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春林教授肾病医案医话集
34359600000010

第10章 狼疮性肾炎

一、经典医案

黄某,女,22岁,2001年8月16日因“尿检异常2年”初次就诊,患者于1999年出现面部皮疹、不规则发热、尿检异常,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狼疮性肾炎”,予强的松、雷公藤多苷片、环磷酰胺等治疗,疗效欠佳。患者就诊时无面部皮疹,无发热,双下肢轻度浮肿,服强的松55毫克,每日1次,舌淡白,苔白,脉沉。2001年8月16日复查尿常规:尿蛋白(+)、隐血(+)。黄春林教授接诊后,考虑中医诊断为“尿浊”,辨证为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予仙芪地黄汤7剂滋肾养阴、健脾益气、利水消肿。药用:

生地黄15克 山药25克 黄芪60克 茯苓皮60克

牡丹皮12克 泽泻15克 山茱萸12克 丹参18克

蒲公英20克 桑螵蛸18克 覆盆子25克 淫羊藿30克

小蓟25克 金樱子30克

2001年8月25日二诊时,患者不适症状稍改善,下肢浮肿消,面部暗疮减少,小便频数。复查尿常规:尿蛋白(+)、隐血(+)。中药继服原方,余治疗同前。

2001年11月3日三诊时,患者诉上腹不适,舌淡,苔白,脉沉细。复查尿常规已呈全阴性。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拟方如下:

生地黄15克 山药25克 黄芪60克 牡丹皮12克

泽泻15克 山茱萸12克 丹参18克 蒲公英20克

桑螵蛸18克 淫羊藿30克 小蓟25克 金樱子30克

海螵蛸10克 木香15克(后下)

以上方加减服用约1个月后患者病情稳定,双下肢水肿消失,上腹不适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沉。2001年12月1日复查尿常规正常。继续守前法治疗。

2002年3月复诊时患者自觉无不适,多次复查尿常规未见异常。此后患者恒以上方调理,激素规律减量。随访至2011年底未见复发。

二、解读

(一)理法方药

参芪地黄汤出自于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以补益脾肾为主要功效。黄春林教授常用其益气健脾补肾、运湿固摄,以治疗狼疮性肾炎患者之水肿。

该患者双下肢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沉,脾肾气虚无法固摄精微导致蛋白尿,气化无力导致水肿,因此黄春林教授以补益脾肾之法,予黄芪益气补脾,生地黄、山茱萸、金樱子、覆盆子滋肝补肾,茯苓皮、山药渗湿,泽泻、牡丹皮泄浊,辅以丹参、小蓟活血通络,黄春林教授考虑山茱萸味酸易伤脾胃,故常以海螵蛸制酸护胃,考虑补益药物偏于温补,故予蒲公英清热解毒。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给予淫羊藿调节免疫。

(二)疾病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突出表现为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形成导致全身多器官受累。世界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患者数约为50/10万人,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0/10万人,其多发于青中年女性,女性与男性发病率之比为9:1.1904年Osler及1935年Baehr指出红斑狼疮患者有一系列内脏器官受累现象,其中包括肾炎,又称狼疮性肾炎。文献表明,至少50%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上有肾脏受累的证据。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诊断标准中的4条即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肾脏受累表现即可诊断为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的表现多种多样,临床上血尿、蛋白尿和白细胞常见,约1/4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多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也可出现明显的肾小管损害,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病情活动情况可采用1992年制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AI评分系统来判定。临床上考虑狼疮性肾炎的患者应进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及慢性化指标,指导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长期预后。国际肾脏病学会和肾脏病理学会2003年修订的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将其分为6型:Ⅰ型,轻微系膜性狼疮性肾炎;Ⅱ型,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Ⅲ型,局灶性狼疮性肾炎;Ⅳ型,弥漫性狼疮性肾炎;Ⅴ型,膜性狼疮性肾炎;Ⅵ型,严重硬化性狼疮性肾炎。不同的病理类型可相互重叠,亦可随着病情的进展与治疗的进行发生相互转化。

