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34336000000039

第39章 参透生死心自宽

北宋大将军曹翰率部下渡过长江,进入圆通寺,禅僧们惊恐奔逃,而缘德禅师却跟往常一般平静地坐着,曹翰走到禅师跟前,禅师不站立不拜揖。曹翰大怒,呵斥道:“长老没听说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禅师看了他很久,回答说:“你哪里知道有不怕死的和尚呢!”曹翰极为惊奇,对禅师产生了敬意,问:“禅僧们为什么走散了呢?”禅师回答:“敲起鼓来自会集合。”曹翰让手下去击鼓,并无禅僧到来。曹翰问:“为什么不来?”禅师答:“因为你有杀人之心。”说着自己起身击鼓,禅僧们就来集合了。曹翰向禅师礼拜,请教取胜的策略,禅师从容答道:“这不是禅僧所了解的事。”

缘德禅师不惧生死,从心理上击败了大将军曹翰,使圆通寺化险为夷。这种良好的心态是禅师智慧的表现,是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养成的。人生一世,什么情况都会遇到,天灾人祸时时难免,只有炼就不惧生死的良好心态,才能镇定自若,冷静处理,走出险境。即使走不出去,也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再现大丈夫气概,使后人代代敬仰,奉为楷模。

禅宗经典《正法眼藏》对人生的提示是:生即生,灭即灭,正视这轮回往复,均属自然。不怨天,不尤人。

我们在翻阅禅宗语录时,最使我们震惊的莫过于禅师在死亡之前的那种宁静旷达了。用“视死如归”一词语来形容禅师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绝对没有一丝夸张意味的。唐代法常禅师是这样告别人世的:有一天,法常禅师对弟子们说:“将要来临的不可抑制,已经失去的无法追回。”弟子们大概感觉到了什么,不知说什么好。静默之间,忽然传来老鼠的吱吱叫声。禅师说:“就是这个,并非其他。你们各位,善自保重,吾今逝矣。”说完就去世了。再有,以烧佛像取暖而闻名禅林的天然禅师是这样逝世的:长庆四年六月,禅师对弟子们说:“准备热水洗浴,我就要出发啦。”洗完澡,禅师戴上笠帽,穿上鞋子,操起拄杖,从床上下来,脚还没着地,就去世了。

类似的记载在禅宗语录和传记中屡见不鲜,更不是后人写作时的美饰和杜撰。得道禅师在死之前丝毫没有惊怕和恐惧,没有因留恋人生而引起的痛苦和不安,没有因世事牵累而造成的遗恨和困惑,而是通达从容,不失诙谐,保持了禅的风格、禅的精神的连贯和一致。禅师们对待死亡有此共识,出于多方面的宗教和人生涵养,其中有一条,那就是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在自然界中的适当位置,反映了禅对生命流程,对生死规律的深度认同。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在黑部川第四发电厂的建设施工中遇到了险情。当掘进主隧道的时候,碰上了破碎地带,冰冷的水止不住地从石缝中喷泻出来,工程搁浅,进度被迫停止。虽然动员了世界各国的土木工程权威专家,想尽了各种办法,技术上仍然无法解决问题。水不断轰响着向外涌流,公司的命运也处在了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这时,负责指挥的太田垣士郎总裁,来到了现场。他穿好工作服,准备进入隧道。“总裁,太危险,您还是上去,这里由我们来干。”工人们在极力劝阻,因为进入隧道就会发生生命危险。然而太田垣总裁没有退后,他喊道:“目标,掘进面!”说完,便踏进了齐腰深的冷水,向掘进面走去。工人们见此情景,纷纷下水,紧随其后,拼命和水流战斗,一时间,血和污泥混合在了一起。在总裁的带领下,工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每个人都是一身泥水,听到消息的公司其他职员们也纷纷伸出了援助的双手,开展了“帮助隧道工程”的活动,使公司终于渡过了难关。

生死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他可以躲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也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尽力地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东西。当然,这得需要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和心胸。太田垣总裁正是以这种精神挽救了危难局势。有时候,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未能使希望实现,这时,我们也不要气馁,而要正视现实,查找根源,尽己所能,历炼心志,为以后能迎头赶上打下良好基础。

《正法眼藏》告诫世人:在无常到来之际,国王、大臣、亲属、仆人、妻子、珍宝,一切都是空的,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奔赴黄泉。

的确,在死亡面前,国王、大臣、亲属、仆人、妻子等,无论是高贵还是卑贱,无论是富有还是贫困,都是无计可施的。受到这种人生无常的哲学思想熏陶之后,人们就会理解心平气和是悟道的表现,也就能够平心应物地生活下去。

良宽禅师这样写道:“病就让它病好了,死就让它死吧!”可见,再没有比良宽禅师更心平气和的人啦!人生是不可预测的,世事无常,不知在什么时候人的生命就要中止了,所以,道元禅师说:“正因为人生无常,才更要加倍努力追求正道。”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十分明显的道理。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能做些有意义的事,为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正道。

珍惜生命、顺应自然,该来的终归会来,该去的终归会去。我们无法挽留,也无法驱散,平心对待,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