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34259600000014

第14章

郭沫若在1913年底,21岁的时候东液日本留学。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时,与郁达夫、田汉、成仿吾是医科同学。他们在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中,成立了中国现代史上着名的文学社团一创造社,并结下了非同寻常的兄弟般友谊。

1916年初,郭沫若在同学陈某的病房中,遇上了护士佐藤富子(即安娜)后,开始对异性的神秘感充满了浪漫的想像。同时常在给同学的信中吟道:“花呀!爱呀!宇宙底精髓呀!生命底源泉呀!”

1916年12月,郭沫若与安娜在日本冈山同居。1917年安娜生了个男孩。安娜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宣布与女儿断绝关系。1918年初,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大医科,他带着安娜和儿子从冈山迁到福冈,住在学校后面千代松原内一个仓库楼上。

1919年下半年,郁达夫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后,及时与郛沫若、成仿吾、田汉等酝酿成立创造社的有关基础思想,并一致认为:“我们想以纯粹的学理和严正的言论来批评文艺、政治、经济;我们更想以唯真唯爱的精神来创作文学和介绍文学。现代中国的腐畋的政治实际,与无聊的政党偏见,是我们所不能言亦不屑言的。”

1922年初,郭沫若从九州帝大医科毕业了。安娜希望他找个固定职业,而郭沫若这时已和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成立了创造社,一心舍医从文,就推说:“回国再说。”1922年3月底,郭沫若回上海。1923年4月2日,安娜带着孩子们也来上海。结果郭沫若不但没有行医,还从了政,成了****要人,再后来成了“******”,受到了******的通缉。这让安娜伤心不已。为此安娜决心回日本重学产科,然后来沪开业。

确切些说,郭沫若登莫干山是因事赴杭州转道而来的。

这时候的郭沫若与于立群已经结婚21年。郭沫若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之一,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郭沫若在莫干山静心休养的这4天,恐怕想得最多的还是日本妻子安娜。毕竟20年的患难之妻,并不是那么容易忘记的。

“雄庄”是一栋数百平方米的大别墅,若不是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来此地,我猜想郭沫若心里一定最想带上安娜。

安娜跟着他20年没有享过什么福,如今他有条件想弥补她却已到了万万不能的地步。于是他只好寄情于山水,在莫干山林间小道徜徉;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芦花荡。那里一个圆洞门,门额上题着“芦花荡”三字。门前整齐地排列着两排茂密的玉兰,两旁挺立着两株高大的枫树。真是别有风味。于是作诗两首曰:“盛暑来兹颇若秋,紫薇花静翠篁幽”

郭沫若这两首莫干山诗,已完全没有了当年写《凤凰涅乐与《女神之再生》时的激情。也许已进入晚年,留给他的是理还乱的情思,以及内心深处隐藏着的一份自责与歉疚。不过这都是历史的必然。他与于立群后来一共生活了40年,比安娜多一倍时间。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1979年2月25日,60多岁的于立群也随后病故。这时候其结发妻子张琼华、第二妻子安娜却还都活着。

陈叔通(1876-1966年》,为清末翰林,年轻时曾参加过康有为、杲启超的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8。1927年起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等职。

据说“武唛村”一名’是当年陈叔通先生提议确定的。陈先生还善诗文,写下了许多吟咏莫干山风物的诗作。

有一个建筑工程师告诉我,在莫干山大小别墅中他最喜欢武陵村3号。建筑工程师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这次我到莫干山仔细看了这栋别墅的结构,原来它并不大,仅380平方米左右。它的特点是充分利用背坡地势和朝南空间,以灵活的平面布置和浓郁的家庭气息,给人以紧凑、和谐的美感。虽然这样的别墅没有亲华外表,却看上去朴实清新I似乎与人更融洽些。

这栋别墅是杭州人陈叔通1933年建造的。其建筑风格颇有杭州民宅味道,一股浓郁的南宋遗风。南宋时期的建筑也有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尤其那石柱使建筑显现出一种北人南下时的刚性气质。但它不注重竖向效果,欠缺直指蓝天的勇气,因此南宋的建筑虽然不乏宏伟,但比之北方就缺乏些大气派。不过它结构严谨、布局优美,倒是比北方建筑秀丽。那种两面大坡顶和四面大坡顶的布局结构,就是南宋建筑的特色之一。如果把建筑分成性别来说,那么南宋的建筑就好比是一个柔里有刚的女性。所以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看,这栋别墅虽不巍蛾壮观却精致得无懈可击。尽管那窗不是南宋的槛窗,那屋顶的坡面也浅了不少,可它还是有着浓浓的南宋风格。

我最早知道陈叔通这个人,是在杭州高级中学历史名人简介里。他原名陈敬弟,字叔通。1876年8月出生于杭州,1902年中举人,1903年中进士,点翰林。1904年留学日本,进东京政法大学学习政治和法律。从这个简历看他似乎平步青云,真是好运来时推不开,当然这离不开他的勤奋与努力。

陈叔通在日本东京留学6年,与鲁迅、田汉、郁达夫、郭沫若等有过本少接触,吸收了不少新思想。回国后任清朝资政院民选议员,接着参加维新运动。民国初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参加反袁护法斗争后,又任浙江都督府秘书长、大总统府秘书、******秘书长等职。然而仕途上一帆风顺的他,到了1915年居然主动退出政界,到上海定居。我始终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此时只有39岁的他,本来跟随孙中山革命,若到孙中山病逝起码还有十年时间。

