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75

第75章 父母必须投入时间,不能让孩子天天玩电

脑、看电视我们的一位负责教育工作的朋友经常告诫父母:他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是金钱投入不足,而是时间投入不足!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是关注投入不足。

虽然父母在孩子学习的物质条件上有求必应,书籍、电视、电脑无不让孩子一应俱全,但是就是不抽出时间过问孩子是怎样使用这些东西的。其结果是:为学习而准备的东西到头来成了高级玩具。例如电脑在许多家庭里面就成了这种东西。

俗话说:“玩物丧志”。“玩电脑”同样如此。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飞飞上初中后,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早日成材,父母专为他买了台电脑。自从电脑进家,飞飞放学后再也不出去玩儿了,双休日更是钻进房里一天不出门,飞飞的父母看孩子这么用功,打心眼儿里高兴。天长日久,当他们渐渐发现有点不对头,儿子越来越不爱和别人说话,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古怪。一天,飞飞的爸爸去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谈到飞飞这学期的变化,不爱和同学们在一块儿,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动手动脚。问父母是不是有什么事儿影响了孩子。飞飞的爸爸摸着后脑勺,说家里没什么事呀,只是买了电脑后,这孩子放学回家就门都不出了。班主任点点头说,问题很可能就出在电脑上面。

班主任的话引起了飞飞父母的重视。一天,飞飞上学了,他俩便查看了孩子的房间,没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接着从电脑上看了儿子写的几篇作文,这一看不打紧,他俩的心跳到嗓子眼上了,那编造得离奇古怪、充满色情暴力、不堪入目的淫秽故事吓得他俩目瞪口呆,几乎瘫在地上……这难道是电脑之过吗?不是。

可见世上万事万物无不具有两重性,电脑也是这样。有人称电脑为“双刃剑”,也就是这个道理。电脑这一高科技时代的宠儿进入寻常百姓家,便备受“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青睐。但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是,电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若使用不当又可能产生负面效应,飞飞的例子在当今社会家庭中并不罕见。

许多父母可能会说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只要控制住孩子,不让访问暴力、色情的内容就不会有副作用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来,正确地使用电脑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问题是,许多的家庭里面电脑成了一个玩具:孩子整天通过电脑玩电子游戏,看黄色录像、暴力色情片等。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孩子的生理健康,而且还会使孩子内向、消沉、俗气,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当然,我们也不应一味地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和看电视。因为它们对启发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还是有益处的。只要不是过度沉迷于游戏,就应当允许孩子做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允许孩子看正书或做功课一方面难于做到,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僵化和呆板。所以应该通过看儿童书籍和电视以及玩电子游戏,使孩子多方面接触世界和事物。

否则,家里的电视机关上了,孩子可以跑到邻居家里去看。家里不许玩电子游戏,他跑到外面去玩儿。孩子如对功课不感兴趣,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即使人坐在书桌前,心思也仍在电视上。

科学研究发现,就是长期“正常地”使用电脑也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

前不久,芬兰心理学家研究指出:青春发育期前的孩子如果长时间地与电脑在一起,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情生活都将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在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孩子的脑细胞适应能力特别强,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很快就会适应,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原理,经过认真地观察研究发现,电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以下几方面影响:

(1)人的思维需要语言、表象等作为工具,是一种内在的个人交谈,一个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在青春发育期以前,孩子如果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维方式就会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也就是说,零碎的符号式机械思维方式有可能代替了人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

(2)大量的事实证明,电脑正在逐渐成为人记忆的替代工具。如果孩子长时间地用电脑来替代人脑的记忆,那么,复杂的人脑就可能降为智能机器。

(3)孩子如果过早长时间与电脑相处,常常会在情感上对电脑所提供的信息产生一种眷恋和过分的依赖。孩子们并不明白电脑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研究证明,过分地依赖电脑与过分依赖父母一样,都是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的。

