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语典:民谚中的99条养生金言
34260600000091

第91章 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

“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这句健康谚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少生病,要想保持健康,平时不要吃得过饱,最好是只吃七分饱,保持三分饥饿。

我们知道,日常饮食对于人体来说,是与环境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呼吸、声音等也是)。人体通过饮食的摄取,从环境中获得维持机体运转的各类物质,而合理的饮食量和饮食结构,能很好地维持机体的运转,当饮食量和结构不合理时,人体有机体的运转就会发生失常。

对于饮食量而言,人体摄人过多,会造成消化吸收系统的负担加重,还会造成机体功能的懒惰。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机体的各个部分就会去协调物质的供应,尽量做到合理化。免疫系统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也会积极“搜索”病变细胞并吞噬它们,而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就不会这么积极了。

如果免疫系统锦衣玉食,该做的不做,就会导致机体功能的失调。因此,如果说50%是临界点,达到70%,即吃到七分饱,带着三分饥,就已经满足了健康的要求,不必再吃了。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看到美食,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嘴,而大吃特吃。专家指出,经常吃得太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那么,经常吃得太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呢?

1大脑代谢紊乱

长期吃得过饱,大脑中的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会大量增加,并在大脑中积累,进而会导致脑动脉硬化。时间长了,大脑细胞会因缺氧而逐渐坏死,致使功能减退,甚至脑组织萎缩,从而引起痴呆。

2毒素损害人体

长期饱食,会使大量食糜积累在肠道中来不及消化,被细菌分解成有毒的代谢产物。这些毒物被人体吸收后,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思维迟钝,智商降低。

3肠道负荷过重

长期吃得太多,会极大地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食物在肠道内腐败变质,会刺激肠壁,引起肠管扩张、功能衰退,还可能引发结肠癌。

4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饱食,会使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会引起动脉硬化,并易引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经常吃得太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适当地节食则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作用。研究发现,动物体内存在一个特定的基因,在食物热量供应较少的情况下,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便会增加,能起到防止细胞凋亡的作用。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节食能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专家指出,每餐保持七分饱,对人体来说是最健康的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呢?

人体产生饱感是由胃首先向大脑发出信号,然后,再由大脑发出停止进食的指令。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分多钟的时间完成。也就是说,当我们接受大脑的指令再放下筷子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吃多了。所以,要想严格控制饮食,就必须只吃“七分饱”。产生饱感的物质是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三大产能营养素以及膳食纤维和水,而不是维生素和矿物质。胃主要是由三大产能营养素撑起来的。顿顿过饱,天天超量,超出的能量并没有排出体外,而是被吝啬的体能存储在体内了。人体存储能量的主要形式是脂肪,存储的部位是腹背、臀部、脖子、内脏等脂肪库。脂肪存储多了,人体就会发胖,当超过BMI(身体质量指数)标准值的时候,人体便会进入病态。

那么,怎样控制自己的饮食量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保持“七分饱”的小方法:

1慎选碗盘研究发现,人们习惯地吃完盘子里所有的食物,装多少,就吃多少,而不是吃饱了就不吃。因此,多使用小容量的碗盘,这样就没有办法多装,也就不会多吃。此外,喜欢暖色调的人最好别用红色、黄色或橘色的碗盘,因为这些颜色的餐具会大大地促进人的食欲;应当使用蓝色等冷色调的餐具,这种色调能抑制人的食欲。

2明亮的灯光在日常的生活中,昏暗的灯光总容易让人放松,会埋着头不知不觉地吃很多。因此,吃饭的地方要亮一点儿,这样就会有意识地警觉自己是否“吃多了”,这是一种刻意地控制食量的好方法。

3柔和的音乐吃下太多的食物,常常是因为吃得又快又急。因此,在进餐时不妨放点柔和的音乐,这样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吃。抱着享受生活的心态来进餐,无形中就会控制了食量与进餐的速度。

贴心盯咛中年人发福后需适当节食

中年人的身体,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容易发福。发福是中年人最常见的身体变化特征。中年人的发福与中年人的饮食过量或营养过剩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适当节食是有必要的。

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要超过10克,以3~5克为宜,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每天25~30克为宜,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每天至少在400克以上,禽类、鱼和肉每天有100克就足够了。

动物内脏要少吃,以谷类为主食。。

其次,如果偶尔吃得过饱,进餐半小时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以消耗掉多余的热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节食的目的是使人保持一种“低营养”水平,纠正营养多多益善的观点,但绝不是“缺营养”。因此,节食必须要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基础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