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57

第57章 倾听孩子诉说,让孩子离开恐惧

孩子的恐惧心理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与父母进行思想交流并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思考的过程中出现的。孩子的恐惧心理严重,往往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为此,对孩子的害怕心理,父母要弄清原因,具体对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

孩子出现恐惧,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父母怎样帮助孩子离开恐惧。

下面是一些方法:

(1)鼓励孩子说出恐惧

精神治疗师罗伯特·达施说:“父母对孩子恐惧心理的最大帮助是,听听他说明自己为何恐惧。”比如说,一位怕狗的小孩在对父亲说完自己为何怕狗后,父母居然说:“狗有什么好怕?”把孩子的恐惧当成“无稽之谈”才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很容易从不了解中扩大误解。

(2)不要嘲笑或惩罚他

骂孩子“胆小鬼”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切记!孩子不是恐惧的制造者,而是受害者。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确了解他的恐惧,愿意和他一起克服恐惧,这才是帮助孩子的好办法。

(3)多点贴心的理解

试图了解孩子的恐惧,别忘了改用童话式的观点。比如孩子告诉怕鬼,父母最好能非常认真地陪他到床底下、壁橱内张望一下,甚至在夜里和他一起“守夜抓鬼”,好让孩子确定真的没有鬼在作怪——要知道,这种方式往往比讲大道理有效!

(4)留意孩子的紧张迹象

如果孩子的恐惧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而且没有消减的趋势,父母最好找一位有经验的心理医师、儿童心理学家或教育专家,进行追踪检查与治疗。

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父母是关心他们的,家庭是温暖的,生活是美好的。让孩子明白,即使碰到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人的胆量的正常变化呈现U字型特点:开始的时候孩子年纪小,生活经验贫乏,不懂得什么是危险,也就表现得很胆大,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年龄不断增加,孩子的害怕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可以说害怕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到了成年,随着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了解,值得害怕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

在这种意义上说,“恐怖源于无知”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鼓励孩子了解世界,让孩子在知识的增长中对恐怖进行“脱敏”,才是训练孩子胆量的根本办法。

孩子的害怕心理严重,往往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为此,对孩子的害怕心理,大人应弄清原因,具体对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

一般说,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吓出来的。孩子年幼无知,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完全是父母造成的。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意志时,许多父母为图省事或无能为力,喜欢用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目前,类似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孩子最相信父母的话,他们受到恐吓后,只知道害怕,而不知道为什么可怕,这种害怕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而且使他们对外界产生错误认识。因为用以恐吓孩子的某些东西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如鬼),或者是虽然可怕,但在生活中对孩子根本构不成威胁、危害(如狼、老虎等)。事实上任何东西一经歪曲,其形象都可以用来恐吓无知的孩子。

要注意以下方面。

(1)恐吓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哭闹时,大人应耐心、和蔼地劝解,以缓和孩子的激动情绪,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孩子对大人提出的新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自然地终止哭闹。至于孩子睡眠、吃饭、穿衣等问题,大人要用讲故事、表扬、鼓励等方式启发、诱导孩子重视大人的要求,切忌使用恐吓的方法。如果孩子已经形成这种害怕心理,父母应及早停止这些做法,并通过讲述科学道理、实际示范和让孩子实际观察,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启发或鼓励。这样,孩子的害怕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此外,孩子感觉到客观上实际存在的威胁、压力,而无力对付时,也会产生害怕心理。幼儿园大班孩子往往有这种心理,例如,迟到了不敢进幼儿园,受大孩子威胁后不敢出门等等。这种害怕心理光靠讲道理是难以消除的,应该教给孩子克服那些威胁的压力的方法(如动作快,以免迟到),或改变客观状况(如处理好与其他孩子的关系)。而在这之前,大人应该承认这种害怕是有道理的。对于确实危险的事情或孩子难以适应的突然惊吓等,应给予保护,向他们讲些道理。

(2)消除孩子恐惧心理

如果孩子因为受到大孩子或坏人的威胁而害怕,父母要想办法为孩子消除这种威胁。也就是说,父母要为孩子壮胆打气。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保护是很必要的。当然,不能太夸大这种危害,以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