭起来。哭声哀婉凄苦,日夜不绝,一连哭了7天,申包胥滴水未进,到最后眼泪都哭干了。秦哀公被他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感慨万千地说:“楚国有这样的贤臣,吴国还敢凌辱楚国;寡人朝廷上没有像这样的贤臣,如果不及早图吴,今后必为吴国所害。”于是赋《无衣》诗以明志:“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申包胥万分感激,连连向秦哀公叩头,然后才坐下来商议有关出兵事宜。秦国最后决定出兵救援,爆发了复郢之战。

吴王阖闾率领吴军在郢城一呆就是半年时间。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夏,越国见吴国以倾国之师长途跋涉进攻楚国,国内守备空虚,吴军没有从楚国返回,就发兵攻袭吴军,受到了吴国留守军队的顽强抵抗,终于无功而返。这给吴王阖闾敲响了警钟。

申包胥这年的六月,带着秦国的救兵源源不断地开向楚国。秦国共出动兵车500辆,士卒约4万人。由秦将子蒲、子虎率领,一路上汇集了不少楚国的残军。楚国新上任的令尹子西,在郢城失陷以后,因为不知道楚昭王的去向,就自己带部分人马跑到脾泄(今湖北省江陵县)伪装楚王的车服仪仗来以此号召楚国人民,他听说秦国出兵前来救楚,就前去与秦兵会合,两下合兵一处,共同商议对付吴军的战略战术。秦将子蒲说道:“我们秦国军队还从未与吴军交过手,还不了解吴军作战特点,希望你们楚军先与吴军交次锋,让我们看看吴军的虚实,然后再战,一定大败吴军。”双方分进合击。分路出击,又在稷邑(今河南省桐柏县)会师,楚军先在沂地(今河南省正阳县)遇见夫概率领的军队,吴、楚展开了交战,由于吴军轻视楚军,楚军自恃有强大的秦军做后盾,结果打败了夫概。令尹子西又在军祥(今湖北省随县西南)打败了吴军。

楚司马子期和秦将子蒲秋七月联合作战,伐灭了吴国的盟友唐国。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楚秦联军节节取胜,自己又在沂地打了败仗,偷偷跑回吴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闻知气愤异常,就亲自率领吴军一部以急行军速度,昼夜兼程赶回国内。夫概万万没有想到吴王阖闾回来得这么快,就仓促出兵应战,结果被阖闾打得大败,夫概就逃到楚国去了,后来楚国把堂谿(今河南省遂平县西北)封给了他,称他为堂谿氏。

阖闾回国之后,在楚的吴军先是在雍澨地区打了一次胜仗,此后连连失败,吴军被迫退守麇邑(汉水以东古楚地),楚军司马子期想采取火攻的办法,击败吴军,令尹子西表示不同意,说:“这办法不行。麇邑这地方有我们以前战死的将士,父兄们的尸骨就暴露在那里,如果用火攻,烧死的吴军尸体就与我们的混在一起无法分清。我们不但不能及时地很好地掩埋他们,反而又要焚烧他们,这对不起他们的在天之灵。”子期解释说:“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假如死者在天有灵,就是纵火焚烧了他们的尸骨;他们也会将此作为对他们最好祭祀而接受的,又怎么会害怕焚烧尸骨呢?”就这样,最后秦楚联军用火攻击败了麇邑的吴军。他们随后又在公壻之澨(今湖北省襄樊市东)大败吴军。吴军面对着眼前不利形势,内部对下一步该怎么走持有不同意见。伍子胥十分乐观地认为:“虽然秦楚联军多次打败我军,只不过是击败了我们的一点零星兵力,我军仍有很强的实力,还可以与他们再较量一番。”坚持要固守郢城,与秦楚联军战斗到底。孙武主张知难而退,说:“我们率领吴军千里兴师,五战五捷,破楚入郢,取得了吴国历史上的胜利。我认为目前我们已经赶跑了楚王,并毁坏了楚平王的坟墓,宰割了他的尸首,该做的都已做到了,应适可而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用兵的法则,还是及时主动地撤兵回国为好。”伍子胥一甩袖子,霍地站了起来说:“自从有霸王争雄天下以来,还没有哪个臣子报仇能像我这样的呢。行了,我们就撤兵吧。”吴军就撤出了郢城回国了。

在吴军撤出郢城后,楚昭王又回到楚国,进入都城以后,楚昭王开始大犒三军,奖赏复国有功之臣。可申包胥却坚辞不受,他说:“我去秦国乞师,是为了国家和君王,不是为了自己。国家现在安定了,君王也回到了都城,我还要追求什么呢?”说完,仰天长笑一声,离开了王宫,消失在茫茫原野中。

吴王阖闾为迎接凯旋将土,亲自派人做鱼鲙犒赏三军。因为归师稍稍迟了些,鱼鲙臭了,阖闾又命立即重做,犒赏三军。又下令把军队凯旋经过的问门改名为“破楚门”以作永久纪念。

在吴王阖闾十一年(公元前504年)四月,阖闾派孙武、伍子胥率陆师,太子终累率舟师再次出兵征讨楚国。这时吴军元气已经恢复,全军士气高昂,在孙武的巧妙指挥下在繁扬(今河南省新蔡县北)与楚司马子期率领的军队进行交战,大败楚军。太子终累也大败楚舟师,俘获了楚将潘子臣、小惟子以及大夫七人。这一仗使楚国君臣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了吴军的巨大作战能力。吴楚之间长达80年的争霸战争楚国对吴国的威胁已解除,吴国也不把楚国看成真正的对手,吴国的战略目标是与齐国、越国、晋国等进行较量,核心是北上争霸中原。

孙武在吴楚争霸战中辅弼吴王阖闾建立了赫赫战功。吴楚争霸战后,孙武是否继续参与指挥吴国争霸战争,学术界看法不一。据《史记·伍子胥列传》的记载,有一段涉及到孙武晚年的事迹。文中说:“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说:“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