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知识篇》(上)
34238500000013

第13章 沙漠动物群(1)

可爱的沙蜥

沙蜥是一个属。沙蜥属在我国共有五个种,如荒漠沙蜥、变色沙蜥等。由于它们的头部是圆形的,所以也有人称它们是蟾头蜥,当地人一般把它们叫作沙和尚、沙婆婆或者大头蝎虎。

它们是我国北方沙漠边缘和戈壁滩上最常见的小型脊椎动物,在这些地方,如果正值沙蜥活动高峰时间的话,走上几步就可能遇到一只。

成年的沙蜥,身长(不包括尾部)大约5厘米~8厘米,全长大约10厘米~20厘米,体重约5克~15克。它们身体背面的颜色,跟沙地的颜色有关,生活在黄色沙地中的沙蜥,其背面的颜色以黄色为主,还会带有黑色的花纹;而生活在红色沙地中的沙蜥背部的颜色就以红色为主。但是沙蜥这种身体颜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现象,是它们从小就已形成的,不像生活在非洲的变色龙那样,能够在环境颜色发生改变时,很快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

沙蜥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尾巴能够向上卷曲,就像盘状的蚊香那样,一般能够卷上两圈,而且动作非常灵活自如。这种卷尾巴的习性,主要见之于雄性沙蜥。

沙蜥生活在沙漠里,整天和沙子打交道,为了防止沙尘吸入肺中,在它们的鼻孔里长有一种瓣膜。每当沙漠上刮起大风,空气中充满了沙尘,或者洞穴坍塌自己被沙子埋住的时候,这种瓣膜就能竖起来,缩小进气孔,将沙尘挡在外面。同时,沙蜥的鼻孔里,还有一对很发达的腺体,能够分泌出粘液,通过这种粘液的流出,就能够将鼻孔内积累的沙尘,慢慢清理出去。

沙蜥主要生活在平坦的沙漠边缘和戈壁滩上。它们平时很喜欢在开阔的裸露地面上活动,只有遇到敌害或被人追赶时,才会逃到灌木底下或草丛深处。沙蜥喜欢停留在高处,比如地面上突起的地方,大的土块上面或者坟堆上面,它们将头高高地抬起,一方面可以观察四周的情况,同时这样也有利于它们捕捉飞虫。还有的时候,沙蜥能够在松软的沙地上,通过不断扭动身体,将全身都埋进沙里面,只留出鼻孔在外面,如果它们呆着不动的话,根本无法发现它们。

沙蜥不会爬树,不能爬到灌木上去觅食。但在夏天,当戈壁滩上特别炎热的时候,有些沙蜥也可以爬到一种叫红砂的特别矮小(只有十几厘米高)的灌木顶上,以躲避地表面的高温。也有的时候,沙蜥用一只前腿和一只后腿将身体尽可能地撑高,看上去像杂技演员在表演一样,还不时地交换着落在地面上的腿,这主要是为了躲避地面的高温,也可以冷却一下被沙子烫热的脚。因为在这种时候,温度最高的地方就是沙地表面,而空气的温度离地面越高则会越低。

沙蜥一般在上午日出后两小时才开始活动,不过这还要看是在什么季节。在温度较低的春天和秋天,可能要到上午11点才开始活动,而在炎热的夏天,它们8点钟就开始活动了。

在夏天,由于沙漠上中午和午后的几个小时里非常炎热,所以多数沙蜥上午吃饱以后,就进洞休息了,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又出来活动和捕食。所以它们每天都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不过下午这个高峰期的时间要比上午的矮,沙蜥在此时活动的时候,也不如上午那么活跃。沙蜥是很能耐热的,在午后最热的时候,也有少数沙蜥在活动。但这些沙蜥几乎都是雄性。

