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34234500000005

第5章 桃花扇

“出品”中国西安电影制片厂

“编剧”孙敬、梅阡、吕万营

“导演”孙敬

“主演”虞俊芳、郑大年、马中无

“首映”1963年

“故事梗概”

清兵占领了北方,明王朝的首都南京依旧是游艇蜿蜒,笙歌达旦。秦淮河依旧是醉生梦死,这里仍是寻欢作乐人们的天堂。

侯朝宗与陈定生是“复社”成员,他们在为复兴明王朝而不懈地斗争。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做阉党阮大铖的食客,他们联合起草了一篇声讨阮大铖的檄文《留都防乱公揭》,大家推举侯朝宗签上头名。

《公揭》贴到了阮府,阮大铖惯于欺世盗名,附庸风雅,他将自己写的戏曲手稿《燕子传奇》签上了“百子樵撰”,他知道因为自己归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复社及其前身东林人士视为叛逆分子。在孔庙古木参天的大院里,人们都在围观贴在树上的《公揭》,叫好声不断。侯朝宗,吴次尾,陈定生三人镇定自若地站地一边,倾听议论。阮大铖也赶来祭孔,被侯朝宗吴次尾痛斥了一顿,人们激于义愤,围住阮大铖施以拳脚,幸有杨龙友解围,阮大铖才得以逃脱。

秦淮河畔的一艘画舫驶过,船头坐着一位仪态万千的丽人。她就是秦淮河上的第一名妓李香君,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南京的王公贵族无不拜倒在她的媚香楼下。

侯公子颇为心仪,便请杨龙友领他去媚香楼结识李香君。这时香君正与几位姐妹欢度她们定期举行的盒子会。香君没有接待他俩,侯公子急中生智,将自己的扇子扔上了楼。香君见了扇子,凭栏眺望,见是侯公子,喜出望外,马上接见了他们。香君非常敬重侯公子,因为他打了阮大胡子。侯公子也以“香扇坠”为题目为香君写了一首诗:“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在杨龙友的掇合下,侯公子与李香君成亲了,媚香楼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侯公子出身贫寒,囊中羞涩,他结婚操办的钱是阮大铖送的,杨龙友怕侯公子拒绝就没有说出来。日后侯公子与香君知道后,又懊丧又恼火。

李香君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她当即脱下罗衫,摘下珠翠,还给杨龙友义正辞严地说:“杨老爷,恳求你对阮大胡子传话,就说侯公子不受他的贿,李香君不领他的情。”杨龙友深为香君的坚贞不屈的气节所感动,侯公子与香君夫妻俩更加恩爱了。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做了皇帝。兵部侍郎马士英大权在握,阮大铖是马士英的亲信,他向马士英献计,欲将东林、复社斩草除根。不久,南京古城一片恐怖,复社大门被查封,许多社员被捕。

侯公子处境危险,只好与香君分别,出外避祸。

阮大铖欲报复香君,乘机让马士英物色一名妓赠给死党田仰。这时,军机密报,宁南侯左良玉出兵南京,欲清君侧。马士英欲调江北四镇之兵与左良玉决一死战。

侯公子来到扬州,向史可法大帅慷慨陈词,四镇之兵若调兵堵截左军,那凤阳、淮阳一带无险可守,将给清兵以可乘之机……而此时,三镇兵马已经接受了马相爷兵牌,连夜开拔与左军开战去了。史可法沉痛地叹道:“唉,奸臣误国!”媚香楼外,阮大铖派来了一队兵丁把香君抬上了花桥,香君得知原委,她表示誓死不嫁田仰,一头撞墙昏了过去,最后是李贞丽披上了嫁衣,代香君出嫁了。妆阁里,那个定情扇落在桌脚,香君的血迹洒在地面和扇面上。

