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35

第35章 让孩子吸取教训才能避免不断闯祸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亲口尝一尝。吸取教训的过程往往是这样,因此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名言。

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让孩子从体验中去认识道理,他才会记忆深刻。

一个19岁男孩,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因偷盗进了拘留所。为什么呢?

因为他对原毕业的中学不满,想通过偷这个学校的电脑施行报复。据说,在偷电脑的时候,他也知道这样做是犯法的,可他还是忍不住要这样做。这其中除了他父母离异,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感受外,与我们以往的教育中,细微的体验太少也不无关系。如果他小时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块糖、一块橡皮受到过惩罚的话,他就会体验出为什么不能偷窃的道理。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都要受到惩罚(惩罚不是体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让你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孩子在外面玩儿,免不了要闯祸。男孩子在外面玩耍,争吵起来后又打了年纪小的玩伴,结果被打的小朋友的父母来找大人兴师问罪。或者为抢玩具,而弄坏了别人的玩具,甚或踢球玩儿,一脚不小心打坏了邻居的玻璃,父母有时还不得不掏腰包赔偿。这些情况在有孩子的人家都是常有的事。

在以前,当孩子闯祸的时候,多是母亲出来抵挡,总觉得是自己没有把孩子管教好,所以孩子在外面欺侮了小朋友,或打坏了邻人的东西。因而遇到了这种事,做母亲的总是说:“妈替你去道个歉,只是你以后不要再打别人!”

当然,为了避免和邻人起冲突,搞好人际关系,父母代孩子道歉偶尔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已经能够分辨是非的孩子来说,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尽量从旁教育他协助他,使他认识到错误而主动去向受害人道歉,养成孩子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的责任感。这样,孩子以后自己也会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检点。同时,孩子长大了在社会上也会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一切都由父母负责,孩子无任何内疚感和责任感,不但不会像母亲所希望的“以后不再犯”,而且会变成一个缺少独立性且无责任感的人。

欧美人士在这一点上就很注意。一位朋友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一个美国友人家做客。那天,主人还邀请了几个美国朋友,有一位女士带了她的一个四岁的女孩。那女孩子很活泼。在端茶喝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这时,她母亲很快地用手帕擦去泼在茶几上的茶水,然后对女儿说:“你去向阿姨借一个盘子,把打破的碎片捡起来。然后再向她道歉!”

这件事当时我看了感触很深。要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父母肯定就会出来亲自收拾残局,然后代孩子向主人道歉,而不会要孩子做任何事情。虽然父母代孩子向主人道歉并不是什么错误,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教训,并且丧失独立性和责任感。孩子在外面闯了祸,父母不在场,因而父母不知道,于是别人的父母找上门来告状,这也是常有的。在外人来告状时,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害怕自己的父母责骂,而不敢承认,甚至躲藏起来,一种是怯生生地承认了错误。

不管怎样,当外人来告状时,父母一定要冷静而热情倾听受害人父母或本人的申述,然后当着孩子的面弄清实情,应该向对方道歉的,应吩咐孩子向对方道歉,当然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认错后,也应向对方父母道歉。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在道歉后照价赔偿,或者该付医药费的,就应该支付医药费,以此来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事物。这是正确的态度,也是不少父母所采取的态度。

但是应该看到,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的父母不是采取教育自己子女,向对方道歉的态度,而是采取护短的态度。事实上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或损坏了人家的东西,他不但不责备自己的子女,不教育自己的子女,反而认为对方来告状是错误的,认为孩子在外面打架或做别的事,与他无关。甚或强词夺理说:“我的孩子也挨了打。”或者“那东西根本不是我孩子打坏的,我孩子绝不会去损坏你家的东西!”

这样护短的结果是孩子在外可以做坏事不负责任,于是越学越坏,并且做坏事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公然喊叫:“你去告诉我父母好了,他们根本不会相信!”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近10余年来,中国台湾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在一所大学里,我们发现这些犯罪青少年多是家庭中受父母溺爱、放纵,而在外惹了祸时,父母又总是维护自己的孩子,不分是非,反责怪对方。

此外,孩子在外面玩儿,有时被一些大孩子或特别霸道的孩子欺侮了,夺走了玩具,被打得鼻青脸肿或摔得鼻青脸肿,而哭哭啼啼跑着回家来,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小学生中,相当普遍。这时有的母亲心疼自己的孩子,又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惹了祸,便闹着要去找欺侮她孩子的孩子算账,或者骂自己的孩子:“你就不会打他呀!下次他再欺侮你,你就还手!”

仔细想一想,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算账和报复,只会使孩子间的打斗越来越厉害,而且可能使无意的伤害转变成有意的伤害。

所以在出现这种不愉快的事情时,父母最好能保持冷静,倾听孩子的申诉,帮助孩子洗伤擦药,教导孩子以后尽量避免与那些顽童玩耍。同时,也可直接找欺侮了自己孩子的孩子问明事情真相,勉励孩子们和睦相处,不要打斗,以免事态扩大,结成冤家。当然,必要时还可以找对方父母,共同进行教育。但应注意一点,那就是找对方父母,不只为了算账而是要冷静友善,以共同合作教育双方孩子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