沙蜥是穴居动物,洞穴的开口一般是在平地上。它们的洞口多朝向南方,呈半圆型,高度约为1至2厘米,宽度约为2至3厘米。沙蜥的洞的深度变化很大,它们夏季的临时性洞穴,一般较浅,有时还不足20厘米,而它们冬眠时的洞穴则很深,可达1米以上。在沙漠上,虽然表面的沙子温度变化很大,比如夏天的午后温度可以达到70℃以上,而凌晨时分只有大约10℃左右,但是在地下30厘米或更深的地方,温度变化就很小,无论白天或晚上,温度都在25℃左右,变化幅度不会超过10℃。而沙蜥洞穴内的温度也是这样的。所以,尽管地表面的沙子非常灼热,那洞穴里面的温度,对沙蜥来讲还是很舒服的。

沙蜥和其它爬行类一样是变温动物,也叫冷血动物,也就是说它们的体温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环境温度高时体温也高,反之亦然。它们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基本上一致,但也不完全相等。这说明,爬行类动物也有一点调节体温的能力。沙蜥以及其它种类的蜥蜴都能够通过它们的行为来调节体温。在春天,上午气温较低的时候,它们伏在洞口旁边向阳的地方,尽可能地伸展四肢,接受阳光的照射以升高体温;在炎热的夏季,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它们就会躲到洞里,或采取前面提到过的方法来避免体温过高。对沙蜥来讲,最合适的体温是25℃左右,当体温过低时,它们的奔跑速度就会下降,甚至难以运动。相反,当体温高于40℃时,就有可能危及它们的生命。

沙蜥以昆虫或昆虫的幼虫为食物。因为这些昆虫,多数是危害沙生植物的害虫,而沙漠上的植物又是那么稀少,所以沙蜥在保护沙生植物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沙蜥主要捕食飞虫,捕食的习性和青蛙有些相似,就是静静地等在某个地方,当虫子飞来时,它会突然伸出长舌头将虫子粘住。有时候,沙蜥还能够跳起来捕捉虫子,最高时它们能够跳到二三十厘米高呢!沙蜥不喝水,仅仅靠食物中的水分,就能够维持生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所以它才能够在沙漠当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像多数其它爬行动物一样,我国北方的沙蜥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大多数沙蜥是在六七月份产卵。卵的表面没有像鸟蛋那样的硬壳,只有一层柔软的皮。沙蜥的卵产在沙土之中,主要靠沙土的温度自然孵化,孵化期一般是40天至50天。

刚孵出来的小沙蜥身长(不包括尾部)只有大约2.5厘米,体重只有大约0.3克,也就像三粒黄豆那么大。

但是沙蜥一孵出来就会跑动,而且跑得很快。

在我国的北方,沙蜥一般是在十月底进入冬眠,第二年三月底出蛰。一只沙蜥,一般只能够活4至5年;也有的可能连一年都活不了,就会被天敌吃掉或死于别的什么原因了。沙蜥的天敌,主要是一些鸟类,这些鸟类在我国的北方主要有红隼、燕隼和灰伯劳等。

沙蜥能够帮助人类保护沙生植物,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保护它们。少年朋友们,你们在玩耍的时候,千万不要捉沙蜥玩,也不要去破坏沙蜥的洞穴。沙蜥虽然没有毒,也不用怕它,但是如果你去捉它,它还是会咬人的。当然,它的牙齿很短,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愿生活在沙漠边缘地区的少年朋友们,能与沙蜥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麻蜥“忍痛割爱”

麻蜥与沙蜥,都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中的蜥蜴目。但沙蜥属于鬣蜥科,而麻蜥则属于蜥蜴科。

麻蜥的俗名有四脚蛇、麻蛇子、蛇虫子等。麻蜥也是一个属,在我国有六个种,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有荒漠麻蜥、密点麻蜥、虫纹麻蜥和拟步麻蜥。荒漠麻蜥的个头最大,体长(不包括尾部)能达到20厘米,体重能达到30克。看上去约有成年人的大拇指那么粗,身体背面的前半部分呈鲜黄色,后半部分呈桔黄色,有黑色的横纹,看上去鲜艳美丽。荒漠麻蜥数量较少,不太容易见到。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的是密点麻蜥。

