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雪泥鸿爪
34280100000029

第29章 书人书话(1)

1.燃烧生命的精神之花——《邓拓散文选》序

今天30岁上下的年轻人,对邓拓的名字也许比较陌生,他是一个新闻报人,是一位早年就投身革命的文化战士,同时又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在中国当代历史上,邓拓称得上一位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名人,当“**********”的风暴起于青萍之末时,他被江青、******一伙迫害致死,成为那场灾难深重的历史闹剧的最早受难者。恩格斯在评论意大利诗人但丁时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世纪的第一个诗人。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文化的******,是以一个诗人的诞生为标志的。邓拓也是中国“**********”黑暗时期最早的文化受难者。在“左”倾思潮逐渐蔓延成********和文化围剿的时候,他不幸成为最早的牺牲品。从此,一场是非颠倒、大革文化命的“**********”,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迫害知识分子,进行文化****的恶风逆浪。

邓拓成为“**********”的最早受难者,是因为他在60年代,写下了著名的《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这些创作,勾勒出他一个优秀的杂文家、散文作家的形象,并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邓拓于1912年生于福建的闽侯(今福州),父亲是清代最末一科举人,曾在广西做过县官。邓拓出生时父亲回到福州任中学国文教员。在父辈们的严格教育下,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滋养,很早就从“经史子集”中获得“国学”的营养;在传统的人格和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他对经世致用、变法图新的思想甚感兴趣,“闭门读遍家藏书”,如饥似渴地学习,使他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史问题颇有兴趣。邓拓上高中时学校分专业,他进入文科系学史地专业。1929年,他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治法律系,后来又就读于经济系。在上海上学时,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任职。因叛徒的出卖,他被捕入狱。后来他又到开封的河南大学读书,在“中国民族先锋队”的一次活动中,他再次被捕。这时候,抗日战争的烽火熊熊燃烧,邓拓奔赴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

从1938年参加《晋察冀日报》工作起,到1959年离开《人民日报》,邓拓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笔走龙蛇二十年”。政治生涯、新闻工作、革命人生,史学的研究,使他的文学活动和学术活动相伴相随,并同他的革命生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文章,表现出热忱追寻时代前进的脚步,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明快的思想性。他的文学活动最先始于诗歌创作,从少年时代起,他热衷于旧体诗词的写作,而且也颇有造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邓拓诗词选》。在几十年的文化活动中,他有不少的散文问世。他的散文注重思想哲理,以知识和史实的引述运用见长。他最早的散文是他在晋察冀时期发表的关于抗战生活的作品。在这些文章中,他描绘了根据地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描绘了革命者昂扬的斗志和坚贞不渝的豪情,作品立意高远沉雄,着笔之处是对生活的客观描摹和再现。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并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经济有着深入研究的文化人,邓拓的散文写作并不是刻意为之,他自谦是“顺手牵羊”。在战争年代,邓拓写有怀人纪事的散文,多是描绘战友情谊、同志之爱。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活,紧张的办报工作,他的笔触是朴实而谨严的。他的散文作品表现出对革命者高尚情怀的礼赞,对革命前途的一腔激情。这不同于专事散文创作的文学家们,他的描写和记事,是捕捉社会生活的大主题,作品立意多是从政治感受出发,描绘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人对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的精神气概和豪情。

邓拓的散文创作丰收是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特别是《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发表。这时,他从繁忙的编务工作中脱开身,深入到社会生活的第一线,创作了一些游记散文和抒情美文。当60年代初期,他的《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风行文坛时,他用这种知识性、趣味性又富有思想哲理的散文随笔,奠定了优秀散文家的地位。

