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恋爱,总喜欢找和父亲或者母亲相似的恋人;有人却发誓,坚决不要找像父母那样的人共度一生。可也总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做不到,父亲就可以做到?”于是努力用父亲的方式,去对待自己心爱的人;还有人恼怒“我怎么这样?”因为母亲就是这样的,受够了母亲的“这样”,却无法拒绝自己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恋人。其实,这是你的情感DNA在作祟。
情感DNA,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是指人体遗传基因上的一段“无形”的DNA片段。它来源于你的父母,是你父母情感DNA的重组结合体。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和爱的人怎么相处,在爱情里会得到怎样的幸福,都取决于它。所以,你的幸福,在于父母情感DNA的“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无可拒绝地发现,成年的我们,竟然和自己的母亲有着那么多相似的地方,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她,你都会在某一瞬间,发觉自己成了她。或者是说话的口气,或者是思考的方式。哪怕年幼时你曾经在心底里对自己说过千遍万遍:我一定不要像母亲这样。然而成年后,你也一样会和她相似,惊人的相似,因为,耳濡目染的生活,血脉相传的性格,让你继承了她的情感基因。
安澜毕业后参加工作,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4个人一套房子,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卫生间。关于公共卫生的打扫问题,4个人发生过很多次的争执,最后,几乎都是安澜来解决的。不是安澜喜欢打扫卫生,是因为安澜见不得邋遢的环境,肮脏的家。后来,其他3个人商量好,一直推选安澜做宿舍长,大家搭伙吃饭,由安澜来买菜做饭,然后她们3个平摊安澜的伙食费,因为她们觉得安澜做事踏实,会做饭,料理生活是一把好手。再后来,那3个女孩相继有了男朋友,每个女伴的男朋友来访,都请安澜主厨,每个男孩子看见安澜在厨房做饭的样子,都会啧啧赞叹,说谁要是娶了安澜,定是有福气的人,因为安澜厨艺一流,做饭干净利索。可安澜一直没有恋爱,因为她一直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一辈子天天围着锅台转,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自己却没有丝毫的事业和人生的乐趣。
然而,26岁的时候,安澜遇到了心爱的男友东来,恋爱后,安澜诧异地发现,在两个人的生活里,她真的和母亲如出一辙,不是她没有事业心,也不是她没有自己的人生乐趣,而是因为,安澜习惯了一个干净的环境,喜欢做一顿顿香喷喷的饭菜。看着心爱的人胃口大开,风卷残云地吃下去自己做的饭菜,安澜感到欣慰而满足。当然,安澜不愿承认自己是围着锅台转的女人,但是她却能够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做一个很好的家庭主妇,并且以此为乐。
遗传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不管你再怎么排斥你的父母,你还是无法拒绝父母的情感DNA,它们是注定要遗传给子女的。追求恋人的方法,和爱人相处的方式,就连处理争端的思路和将来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们都可能和父母当年的态度一模一样。谁叫我们是他们的孩子呢?来自父母的情感DNA,左右着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当然,这种左右,并不会完全一致。遗传基因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遗传的几率相对较大。我们所遗传的父母的情感DNA也一样,显性的几率比隐性的几率大得多。父母DNA的“显性”表达一般显现为,女儿的恋父情结、儿子的恋母情结,即想找一个像父亲或者像母亲那样的恋人,自己也愿意成为母亲或者父亲那样的恋人。“隐性”表达则表现为,不想与像父母那样的人在一起,要成为与父母完全对反的人。当然,还有些儿女“不完全”表达父母的情感DNA,即在基因重组后出现基因变异,在成长过程中吸收父母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坚持做自己,这是最好的情感DNA的重组。
人的性格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情感DNA同样也有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变异之分。如果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大相径庭,那么恋爱中的女人,其情感DNA的表现形式,会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部分“抵消”情感DNA的遗传影响。同时,女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所读的读书、所看的电影,甚至所做的旅行等,都会引起情感DNA的部分变异。最能够引起情感DNA变异的,是我们所经历的爱情,在恋爱、分手、再恋爱之后,我们会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幸福的。这种最适合我们的,并不一定就符合遗传的情感DNA的模式,但却是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情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