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64

第64章 发现闪光点,塑造孩子个性

父母认为怎样的行为才符合奖赏的条件,在订标准时,无形中也教导孩子辨别是非的原则和观念。但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值学习过程中的孩子往往模糊不清,必须依靠父母的指示才能加以判断。

很多父母都认为,如果孩子完全遵照他们的理想去做,绝对没问题,他们也为能拥有个听话的孩子得意,却很少有父母会去担心可能因此养出个懦弱、没有主见的孩子。

没有主见、事事依赖的个性,往往是从小被要求顺着人家意思去做而塑造出来的。前述得意的父母一定不乐于见到孩子将来也是让人牵着鼻子走的人,所以,聪明的父母不应该只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更应培养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孩子。

虽然父母已经有一套明确、周详的是非标准,却不必急着一朝一夕就把它们完全灌输给孩子,父母、兄姐的“以身作则”事实上就是帮助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事情、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参照了。日久之后,孩子自然也能在内心建立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

有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行为的方向,是训练他独立判断能力的好时机,如果家里的人一向就是循规蹈矩的话,孩子的抉择也不会偏失到哪里去,父母大可以不必专横地替他决定。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奖赏就是用来尊重、支持他的意见,肯定他的行为。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一位父亲总结出来的教育心得。

这位父亲名叫周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又聋又哑。但是,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加上老师和众多热心人的帮助,周婷婷不仅能听会说,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潜能,享受了更多的人生幸福和成就感。1993年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后来又成为一名残疾少年大学生。据悉,在周弘的“赏识-成功”教育下,上百名被认为是“差生”的孩子转变为好学生。

奥秘在哪里呢?

周弘说:小孩子学说话,无论说得多含糊,父母都报以热烈的赞扬,结果呢,绝大多数孩子都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口语。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却要抱怨呢?

抱怨教育不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使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你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为“燎原之势”。你嫌孩子写字慢吗?那么他哪天有进步,你就“小题大作”,“无限夸大”地表扬他。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惊人的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现行的教育具有淘汰性的特点。每年大概有50%的同龄人考上大学,却有92.8%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19.3%的父母还希望孩子读博士,教育几乎成了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这样,淘汰性的教育必然是一种导致儿童失败的教育,而期望过高的父母们面对孩子不可避免的失败,难免抱怨四起,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悲剧现象。

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界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变革,而“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做为父母,借鉴一下周弘先生的做法,去赏识一下自己的孩子,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实践。当我们换了一种心态,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孩子们的变化就会令人惊喜。

(1)发言的时候

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非常重要。当然,他们的思考过程难免会有错误。“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这类话父母不应该随口而出,否则只会使孩子更加别扭和执拗。

父母若是一口就否决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

所以,碰到这种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较婉转的方法,例如说:“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引导孩子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

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时,还是避免马上使用嘉奖和鼓励,父母要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2)活动的时候

其实,除了因为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们旁边,用手拍拍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

每个人都有胜任和愉快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即使是运动也一样,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种或数种运动,而无法全能。

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运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

(3)帮忙家事的时候

在家里孩子经常会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值得父母赞美。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或:“辛苦你啦!”

奖励的词句无论多么简短,孩子们都将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种场合的鼓励,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有诚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毫无理由凭空地夸奖孩子。

(4)在众人面前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当众表扬孩子时,父母的情绪不可过于激动,也不要唠叨个没完没了,或者反反复复一再重叙。换句话说,就是避免内容贫乏而又夸张的赞美,否则受夸奖的孩子非但喜悦感消失,更可能产生厌烦,进而产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鼓励孩子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

①选择适当的词句

奖励有两个基本目的,除了针对孩子具体的好行为给予鼓励,使他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外,也要使其他孩子兴起效法的意愿。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父母就应该及时表扬:“真乖哦,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这对其他孩子具有启发作用,只是不要老举同一个人来奖励,以免有偏颇之嫌。

同样,奖励时也要顾虑到不伤害到其他的孩子。当同样的问题却有两个以上的答案时,赞许正确的一边,应该立即附带慰抚错误的一边。例如:

“姐姐很细心,真是了不起,妹妹的意思妈妈也懂得,讲得相当清楚,只可惜忽略了一点……”

②掌握具体的事实

目前每个学校都设有“家庭联络簿”,父母可以叮咛孩子:“这是爸妈跟老师联络用的簿子,要好好保存。每天记下所有要联络的事项,不可以忘记哦!”

联络簿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形,依据他们的表现给予适度的鼓励,帮助他们进步。

也许,刚开始联络簿上的赞扬和鼓励并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但父母必须持续不断地加以鼓励和关心。

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由父母和老师一起来关心孩子,加强彼此的联络,掌握具体的事实,才能给予孩子最有效的指导。

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和老师沟通良好,同时对孩子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奖励的步调才能一致,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③让外人来夸奖或教育孩子

大人出去看朋友和拜访亲戚,孩子总是纠缠着要去。但是有些父母却很不愿带自己的孩子到别人家里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吵闹不听话,怕惹亲戚朋友嫌恶。确实,这也是实情。探亲戚看朋友,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大人们的话题。如果主人家没有孩子,那么孩子没有玩伴,必然会围着大人吵闹,或者到处乱跑,或者好奇地把主人家的摆设东摸摸、西动动,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弄坏别人家的东西,总想制止,于是责骂孩子:“在别人家里你也不能安静一点吗?”当然,这种责骂通常是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的,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里是不会厉声责骂的。

而且,如果父母在别人家里责骂得多了,那家主人也会说:“不要紧,没有关系。”这当然也是主人无可奈何的一种客套话。然而,孩子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得到主人家的袒护,还会更不听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趁机问:“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这么吵?孩子这么不听话,你们也原谅吗?”尽管这时主人不便说“我们家孩子没有这么吵闹”或“我们不许孩子这么吵闹”,但是看着对方的脸色,孩子也会体会到主人是不喜欢吵闹的孩子的!这时,父母就可趁热打铁说:“在别人家做客,是不能吵闹的!”孩子没趣,就会听话、规矩了。

同时如果双方有默契,主人讲一两句我们家孩子从不吵闹之类的话,那会对孩子的教育更大。利用别人家的规矩来教导孩子,孩子容易接受些,也比较容易变得有礼貌。因为孩子对别人说的话,比自己父母所说的话容易听得进去。父母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经常带孩子到亲友家走一走,让孩子学习礼貌规矩,不失为一种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4)借重周围的人鼓励孩子

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夸奖对于孩子而言是种鼓励,但有时候,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周围的人所给予的赞美,其具有的影响效果更大,往往也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最好动力。

①兄弟姐妹

培养孩子之间彼此赞美与欣赏的习惯,不仅能加深手足之情,增添亲切感,他们也从中学习了如何观察别人的行为,懂得关心别人的事。

②年长的亲属

父母可借重家里年长亲属来传达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直接受到赞美当然令人高兴,但是如果孩子由其他长辈的口中听到:“你爸爸妈妈跟我说了,他们都赞你确实是他们的好孩子,我也觉得你好棒呢!”孩子所受的激励一定更多。这种间接的赞美愈是不留痕迹,愈能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相信。

③老师等

父母应有“再小的善行都该加以奖励”的观念,并且除了奖励结果之外,也须鼓励努力的过程。因此,父母可以利用电话或家庭联络簿,和孩子学校的老师共同了解孩子的优点,以及商讨适当的奖励方法,以隐恶扬善的鼓励方式代替吹毛求疵。如此一来,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才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