从常见的文体分类来看,散文是一种包容宽泛的文体,有纪实怀人的特写报告,有说理析事的杂文随笔,有刻画形象、风趣幽默的小品等等。邓拓的散文创作的类别较为多样。战争年代,他的散文以纪实性的为主,注重的是描写史实和场面,纪念人物和事件这一类作品有着廓大的场景,有着丰富的背景材料,以气势取胜。像1942年发表于《晋察冀画报》上的长篇特写《晋察冀舵师聂荣臻——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其创造者的生平》,长达一万五千多字,把聂荣臻将军创造晋察冀根据地的事迹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晋察冀边区抗日斗争的形势等联系起来描写,从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刻画主人公的英勇业绩,并且在对人物的形象描绘中,运用细节,注意性格的刻画,是一篇早期描绘聂将军的很有价值的纪实散文。这一时期,他还写有几篇怀念友人的文字,在《恸雷烨》、《国殇.诗魂.诗的永生》中,邓拓描绘牺牲战友的音容笑貌,注意细节写真,对战争的背景也寥寥几笔勾画,但作者最为得心应手的是对他所记叙的人物进行画龙点睛的评说,往往是行文到最后,运用诗一样的语言作“卒章显志”的归纳,思想的哲理叙述超越了对人物和事件的描绘。比如,在《国殇.诗魂.诗的永生》中,作者借助烈士司马军城擅长诗文,写有不少政治诗的特点,用中国古诗的经典之作《国殇》来比照和象征烈士和烈士诗魂的不朽价值,其语句是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他这短短的一生,是充满了真正的革命诗篇的一生,这个掩埋在冀东原野上的年轻人的尸首可以朽坏,但是他的诗魂是不朽的。今天,我昂头遥望冀东的原野、追祭司马军城,礼赞现代的国殇,祝他的诗骨流芳,他的诗永远传诵人间,垂于无穷!”

像这类散文作品,邓拓写作得不多。作为边区党报《晋察冀日报》的负责人,他对生活的感受多是凝聚在用社论和时评进行思想宣传,他的政治敏感和思想修养多形诸于政论和评论中。在敌寇清剿袭扰的转战奔徙中,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战争中办报,从紧张险恶的办报条件中传达党的声音,是他心之所系。他每天为完成根据地这份受到党和群众欢迎的报纸,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力。所以,生活的感受,艺术的情与社会的责任感,在他的心中熔铸成对新闻和时事的关心。缪斯之神对他的眷顾,没有在和平时期那样的放松,那样燃烧成艺术的热情,凝结成情感所系的艺术精华。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描绘当时办报生活和战争生活的精粹诗篇,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写作,他没有留下。

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初,他虽写有不少的随笔杂谈,这些多是说理性的评述,是思想杂谈类文字,严格地说也不是文艺作品。

到了创作《燕山夜话》前后,他脱开了过去仅以政治思想的诠释和理论修养的表述的习惯,在文章中,创造了形象,描绘了典型,有了情感和心灵的开掘,也有了意象的营造,投入了十分个性化的内容。他创作了各类散文,注重了文体的变化,有杂感小品,有随笔特写,也纯有抒情性的美文等。而他的主要成就是把知识性、思想性随笔小品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留下了令人传诵的《燕山夜话》等一百多篇短小精粹的文字。

如果从时间来划分,邓拓的散文创作全盛时期在50年代以后,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最先是叙事性的散文。这些作品对长期从事新闻工作、长期写作时评和政论的政论家来说,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对于文艺性的通讯特写如何向散文化的方向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56年,邓拓主持了《人民日报》的改版,这次改版不仅对报道内容有了更为广阔的拓展,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对各种批评的意见和内容有了更为切实的明确,更主要的是在形式上明确提出报纸的生动活泼、多反映当前群众生活的新面貌,力求发挥文艺副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群众的作用。在这样的动议下,邓拓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身先士卒,走出报社大门,到生活的第一线去采访写作,写了文艺性的通讯特写,这就是曾作为散文收入多种选本的《访“葡萄常”》。

