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34336000000117

第117章 智识点亮人生

佛说:“无明,亦就是无知、不知。一般人都以为自己最有知;所知很少,却以为很多;只知道一部分,却以为全部皆知。所以,每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是给无明包围着的,应该寻求知,亦就是寻求‘明’。”

应该说,人们最大的无知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真相的无知,佛说“一般人,是给无明包围着的。”其实主要是指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看清世界和人生本相,只懂得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皮毛知识,便觉得自己相当渊博了,便觉得可以应付生活了。其实这些人过的都是一种朦胧或糊涂的生活,因为对本相的无知是最大的无知、最大的无明。

要想消除无知,就得学习和修炼,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和修炼能力。只要很好地学习和修炼,你就能够获得各种你需要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取得进步。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是一个像佛陀所说的孜孜不倦“寻求知,寻求明”,升华智慧,并最终洞悉了世界和人生真相的人。

老子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人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孩子。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而老聃刻苦求学的精神也让商容吃惊和赞赏。

有一天,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

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

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其家中其他人,其他人也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有一天,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

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再问家中其他人,其他人也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尽。今来辞行,不是老夫教授无终,也不是聃儿学习不勤奋。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是很困难的。聃儿是一个志远图宏的孩子,咱们相邑这个地方偏僻闭塞,若想使孩子更上层楼,需让他进入周都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是天下的圣地,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

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入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悲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表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后来老子西行时著《道德经》,成为千古名著。

老子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看清世界和人生本相的第一人,而他的智慧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地步,全在于他那种苦学苦修的精神。我们来看这个“智”字,“日”有所“知”为“智”。智能是人生的导航,汲取知识是智能的开始,有了这种智能方能看清世事。

佛教认为:知识是一种世智辩聪,是向外求得的;智能是向仙发掘,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在为学处事上,知识学问并不能解决问题,惟有心量开阔才能开发智能,惟有智能才能判断正邪、转迷为悟,才能真正洞悉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使人成为一个有“明”者。

智慧和知识可以让你看清眼睛看不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