密点麻蜥

密点麻蜥的大小和沙蜥差不多,背部的颜色也与环境有关。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密点麻蜥颜色也不相同,在有的地方为红褐色,在有的地方为黄褐色,而在另一些地方则为灰色。所有的麻蜥的头部都是尖的,看上去有些像蛇,所以它们才有了四脚蛇这个名字。

麻蜥的尾巴非常容易断,有时为了逃避敌害,它们也会自己将尾巴咬断,那断下来的尾巴还可以不停地跳动,最长可以跳动将近10分钟左右的时间,攻击者只顾看那根跳动的尾巴,麻蜥却趁机逃之夭夭了。对麻蜥来说,断了的尾巴还是可以长出来的。但是,如果它们的尾巴是从根部断掉的话,那么这回长出来的尾巴就要比原来的尾巴短得多了。

密点麻蜥最大的特点就是卵胎生。也就是说,它繁殖的时候,母蜥蜴不是产卵,而是直接产小蜥蜴。小密点麻蜥只要一从母体中产出来,就会跑动。卵胎生的蜥蜴也叫胎生蜥蜴。实际上,卵胎生与胎生有很大的区别,真正的胎生动物是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卵子非常小,几乎不含卵黄,如人的成熟卵子的直径只有0.1毫米,受精后胚胎在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则是随时通过胎盘从母体身上获取的。而卵胎生蜥蜴的卵,直径约有10毫米,内含大量的卵黄,胚胎发育的场所虽然在母体之内,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却是由卵黄提供的,它与卵生动物的区别,只是将卵的孵化场所从体外移到了体内,卵胎生蜥蜴没有子宫,卵是在它的输卵管内发育而成的。

麻蜥也是穴居的,洞口的大小形状都和沙蜥的很相像。但是,它们的洞口多隐蔽在草丛或灌木的下面。麻蜥平时也爱在草丛和灌木底下活动,很少在开阔的地面上停留,从一个草丛运动到另一个草丛时,它们总是快速地通过开阔地带。这样,虽然在很多地方既有沙蜥又有麻蜥,但它们的活动和取食场所还是分开的。沙蜥主要是在没有植物覆盖的开阔地带活动和取食,而麻蜥,则主要是在草丛或灌木的底下活动和取食。有些麻蜥还会爬树,尤其像虫纹麻蜥,可以爬到1米多高的灌木上去捕食。

麻蜥的食物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主。它们不太捕捉飞虫,主要捕食植物茎叶上的虫子,另外,它们还能够扒开沙土,寻找埋在土里的虫子。

在甘肃省的民勤县,密点麻蜥在4月~6月份以各种虫类为食,但是到了7月份,沙丘上的一种小灌木——白刺结满了红红的白刺果,这种白刺果也叫沙樱桃,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这时密点麻蜥就改变了它们的食性,转而以白刺果为主要的食物。那遍地的白刺果,对密点麻蜥来说真是取之不尽,得来也全不费功夫的美食了!密点麻蜥这种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食性的习性,也是它对大自然的一种适应。麻蜥也不喝水,只靠食物中的水分维持生活,这一点也是多数沙漠动物的一个共同特点。

麻蜥的活动规律也和沙蜥有点相似。在夏天,它们每天也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但是比起沙蜥来说,麻蜥比较怕热,它们更喜欢凉爽。麻蜥在北方也是每年的十月底冬眠,第二年三月底出蛰。

麻蜥的天敌,主要是一些食肉的鸟类,例如红隼、伯劳等。麻蜥主要捕食危害沙生植物的昆虫,能够起到保护沙生植物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但不要随便捕捉它们,而且还应当注意对它们给以适当的保护。

可怕的巨蜥

在所有蜥蜴类动物中,巨蜥要算是体形最大的一类了。它们之中,大的能够长到2米多长。不过,巨蜥科中也有身长只有十几厘米的小型种类。只是由于它们的亲缘关系与大型的巨蜥很相近,在分类学上才把它们分在巨蜥科中。

