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27

第27章 学会理解、倾听,轻松跨越代沟

父母在与子女的相处中,要善于沟通,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吵,使家庭关系和睦,要记住这点:顺着孩子的意见和接受孩子的意见。父母施以爱心,随机应变地应用一些办法,就能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赢得子女的尊敬和热爱。

很多孩子经常招惹父母生气。例如:他们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屋里弄得零乱不堪,从不整理;穿的衣服也叫人看了讨厌,一头乱发,不梳不理;用粗言粗语讲话,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看一些无益的书;甚至大口抽烟,吞云吐雾;和别人吵架;考试不及格等等。

父母被这样的孩子气昏了头,对付他们是首先采用声色俱厉的方法。要是行不通,就改用和蔼可亲的感动方法。再行不通,则改用讲道理的方法,使用温和、真挚而有感情的言词开导他们的宝贝孩子。一旦发觉这简直是对牛弹琴之后,就沉不住气了,于是开始挖苦他们,斥责他们,接着就是威吓和体罚。

可以肯定地说,这绝对是两败俱伤的管教方法。

被孩子气昏了头的情形下,怎样才能保持冷静?怎样才能有效地管教好青少年子女?父母的办法就是“以柔克刚”。

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代沟”。由于父母和子女所生长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为何不去适应彼此的差距,喜欢这样的差距,然后接纳差距呢?

所以,当父母与青少年子女出现代沟时,应具备如下的看法:

(1)代沟不是坏事,反而代表一种进步,只有在进步的社会中才会有这种现象。

(2)青少年在这段时期应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当子女和父母意见不同,表示他开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或许子女现在的意见与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远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来,或为人父母时,就会体会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们把“代沟”看成是一种良性的冲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了解,则不失为增进彼此关系的妙方。

我们接触过一些美国教师的家庭,他们父母子女间善于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这一点很值得国人学习。同时,我们深感父母应该多学会一些说理工作。

我们认为争执的原因就在于两代人之间缺少沟通,所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对孩子发挥影响的首要条件。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养,每天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悄悄发生的变化,如果不精心对待的话,父母并不能了解。

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父母与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外界的感觉与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看电视剧“鲁西西的故事”,当鲁西西趴在床上哭时,成人看到“鲁西西受了委屈,很难过”,但一个4岁孩子“看到”的却是“鲁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里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说明,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

其次,两代人的知识差距、生活经验的差距以及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的差距等都有可能造成代际隔阂。

作为父母,你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样子还挺张狂。这是今天许多父母都碰到的难题。退回几十年前,父母对孩子几乎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喜欢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在今天,你敢说比孩子知道得多吗?信息化社会动摇了长辈的权威地位。情况不仅仅如此,计算机时代是成人与孩子同步进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这个领域父母开始失去自己的权威。

至于说到孩子的张狂,假如你的孩子在10~20岁之间,完全是正常现象。10~20岁是国际学术界认定的青春期。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对父母变为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但是,代际冲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它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形式之一。

当然,父母的权威主要来自人格的魅力,而不是知识。不过,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走向新世纪的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合谐相处的关键。当你不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关系极容易雪上加霜,而当你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都会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总之,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则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不少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与孩子沟通为什么那样难呢?

儿童教育专家为父母提出以下方法:

(1)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这是父母与孩子很好的沟通的第一步

父母也是人,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希望别人能够明白我们内心的感受,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呢?孩子也是人,他们也同样希望别人明白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2)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策略

如果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意见或情绪,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要做到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应该注意:

①和孩子交谈的时候要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专专心心地交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心。

②父母要清楚倾听的目的。倾听就是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对此,父母应该表示理解而不是要批评。

③父母要认真体会是不是听到了孩子的心声,孩子对自己是不是没有保留了。

④父母要帮助孩子更深入、更具体地去面对这些问题。

下面有父母与青少年子女成功沟通的几个例子。

例一:女儿闹情绪十五岁的倩倩因为父母带她的妹妹去动物园,带弟弟去溜冰而心感不平,对父母抗议道:“他们真好,我像他们那么大时,你们从没带我去玩儿。”

母亲:“你小时候很虚弱,经常生病,医生不准你去玩儿,记得吗?不过那时我们也带你出去玩儿过几次。”

倩倩:“没有,我不记得你们带我出去玩儿过。”

母亲:“再想想,一次带你去马戏团看表演,一次带你去南部旅行。”

倩倩还是噘着嘴,表示不高兴。此时,母亲改变策略,顺着她说:“你的说法没错,你是比他们玩儿得少得多。”

倩倩:“对啦!”

这样才停止争论。可见,青少年在闹情绪的时候,跟他们讲道理可能不会获得好的效果,最好的对策是平息他们的情绪。

例二:孩子不想起床闹钟响了很久邹小毅还没起床。母亲喊:“七点半了,该起床了,小毅!”

他不高兴地答道:“我知道。”

母亲:“这种大冷天,清早就要爬起来,真难为你!给你煮杯牛奶冲鸡蛋,好吗?”

儿子:“不,下碗面就可以了。”

他自动起来了,可是还有点不高兴,埋怨地说:“我讨厌这么早去上学。”

母亲:“可是一到学校,就可看到熟悉的同学,下课后大家一起玩儿,多好。”

儿子:“那倒也是。”

于是,他马上吃完饭,穿好衣,上学去了。上面举了一些例子,说明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变及他们在改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们的改变促进了家庭的融洽和睦,大家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