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一些特异性抗原作用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并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或)基底膜上,亦可沉积于动脉血管壁、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壁、肾小管基底膜、肾间质以及肾外组织,从而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一系列病理损害。其发病机理涉及自身抗体的生成、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免疫调节障碍、黏附因子异常表达与细胞浸润等多个因素,可能与遗传、体质、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及某些药物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是由于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肝肾亏损,气阴两虚,络脉瘀阻;或感受外邪,日久而致脏腑功能虚损;或脏腑功能失调,复感外邪;或因劳倦、房事过度致脾肾虚损,失于固摄,精微下泄。亦有许多患者日光暴晒后起病或病情变化,发病之后又以热毒炽盛为突出表现,因此本病的发生亦与热毒相关。阴虚、热毒、瘀血是本病的关键病机,阴虚火旺,热毒炽盛,虚火、实热,二者同气相求,肆虐不已,戕害脏腑,损伤气血,渐致气血亏虚,从而显现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随着病程进展,阴液亏耗,正气损伤,则可呈现气阴两虚之征象。后期则常因久病不愈,阴损及阳,致阳气衰微或阴阳两虚。故其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风邪等为标,因此治疗也必须标本兼治。黄春林教授认为对于一些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尿常规异常或兼有轻度疲乏而无证可辨者,由于其病理生理基础是一致的,因此也可按本虚标实来辨治。

(三)经验介绍

对于狼疮性肾炎的治疗,黄春林教授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医方面,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依然是最主要的治疗用药,且疗效确切;中医治疗仍以辨证施治为主,辅以中成药、针灸等以提高、巩固疗效;亦可采用血液净化作为狼疮性肾炎出现尿毒症时重要的抢救手段。

黄春林教授主张辨病治疗的观点,主张用现代临床中医辨证方法,借用西医学的病名,对疾病的内涵、外延、病因、病理、治疗、预后及转归进行较严格的界定和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同时将现代医学对疾病微观变化的认识与中医学的整体、恒动观及综合治疗方法结合,并联系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促进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针对其病理改变,参照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法,选用一些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及免疫抑制样药理作用的中药,从而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对症治疗。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具有降尿蛋白作用的中药有: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等补气药,杜仲、菟丝子、鹿茸等补阳药,熟地黄、何首乌等补血药,桑葚、黄精、生地黄、女贞子等补阴药,金樱子、芡实、覆盆子、莲子肉、桑螵蛸、煅龙牡等收涩药,苍术、茯苓、薏苡仁、玉米须、车前子、防己、赤小豆等利湿药,羌活、蝉蜕、升麻、葛根等祛风药,益母草、红花、川芎、地龙、水蛭等活血化瘀药,以及雷公藤多苷片、昆明山海棠片等中成药。具有治疗血尿作用的中药有:白及、仙鹤草、三七、大蓟、侧柏叶、槐花、地榆、阿胶、龟板、荆芥炭、白茅根、墨旱莲等。

由于本病病位在肾脾,因此黄春林教授每以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再结合中药药理研究而辨证加减,如辅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药等。药理研究表明部分单味中药具有较强的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因而可用于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如黄芪可双向调节免疫,淫羊藿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对形成抗体的B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归、肉桂、大黄、夏枯草、冬虫夏草能抑制抗体的形成,防己、生地黄、沙参能抑制异常亢进的免疫。

对于临床危重疾病,黄春林教授常引用清代叶天士之“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王旭高之“五脏皆虚,独治后天脾胃”,王凯均之“长病与高年病,大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倘其力能食时,宁可因食而废药,不可因药而弃食”等对饮食疗法重要性的论述,指导实施中医饮食疗法,并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胃。脾胃一虚,诸脏皆无生气。黄春林教授认为水肿者均以低盐饮食为宜;狼疮性肾炎患者因长期服用激素多见脾虚、阴虚者,宜食鱼类、瘦肉、鸡蛋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同时宜食沙参、玉竹、银耳、雪梨、生鱼、水鱼(甲鱼)、田鸡等养阴的食物,忌辛辣燥热食物。

(卢富华 包崑 高燕翔 邹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