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何时衰落
34271200000044

第44章 美国将不可能成为后现代文明的缔造者

在清楚了欧洲不会没落后,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难道美国就不会成为后现代文明的领导者吗?美国难道除了等待衰落外就不可能重新复兴了吗?

答案是,美国将不可能成为后现代文明的缔造者。

后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在多样性中寻找统一性”的过程,而什么才是“统一化性”呢?统一性应该是指能够被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和国家普遍接受到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普世价值观。这种统一性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现代,时空的大幅度缩短导致全球日趋集中,仿佛人类都已经拥挤进了同一个村子,大家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同一屋檐下,这必然导致大家必须寻找到一种能够被共同接受的游戏规则和理想。而其实无论什么时期的思想,追求公平、合理、公正始终是人类任何社会的基本原则,这种追求不仅是现代社会,其实从文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这个原则性追求,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追求还必须要符合生产率和社会组织原则的要求,这三者的共同作用结果就导致了历史扭曲,但实际上,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民主社会,在社会根本规则上没有任何区别。

在宽泛的背景中还应该明确距离现在最近的未来世界将会怎样变化,这样将会给我们给更清晰的一个未来视窗,也更能了解美国为何不能成为后现代文明的缔造者。

未来的几十年内将出现的七大趋势是:一,贸易胜过政治,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当冷战正式终结后,人们发现,原来政治不过都是遮羞布,一切还得看谁手里有多少钱,这才是幸福的根本;二,全球化导致民族主义,似乎这是个悖论,从数百年乃至千年的这个长期来看,人类民族的数量在日渐减少,似乎全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民族只是早晚的事,但问题正是出在这“早晚”上,其实,在全球化的初期,不但不能消灭民族,反而会激化民族矛盾,民族主义也将因此迎来另一个高潮,世界由此将变得更加不平静;三,石油仍然是世界的焦点之一,石油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唯一没有全面垄断的领域,但正是这一领域未能被发达国家所控制,这才使得世界更加平衡,但平衡也就意味着总是有一方在努力打破平衡,因为他们希望垄断,而与此同时,另一方也就必然谋求加强控制权,因而,世界产油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将会继续加深;四,意思形态形同菜单,与冷战时期不同,如今在大家都追求金钱的时候,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再是主流,而是成为经济的附属品,即某一个国家可以自由地选择意识形态,而不必担心大国的干涉,其选择的标准则是依据统治层的心愿;五,反美同盟将会越来越强大,参与者也会越来越多,因为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已经力不从心,而且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公认美国越来越自私自利,它并不真正关心世界的自由和和平,而是关心它自身的利益,那么,一个古老的政治规律就将发生作用,即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为大家谋利,那么它一定会面对明的和暗的集体反对;六,民主将受到考验,在冷战结束以来,民主似乎获得了成功,但人们很快发现,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民主道路,但却未能如愿地获得相应的幸福,这使得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大大降低,转而向新兴的国家学习,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之路——请记住,人们并不在乎政府究竟是在信奉什么,而是在乎究竟哪条路才能让他们尽快富有起来;七,继续寻找新的理想国,对民主的失望和社会主义的不令人满意使得这个世界对冷战中的两大意识形态都感到失望,而且,后现代社会也急需要新的社会理想,毕竟,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都需要一个理想国来做奋斗的目标。

从这七大趋势中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很明确,世界的未来趋势与美国的利益格格不入,因而,这种趋势的变化将逼迫美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必将越来越保守化——在贸易胜过政治的潮流下,美国所推销的民主将变得乏人问津,而失去民主外衣的美国将会使得干涉失去法理性和正义性;全球化导致的民族主义重新兴盛对美国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将要面对一个到处都是民族矛盾的社区,这个警察必然要花费大笔的管理费用,而解决民族主义往往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最后总会弄得灰头土脸,甚至有可能将美国拖入局部战争,就如同美国在实际上数次卷入中东战争、马岛战争等;石油是美国体系中的一个严重缺陷,由于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还不可能出现石油的替代能源,核能的发展仍然相当缓慢,因此整个世界对石油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强,而美国与产油国的矛盾总体上一直是越来越趋于激烈,而不是缓和,美国越是努力干涉伊斯兰世界和其他产油国,产油国们越是利用石油来掣肘美国;意识形态被世界各国当作可选项对美国来说如同贸易超越政治,结果都是美式民主只是成为众多商品中的一种,而不是特效药,美国实力的衰退也将导致这种商品的信誉和价值大打折扣;反美国联盟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这是国家关系中的一个通则,正如同未多利亚时代末期大英帝国所遭遇的挑战一样,德国、法国、俄罗斯、美国以及日本当时都在事实上挑战大英帝国的地位,只是他们会出于现实的利益而选择朋友,而即使是大英帝国的盟友也并不意味着将保持卑微的地位,正相反,正是英国最亲密的盟友美国取代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民主将受到考验,除了经济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变成菜单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正在构建一个超越现代民主的后现代文明,因此,民主已经成为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王权思想,尽管仍拥有强大的力量,但毕竟一顶顶王冠正在落地;继续寻找新的理想国,这也就是说全球正处在一个新的启蒙阶段,只是这一次全球新的启蒙思想未必还会诞生在欧洲。