香君从此日夜思念夫君侯朝宗无限哀怨。

扬州在1645年被围,史可法率领将士浴血奋战,以身殉国,扬州失陷了。侯朝宗回到南京,来到媚香楼,这里已是人去楼空,香君被官家抓走了,去阮大铖私邸排演《燕子传奇》。香君在台上改动了原词,声声骂向这一群乱臣贼子。马士英明白了之后大怒,令卫士将香君拉了出去,毒打了一顿,幸有杨龙友求情,才免于一死。香君身体虚弱,她仍在思念着丈夫。时局不稳,清兵长驱直入。南京城一片恐怖,阮大铖和他的姬妾们收拾细软,准备逃亡。侯朝宗离开媚香楼后,就被捕了。香君来到南京的栖霞山上一座庵院里避难,此时她已身患重病。

大清建立,侯朝宗在河南中了副榜。香君在禅房里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

侯公子来到这里,香君忘了病痛,跑出去扑到了侯朝宗怀里。轻轻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说:“我等你等得好苦啊!”大家也在分享着他俩久别重逢的快乐。

而当侯公子解下斗篷给香君披上,他的一身清朝官员装束令香君无比震惊、愤慨、失望、羞耻……

李香君撕毁了定情扇,她的心碎了,她当即与侯公子断了情缘。

“电影欣赏”

电影《桃花扇》改编自清代孔尚任的同名历史传奇。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原著虽然写了晚明的内部矛盾和政治的腐败,以及李香君忠贞于爱情和她不屈的斗争。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让李香君和侯朝宗一起团圆,二人双双入道。经过再度创造的电影《桃花扇》加强了离合之情和兴亡之志,尤其是将双双入道的结局改为李、侯决裂,突出了民族气节的主题思想,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艺术上,电影《桃花扇》也有独到之处。首先,匠心地安排了反衬手法。除了在大背景上把南明朝中的魏阉余党与忠于大明、誓死抗清的复社中坚形成反衬外,又把复社中矢志不二,坚持抗清到底的吴次尾、陈完生与晚节不忠的侯朝宗作为反衬;再把处在底层的说书人柳敬亭和唱曲者苏生与享有盛名、学士清流的侯公子互为映衬。在感情的主线上,突出了侯朝宗的最终失节对李香君的誓死守节的反衬。在这些多种层次的反衬中,阮、马等权臣与李、侯之间的反衬是明的,一开始就是阵营对垒,旗帜鲜明,而李香君与侯朝宗的反衬却是隐的,先是写相成,后再写相反。起初是浓笔渲染风尘结知己,最后突然急转,道不同不相与谋,以撕扇透恨作结。这种隐而后发,欲抑先扬式的反衬,更显出反衬的有力。至于复社中坚人物和说书唱曲的底层人民与侯朝宗的反衬,则是穿插式样的,散见全剧,使守节和失节者的对立,无处不有,更见强化。所有的反衬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气节,也就是李香君所推崇和力行的:“忠奸不并立,水火不相容”,“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多层次,多组合反衬手法的结果,使剧中的冲突起伏跌宕,错落有致,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主题思想更为突出。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是《桃花扇》的显著特点。这出爱情悲剧全剧充满着爱与恨的强烈对比。李香君对侯朝宗的爱,爱得刻骨铭心。为了侯公子,她可以誓死不下媚香楼,为了侯公子,她可以以命相许,血溅桃花扇。她对阮大铖之流的恨,恨得不共戴天,以至身临罗网,仍敢冒着生命危险,当堂改唱《燕子笺》,骂出了:“俺作个女弥衡,挝渔阳,声声骂,看你懂不懂!”李香君的爱恨分明,甚至在细枝末节上。如她读《精忠说岳》,凡是秦桧的名字,就用香火烧掉,见到岳飞的名字,就用红笔加圈。读到岳飞归天时,竟痛哭了一夜。李香君的敢爱敢恨,对阮、马之流的汉敌是如此,对于深爱的侯公子也是如此。当她知晓原来抗清的侯公子已经变节,便将满腔的热爱,变作一声“我好恨!”断然撕扇斥侯,千恩万爱顿时一笔勾销,由爱而恨,爱恨的对比反差如此强烈,更激起回转反侧的感情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