(4)众所周知,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准则是通过人与人的相处和交流而形成的,但是电脑不可能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合乎道德规范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因此,不善于与人交流,而只会与电脑相处的孩子,不仅仅在人际关系上会产生缺陷,而且也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很多资料表明,国际互联网上很多有关色情的内容对孩子的毒害尤为严重,这更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心理学专家还指出:电脑使孩子成为脱离现实世界的现代“隐者”,对他们的人生幸福有极大的危害。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儿童被电脑吸引,沉湎于电脑的打斗画面中,认为这才够刺激、好玩儿、有意思,因而不愿和小伙伴们玩耍,不愿和父母在一起交谈,不愿与外界接触,讨厌上学。他们整天和电脑厮混在一块儿,迷恋屏幕画面,在网上想入非非,思绪像脱缰的野马,独来独往,百无禁忌,纵横驰骋,俨然是个不可一世的“英雄”。一旦离开电脑,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还要去上学,坐在课堂上听讲,做作业,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下,一种“龙困浅滩,虎落平阳”的失落感顿时袭来。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当中表现往往很怪异的:

他们对老师和父母的教诲感到厌烦,和同学们谈不拢,说话没人听,于是无形中生出自卑感和怨恨感,内心产生焦虑、烦躁、压抑,从而对周围的人也生出不满,甚至敌对情绪,觉得没啥意思,还不如玩电脑开心有趣。于是,又回到电脑中去,上网漫游,做异想天开的“白日梦”。这样一来二去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电脑把孩子“训练”成与世隔绝的孤独者,行为乖戾;遇事惊恐不安或退缩自卑,怕见生人,也不理解他人,缺乏自我表达能力;不愿与人相处,无法感受人类美好的情与爱。

这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成为脱离现实世界的“隐者”。

当然,读者千万莫误认为不能让孩子学电脑,阻止孩子上网。问题的关键是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注意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自我健康人格,让孩子认识到电脑再先进也是为人类服务的,只能做电脑的主宰,而不能成为电脑的俘虏,被电脑所禁闭。和电脑再亲热,也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人际交往和交流。

要将孩子用电脑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平时多让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接触生人,让他单独去购买东西,或去完成某一项任务,从接触社会中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社交,从人际交往中学习各种技巧,培养和训练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亲社会心理。通过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可使孩子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完善自我,养成敢于面对现实,承受挫折失败,谦虚谨慎,勇于进取的性格。父母时常和孩子交流思想,互相学习鼓励,使孩子从学用电脑中获得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避免成为孤独的“电脑人”。一旦发现孩子变为孤独的“电脑人”,应尽快去看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芬兰心理学家告诫父母们:不要错误地认为,孩子长时间独自在电脑世界遨游是有益无害的。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使用电脑,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并且经常与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

需要顺便指出的是:电视像电脑一样,也会形成负面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多,在不同程度上,孩子受到了电视的侵害。儿童心理学家提醒孩子的父母:严防孩子因为看电视太多而引发“儿童电视孤独症”。

“儿童电视孤独症”属于儿童心理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是:孩子离不开电视,并且他们看电视的时候不许他人打扰;孩子不停地模仿电视节目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将自己当作剧中人,并且常常“东拉西扯”地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有的孩子还会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孩子的思维能力比较差,但是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如果过多地看电视,大量的电视信息就会严重地影响他们,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去。这些孩子由于长时间处在自己与电视的环境中,有时就会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研究表明,这样的孩子常常缺乏正常孩子所应具备的情绪和情感,长大后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康的人。

这种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要点如下:

(1)父母要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学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2)父母要为孩子精心选择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电视节目。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动画片、儿童文艺节目及智力竞赛等,不能让孩子看与其年龄不适应的节目。

(3)父母应想办法帮孩子消除对电视的迷恋,让孩子找到更有趣的玩耍方式,比如父母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出去郊游等。

(4)父母应尽量给孩子讲解电视节目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电视的内容。孩子看完电视以后,可以叫孩子简单复述节目的内容,这样既可使孩子尽快从电视中跳出来,又可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