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63

第63章 树立信心,增加成就感

有一位老人,在战争年代,他曾是一个带兵能手,出色的指挥官。在谈到那些艰苦的岁月时,他常常感叹说:“人可以创造奇迹,而鼓励可以创造出人的奇迹。许多战士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克服非人所能克服的困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靠的就是上级对他完成任务的信心和鼓励。”

事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获得信心,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这是人类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对大人如此,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鼓励,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称赞会使孩子加倍努力。孩子所信赖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因而父母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孩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我们看,我们看了,当然很高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它挂在你的房里!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为人类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名,便顺便问她:“玲玲,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妈他们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玲玲的父母。她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地说:“唉,都是我一时的疏忽。玲玲这次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地把试卷给我看。我当时正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说了一句‘好’,就又只顾想自己的心事去了。”

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说:“怪不得这两月我总觉得玲玲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和我谈话也谈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

是的,当孩子因为得到满分,而希望和母亲共同分享这快乐与荣誉时,母亲却十分冷漠,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于是,孩子对母亲失去了信赖感,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幼年的孩子最关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爱。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愿常因父母的反应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常有赖于父母的鼓励。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洛克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将儿童分成四组:统制类、赞赏类、斥责类和忽视类。要他们连续做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数各组大致相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赞赏类的成绩不断进步,其他类组成绩则逐渐落后。

赫洛克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类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愈高。因而,对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点滴进步,做父母的都应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骄傲自满,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次你考得很好。你应该不断努力,那么就可以每次都得满分了。”

父母称赞孩子的成绩,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是为了鼓励孩子继续前进,所以称赞要恰如其分,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绝不要一高兴起来,就把孩子捧上了天,说什么“只有我的孩子聪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时,称赞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笼统,如“你这幅画画得跟毕卡索的一样了”或“你简直是个小画家了”,因为这种抽象夸张的评价孩子理解不了,当然也就鼓舞不了孩子。称赞孩子的绘画,应该说出画本身有什么优点。如“天空的云彩很有变化”或“树圆得像活的一样”。这样孩子听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亲切。如果是称赞孩子的算题,可以说:“这个算法很好,清晰、简便。”

有的母亲在孩子做好一件事或考得好时,不大愿意称赞和表扬,而认为这些都是孩子分内的事,或应该做到的。话虽不错,学好功课是孩子的本分,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应该的或分内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没有做好。何况是一个孩子呢?所以父母不要吝惜热情,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这样孩子就会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