在巨蜥当中,最大的要属科摩多龙。它们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上,全长竟然可以达到3米,体重也可以达到165千克。科摩多龙捕食的对象包括野猪、鹿等。据说,曾有一只科摩多龙,竟然放倒了一头重达500多千克的水牛。它们的胃口很大,一只体重46千克的科摩多龙,一次就可以吃掉重达41千克的小野猪。据有关报道,科摩多龙还会攻击人类。

由于巨蜥都是肉食性的,因此在生态学上,它们也充当了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类动物的角色。尤其是在那些没有食肉哺乳动物的地方。在澳大利亚,由于当地的哺乳动物。只有那些原始的有袋类动物,而没有像狼、虎、豹这样的食肉类,所以巨蜥就填补了这块空白。目前,全世界共有巨蜥31种,仅澳大利亚就有24种。

巨蜥吃东西时,一般都是将猎物整个吞下,就像蛇那样。它们在白天寻找食物,食物包括腐肉、鼠类、幼鸟、以及其它蜥蜴、蛇、鱼和一些昆虫、蝎子等等。它们的颈部很长,平时很喜欢将头抬得高高的,在遇到敌人或要与同类进行争斗时,它们总是用力地甩打粗壮的尾巴,它们的喉咙会膨大,并区发出很响亮的嘶嘶声,来恐吓对方。

多数巨蜥都生活在岩漠和沙漠地区,也有的生活在河边或树林里。它们中有的种类会爬树,有的则会游泳,还有的会潜水。不过,那些经常在水里游泳的巨蜥,尾巴都是比较短的。

在澳大利亚,还有一种古尔德巨蜥,它们生活在沿海和沙漠地区。全长能有2米多,要是跑动起来的话,速度比人还要快。

响尾蛇横行霸道

众所周知,蛇类是没有腿和脚的。我国古代还有一个“画蛇添足”的笑话故事呢。可是没有腿的蛇仍然能够爬得很快,那么蛇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大多数蛇,都是靠它腹部的鳞片之间的距离变化来爬行的。蛇的身体的腹面有很宽的大鳞,像房顶上的瓦片一样,一个压一个地排列着,翘起来的棱都朝后,以便能够扒住地面。因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首先蛇身体前部的鳞片与地面接触,接触点后面的身体部分收缩,后半部鳞片之间的距离也就会变小,后部也就能够往前移动了。然后,蛇的身体的后部再与地面接触,接触点之前的鳞片之间的距离又会变长,这样身体的前部也就会前进了。不断交替地进行这样的动作,蛇就能够在地面上自由爬行了。不过,蛇类在爬行的时候并不像这里所讲的那样,只将身体分成两个部分,而是以一种非常协调流畅的动作来运动的。当然,这种运动方式也有缺点,那就是速度比较缓慢。

在美国西南部,有一种长约45厘米的侧行小响尾蛇,在非洲还有一种叫做沙生蝰的蛇。虽然它们生活在相距非常遥远的地方,但是它们却各自独立地演化出了一种在松散的沙地上爬行的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靠快速扭动身体而进行横向运动的,因此,在它身后的沙面上会留下一长串相互平行,但是与蛇走过的路线几乎垂直的浅沟。这种运动方式比起大多数蛇所采用的运动方式要快得多。

响尾蛇的尾部有角质环,当用力抖动尾部时可以发出响声。响尾蛇的名字也就是因此而得来的。

大多数蛇,包括有毒的蛇类都是胆小而且喜爱躲藏的,但是侧行响尾蛇,却很容易由于受到惊吓而变得激怒,从而对敌害进行主动的攻击。在夜间它们到处漫游,往往从埋伏着的沙窝里攻击敌人。白昼酷暑时,它就会卷缩成一团,躲藏在灌木丛的阴影里,或者大型动物踏出的小坑里。它们有时候,也会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只留出鼻孔和眼睛在外面,但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