《访“葡萄常”》一文是邓拓多次到北京崇文门下刀唐胡同一个制作料器葡萄的手工业世家采访,为了配合当时正在开展的对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而写作的。文章写的是北京一家制作料器葡萄的手工艺世家“两代清寒”的家世和“人工巧胜天然”的“百年绝艺”。这是一个百年老字号的手工作坊,在新社会,传统工艺发挥了青春,焕发新的生机。作品以新旧时代的对比,阐发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为家庭特种工艺的恢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葡萄常”家的几代姑侄姊妹到了一个扬眉吐气的新时代,“一种欣欣向荣的好光景出现在她们的面前”,这必将为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带来活力,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邓拓为了写这篇文章多次深入到一个小胡同采访,他是要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的成就和意义。当然,在他的写作实践中,更是一次感受新生活的热情的实践。他仍然保持着一个政论家的敏锐,从时代的变迁中了解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变化,从一个典型事例中看社会生活的飞速进程。作为新闻记者和政论家的身份,邓拓寻找“一般”中的“特殊”,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他通过“葡萄常”的写作,开始了他这一时期的散文特写的实践。

1958年,在举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劳动中,他走出机关,来到宝成铁路采访,写了《英雄的路》、《陈仓道上》等散文。这几篇纪实风格浓郁的特写,不同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怀念友人、描绘事件的文字,它们以实地采访见闻写生活中的变化,描绘新的生活新的面貌,对社会和时代背景并不做显要的交待,却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找眼前变化的意义,文章更注重现场鲜活的材料。作者凭借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文章中引述相关的背景材料,使内涵更为厚实。在《访“葡萄常”》、《陈仓道上》中,他还将自己创作的诗作引入文章中,增添了情调和意趣,也使文章风格疏朗轻快,富有诗意。《访“葡萄常”》的叙述语调十分平实,作者的真情同常家姐妹们的生活状态与心情交融交织,读来令人感到十分的真切和亲切。

如果把散文创作中的诗意狭隘地理解为诗作的引入,是十分偏颇的,但是,在散文创作中开掘出诗意,却是散文中的高境界。

诗意的追求,有时是营造一种意境,有时是一种情致,有时又借助形式的变化和灵动,有时甚至直接将有关的诗句嵌入其间,外在的形式同内在的蕴涵相得益彰。散文的诗意是一种流动的气韵,如果从一定的形态去理解,大致表现为作家飞扬的文采、优美的情趣、斑斓的哲思和动静有致的节奏,甚至生动的形象,此乃散文创作中之极致。邓拓在开始了他写眼前生活的现时态的散文后,他的为数不多的几篇作品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的追求。像《可贵的山茶花》、《令人怀恋的漓江》、《一个新发现的神话世界》等作品,有的是游记,有的是特写,如明清文人小品,几近美文,她们的共同特色是,在描绘事物和记叙情感中,渗透着浓郁美好的诗味。无论是对山川形胜的状物抒情,还是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执著的缅怀遐思,作者都轻松地描画他心中的客观景物,从眼前的美好事物引申出对时代和生活的美好情怀。作为一般游历山川名胜的散文,长期以来形成了某种既定的格式,从游历行踪展开写作的思绪,从客体景物引出主体的情思,即使偶有新见者,不外乎在对审美对象进行绘声绘色的描摹时,有着生花妙笔之俏,所以作为一般游记文字的散文,突破它的写作框框是不易之事。

然而邓拓的这几篇散文作品,则有它特有的神韵,我以为就是他作为一个文史家的丰富知识,融人其中,渗透其里,成为浑然古朴的文章内蕴。他写漓江,山水的奇妙难忘,写大自然的水光山色的妩媚,写青山看我我看青山的主客观对象的相生相依。作者的笔摇曳多姿,有情景生动、形态各异的景物风情,有作者观赏后的感情流泻,更主要的是,作者对比不同时空中的自然与人生的变化,揭示出自然与人生的哲学命题。这是一个变动的富有哲理的主题,应该是游记散文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游记散文得到发展的首要之处。在这写景叙事的游记作品中,邓拓的散文风格显露出知识性十分丰富,旁征博引,铸古熔今,并不在于形象的完整和意境的营造,而是以平淡真切的笔触,写人绘事,突出散文的思想性和文化品格。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常常是用许多文史知识串联其中,文章的内蕴自然浑厚,又扎实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