——很难想象,一个与未来所有大趋势都向左的国家怎么会能成为新的精神领袖呢?也许美国手中还握有权杖,但显然世界正在寻找新的王位继承人。

另一方面,从现实国际关系体系来看,今天这个由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也显得那么陈旧。美国所要求的秩序其实并非体现了现代文明,而实际上与历史上的大国支配体制没有什么区别。如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就导致欧亚大陆出现了“穆斯林秩序”,所谓的“穆斯林秩序”的基本要求就是:一是阿拉伯性;二是伊斯兰性;三是世界性——而美国秩序的要求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性,然后是新教-基督教性,然后才是世界性。阿拉伯帝国在其繁盛时,对外频繁发动“圣战”,而所谓的“圣战”就是其三性。阿拉伯帝国吞并波斯、吐火罗、安国、曹国、石骡国、米国、康国等中亚地区;然后从喀布尔进入南亚伐孥国、西天竺、新头古罗等;向西则占领埃及和北非、并深入西班牙,并最终击败了历时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同样,在东亚的唐帝国,当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中亚争雄的时候,中亚诸国就不得不做出选择,是依靠阿拉伯帝国还是依附唐帝国,当萨珊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灭亡后,其末代君主伊嗣候三世之子卑路斯就携带眷属逃往长安。在来到长安后,不得不接受唐帝国“一统华夷”的要求,被封为“左武卫将军”,因此,对中亚诸国来说,要么是接受“穆斯林秩序”,要么是向“一统华夷”低头,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而此情此景似乎在20年前还历历在目——在冷战期间,因为当时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得不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

我们还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如果没有了美国仍然会照常运行,甚至完全可能运行的更好——我们应该记住在历史上,欧洲只是在最近500年才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而甚至在1830年前后,中国在东方还维持着一个当时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仅就大清帝国当时的经济规模而言,就与今天的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旗鼓相当。交往在文化思想方面世界其他文明与美国文明相比也同样毫不逊色。例如阿拉伯经济思想西传的经典表现就是对欧洲经院派经济学的影响。如欧洲经院派的主要代表圣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在巴黎大学期间,此时正是阿拉伯文明对欧洲基督教文明影响正盛的时候,阿奎那也对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阿拉伯文明的熏陶。在1210、1215和1245年,欧洲教会也意识到了阿拉伯文明的强大冲击,因此三次企图封锁阿拉伯文明对基督教文明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阿拉伯文明中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对基督教构成了威胁。而此时在巴黎大学的阿奎那正师从于大阿尔伯特(1206-1280)和雷蒙德·马丁(?-1245),而他在这里主要学习内容其实正是阿拉伯中世纪伟大的学者加扎利的《宗教科学的复兴》,这些加扎利的著作是通过基督教神甫巴尔·黑布拉欧斯(即“法拉杰”)和犹太人蒙尼德(伊本·迈蒙)传递给他的。而如果我们有兴趣比较一下阿奎那著名的《神学大全》和加扎利的《宗教科学的复兴》就能发现,两者明显具有一种一脉相承德关系。另外,阿拉伯经济学对欧洲经济学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一桩历史争论得到验证。在欧洲,与凯恩斯齐名的另一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有一个颇为有名的论点,他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说,经济分析是从希腊人开始的,而在此后,直到阿奎那出现,欧洲在这一段时期内就没有出现过经济思想,因此,他把这段时期称为“中世纪经济思想空白”,要知道,从希腊人到阿奎那是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而熊彼特所说的“中世纪经济思想空白”所指的不仅是欧洲,而是包括了整个世界,但其实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阿拉伯经济正处于大繁荣时期,另外,中国的经济在唐宋时期的繁荣程度也丝毫不逊于阿拉伯,而且,两者在经济思想领域也各有完整地理论,因而,熊彼特的所说的“中世纪经济思想空白”并不为人所接受。

再有,一方面人类的文明在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观点,即历史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文明文明的过程,也就是说历史在选择国家——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变迁其实就是从地中海东岸向大西洋迁移的过程。同样,如果首先必须有经济地带从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西移才能有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荷兰以及英国这些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崛起。在大历史的变迁中也存在如此选择,例如中世纪当欧洲陷入黑暗的时候,其实也等于历史选择了阿拉伯文明,阿拉伯文明在此时达到了辉煌。在7-9世纪,东西方文明交往是四大帝国在世界舞台上表演,这四大帝国就是东亚的唐帝国、中亚西亚以及北非的阿拉伯帝国、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西欧的查理曼帝国。这四大帝国实际上代表着四种文明,彼此进行着交往。正所谓“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明归属,也有属于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还有自己的节日、习俗等文化特征,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性格和气质。在这四大帝国中,阿拉伯文明属于政教合一体制;而唐帝国则是典型的世俗帝国,它允许佛教、道教、景教、袄教、儒教等自由传播,只要不对政权构成威胁即可;拜占庭帝国则是君主权力大于教会权力,而且帝国内只信奉东正教,不允许其他宗教传播;查理曼帝国则是一个上帝的国家,国王或者皇帝需要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否则权力将受到质疑,其合法性将会成为反对者的把柄。阿拉伯文明或者说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其实就是伊斯兰教形成的过程,因而,在穆斯林看来,教会与国家是同一个概念,教权与世俗权力并不差别,伊斯兰性与世俗性如同一个人的精神与肉体一样不可分割——正是这种各具特色才使得历史有所选择,而也正是各个文明之间此起彼伏地交替辉煌才使得历史一步一步地前进。

最后,别忘记一个根本:历史其实就是人性的交响乐,而如何选择下一个文明则依据一个简单的道理,人们始终在追求幸福,而哪一种文明能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幸福哪一种文明就会受到更大的欢迎。

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世德(1126-1198)早就说过“人是自然的最大奇迹”,他同时也说,“履行自己的义务,尊重别人的权利”是一种美德。他说,人类具有知识、道德和理性三大文明要素,而现代人文精神的实质也就是文化的自觉、道德的自觉、审美的自觉和理性的自觉四方面,无论是人际关系、种族关系、国家关系还是文明关系,其根本的运动准则就是这四方面。另一位阿拉伯哲学家法拉比(870-950)也说过:“通力协作,实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