也许定居上海的陈叔通,这时候更愿意从事文化经济工作。他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荤事,又出任浙江兴业银行萑事。在漫长的30年间,他一直都在当着他的这两个箫事。

如果他一直当萤事而没有了自己的政见,那将会多么遗憾。

幸亏他后来并不麻木,有了自己的政见和选择。

抗日战争时期,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拒绝担任上海维持会会长,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他参加筹组上海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7年他还起草了着名的“十老上书”。莫干山554号别墅陈叔通到莫干山建别墅的时候,已经退出政界18年了。这18年间他除了当兼事,还在杭州创办了第一个女子学校,从而使杭州大批女孩子能进入学堂接受教育。

据推算,陈叔通在莫干山足足住过五个夏天。这五个夏天对他是悠闲的,是吟诗着文章的大好时光。他徜徉在莫干山的竹林里和山道上,心是极宁静的。虽说他不是着书立说做文章的“专业文人”,却有文人的性情和气质。你看他这栋别墅,同样用了厚厚的岩石却不失雅致与灵性;尤其那扇三角形的圆洞小门,别致而独特。(这种门的式样只有在南宋的建筑图案上才能找到,一般都是通向花园的门。)你从小门洞里走进去,上到二楼阳台,前面就是零海松竹,莫干山真是随处都可见竹。

1948年陈叔通离开莫干山别墅,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随部队北上。这时候他已经72周岁了。北征途中他在寄友人的信中赋诗曰:“迟碁长征两骞皤,未除元恶肯投戈?画疆王气成狐鼠,夹道军声乱鸭鹅。姑息终贻他日患,纵谈遥忆故人多。正如夜尽方迎曙,回首中原发浩歌。”最后他还在信中说:“七十三翁又一天,历历皆为新事物,悠悠犹是旧山川。自今惟有从头学,由此应成换骨仙。”

1949年初,陈叔通绕道香港到达解放区,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解放后他定居北京,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0年他出任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副主席、全国人民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到了1952年,他在慢慢的一步步的上石阶时,轿子却有妫律似的请和的波动着,邺种的舒追真不是坐汽车,马车,人力车乃至一切的车所能想象得到的。滴单杆具是一所现代化的旅馆,什么都有,电灯,风扇以及一切的设备。

陈叔通进入晚年有那么多官衔,是一种资历也是一种级别。1954年他78岁,虽然没有亲自来荚干山,但他嘱咐他的孩子们来探望武陵村3号这栋别墅。尽管这时他的这栋别墅早已送给国家,可他要让孩子们到莫干山看看他生活过的地方,看看这栋别墅,看看荚干山美丽的风最。1955年,他做了两件我认为在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亊:一是完成了他的着作《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报击》;二是接到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信后,转******总理并设法让钱学森尽快回国。

钱学森与陈叔通都是杭州人,钱学森小时候就住在杭州小营巷。那是******主席视察过卫生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墙门里面的几间木屋,就是钱学森的故居和出生地。

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是他在寄给比利时亲属的包袠中巧妙夹带进去的,再由亲属转寄陈叔通。那时候已是世界着名科学家的钱学森,想要回国并非易事。美国海军次长电告司法部:“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许他离开美国。决不!他至少抵得上五个师!”

陈叔通收到钱学森信的两个月后,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方代表拿着钱学森的这封倌与美方交涉,要求允许钱学森等离境。铁证面前,美国政府不得不放人,并与中方达成了允许平民回国的协议。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带子乘美国克利弗兰总统号游轮回国。随后大批科学家回到祖国怀抱,掀起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蔚为壮观的海外学子归国潮。

从1955年秋开始,79岁的陈叔通与37岁的钱学森成为了英逆之交。他们这种友谊一直到1966年2月17日,陈叔通以90岁高龄在北京逝世为止。

陈叔通自1948年后再也没有到过莫干山,我不知道他在去世前有没有想起这栋别墅?这栋近70年的别墅,如今看起来依然像新盖的一样,不知谁住在那里。现代化的空调贴在黄褐色的花岗岩上,窗外山茶花正含苞欲放。它使我流连忘返,仿佛有一种回家似的亲切。

我欲穿花寻路,直上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黄庭坚《水调歌头》

那天去看潘梓彝的92八别墅和华厅时,已是黄昏时分了。朦胧中看那别墅真是格外的有气派。站在92八别墅的阳台上,前方的雾海正茫茫地穿梭在树林间。树木掩映中,有一座精致小巧的中式二层楼房,飞桧雕甍的琉璃屋顶若隐若现。那就是1934年潘梓养建造的花厅,如今叫做华厅。

如果从92八别墅走到华厅,首先要经过荫山洞。荫山洞不大,仅可容五六人。洞底一泓淸水,汩汩有声。走进洞内,立即凉意袭人,惬意无比。尤其从洞内向外张望,近处有一架小巧玲珑的红桥,走过红桥还有翠竹、红亭,景物安排参差有致。远处是柳杉、金钱松、柏树等乔木为主的常绿林,层次分明,别有风致。

荫山洞虽是火山岩构成的洞穴,但那红桥、红亭绝对是潘梓彝的杰作。还有那水池中的假山,以及假山上常年不息的喷泉,当年都是游鱼历历可数,池水淸澈见底的地方。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那条天然小溪,据说这就是从700多米高的中华山流下来的水形成的溪;溪水潺潺,竹涛声声,实在是难得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