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会管孩子吗
34310800000025

第25章 天道酬勤,有耕耘才有收获

房子不打扫,不会干净;盆中的花,不浇水灌溉,就会干死;地里不播种,不会长出庄稼——世上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必须有所付出,付出汗水,付出精力,付出智慧……教育孩子刻苦耐劳,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父母要正确地诱导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不要灰心丧气,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几句中国的古训,虽然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里有,孩子也学过,可是父母淡忘了,孩子也很难领悟其中的深刻意义。可是这种道理是永存的,而且也是永不会褪色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经过刻苦的努力和磨难,才能担当大任,才能有所成就。最明显而且大家都在电视上所看到的例子——奥运会、亚运会或全国运动会上的金牌得主,就是这方面最生动活泼的证据。那些光芒四射的金牌得主哪一个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分寒暑、没有休假、终年苦练?跌倒了又爬起来,失败了又站起来,在千百次的失败后才达到了一个个项目的顶峰。他们训练的刻苦,拼搏的顽强,不夺金牌誓不甘休的毅力,无一不令我们叹服。

我们当然不是要求自己的子女个个都能成为运动健将、金牌得主或科技新星,也不是都要求自己的子女不休息、不度寒暑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苦守书斋或苦守机房。但是,如果希望我们的子女将来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从小培养孩子刻苦的精神却是十分必要的了。因为一个害怕困难、畏难、怕苦的人,是必然一事无成的,世界上没有一件什么事是可以不劳而获、心想事成的。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困难,都会有艰辛,只是困难的大小不同、艰辛的程度不一。一个人没有一点刻苦的精神,必然会见困难就退却,也就是我们所常耻笑的五分钟热度,甚或连五分钟热度都没有的懒汉。

我们从前的邻居有一个女儿,父母从小溺爱,没有养成劳动和吃苦的习惯,所以在上中学后,她感到数理化很费脑筋,一道题要左想右想,还有数学公式背得不熟,很难学,她在应付不了的时候,就改学了文科。文科也是很多东西要背,尤其是语文。要想写好一篇作文,要多读多背。所以她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苦事,不想读书。然而做事,又做什么事呢?做工吧?更苦。于是她又改学外语。外语入门确实不很难,同时又有些新鲜感,所以她学了外语。可是入了门以后,接下来的就是大量生词、纷繁的语法现象,样样要读,样样要背,她又畏缩不前了。结果在门口踌躇了两年,又退了回来。

由于生活的普遍改善,娇生惯养的子女现在多起来了。因而有些受娇惯的子女好逸恶劳,拿起书包上学,放下书包吃饭。而在学校里也是上课不听讲,学习马虎。他们虽然比前面我们讲的那位邻居的女孩幸运一点,幸运地高中毕了业,又幸运地混了一张大学文凭,但他们由于畏难、怕苦,相信“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因此成绩只能勉强及格,有的甚至是想尽千方百计才蒙混过关。而且因为实际学识很少,进入工作单位后,也很少有人能做出一些突出的成绩。

西方的成功人士在这方面相对来说理性得多,试举一例:

美国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已经决定将自己的绝大部分财产捐献给社会,只留下其中不到千分之一的份额给自己的孩子。

他说:“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拥有几百亿美元的财产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比尔·盖茨的举动对于许多中国的父母来说肯定是不好理解的,因为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中,万贯家产就是孩子幸福的保证。可惜这样的父母很少注意到,比尔,盖茨其实留给孩子另一种真正的财富:一种超越物质的、靠自己奋斗去创造一切的人生观。

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靠财产来贿赂孩子的做法只能毁掉孩子的意志与人生奋斗激情,对于胸无大志的人来说,最终甚至可能害了他们。“富贵不过三代”,其原因就在于此。

刻苦就是要不畏难、不怕苦,因而要培养孩子不畏难、不怕苦的品质。首先,父母不能够时刻怕孩子吃苦。宁愿自己多吃一点苦,惟恐孩子吃了苦,这恰好又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常犯的一种通病。他们总是只希望孩子能生活得幸福轻松,总怕孩子吃了苦。因此,他们在家里不让他们的孩子做一点事,不教育他们的孩子劳动,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要记住民间的一句古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是不可能不怕苦、不怕难的,也不可能有刻苦精神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刻苦精神,就必须首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使孩子从简单的劳动中学会人生的伟大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