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34234500000016

第16章 邮差

“出品”意大利

“编导”迈克尔·雷德福

“主演”菲利普·努克雷、马西莫·特洛伊西

“首映”2001年

“故事梗概”

意大利青年马里奥和父亲生活在圣安东尼岛的小渔村里,他本应本本分分作个渔民,却因为晕船而失业在家。因为是小岛上为数不多识字的人,所以马里奥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但父亲只希望他找个工作,免得拖累家计。

一天,马里奥在电影院看到智利诗人聂鲁达的新闻片——这个共产主义者和妻子玛蒂尔德流亡到了意大利,而且正落脚于他所在的小岛。聂鲁达充满激情的诗歌令他被无数女人所围绕,马里奥对此十分憧憬。从电影院出来,马里奥推着自行车闲逛,发现了邮局门口的纸条:“应征临时邮差,需自备单车”。马里奥走进邮局,他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邮局局长给了马里奥一份差使——为聂鲁达送信。雪片一样的信件从世界各地涌到宁静的海岛,送达海边小屋。马里奥带着崇拜与好奇接近聂鲁达,他渴望与这个“大人物”亲近,但聂鲁达似乎并未注意到这个腼腆的邮差,他只礼节性地道谢并递上小费。马里奥对着镜子练习许多次后,才鼓起勇气让聂鲁达为自己签名。一日,聂鲁达收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参赛通知,他终于好心情地和马里奥聊起了天,两个人的友谊开始悄悄萌生。马里奥阅读聂鲁达的诗,并向他讨教,聂鲁达以“暗喻”举例,那微妙的形容在马里奥的心间轻轻停留,唤起马里奥对诗的浓厚兴趣。马里奥尝试按聂鲁达的方式到海边散步,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梦想可以成为一个诗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女人的垂青。

一天,马里奥兴冲冲地来到聂鲁达的家,告诉诗人他恋爱了。令马里奥神魂颠倒的美丽女人是酒馆的侍应,叫贝德丽采(与但丁在《神曲》中歌颂的恋人同名),马里奥不知如何与她交谈,只是在心中反复玩味摩挲着这个优美的名字。他恳请聂鲁达帮他写诗,聂鲁达说他无法为一个从未见过的对象抒情,并鼓励马里奥自己写诗来表达爱情。为了让贝德丽采注意马里奥,聂鲁达与马里奥到酒馆并当着贝德丽采的面送给马里奥一个亲笔签名的日记本。

优美的诗句终于在马里奥的舌间绽放——“你的微笑仿佛蝴蝶拍翅”。马里奥心中不断涌出的一个个优美的暗喻,打动了贝德丽采的芳心。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贝德丽采姑母的阻挠,她只看到马里奥的贫穷和无用,更视那些词句为勾引侄女的迷魂汤,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走进教堂。在马里奥的婚宴上,聂鲁达作为证婚人即兴朗诵了诗歌,并且告诉众人:智利政府已解除了对他的拘捕令,他终于可以回国了。临别前,聂鲁达把小屋交给马里奥代管,并答应会与马里奥通信,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没有聂鲁达的日子在平静与等待中度过。忙碌的诗人似乎忘了远方的朋友,只在报纸的采访中缅怀了意大利的风光。一年后,马里奥等来了寄自智利的信件,却只是聂鲁达的秘书写来索要当年存放在小岛上的物品。马里奥带着淡淡的失落去小屋帮聂鲁达整理物品,零乱的桌子上,放着聂鲁达留下的老式录音机,于是,马里奥决定送聂鲁达一份礼物——诗人曾让他向智利的朋友们介绍意大利的风景,当时的马里奥害羞地一句话都说不出,如今他决定用声音记录那些风景。马里奥和邮局局长跑遍了小岛的每个角落,录下了一盘磁带。

在这段故事渐渐被人遗忘的若干年后,聂鲁达和妻子再次走进小岛的酒吧,他们看到了一个卷发男孩儿,那是马里奥和贝德丽采的儿子,他叫帕布洛,与聂鲁达同名。贝德丽采拿出一盘磁带放进录音机,里面传来马里奥略显迟缓的声音和世间最动人的天籁:“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未出世儿子的心跳声。”这份声音的礼物没来得及寄出,马里奥就死在了罗马的群众集会上——他作为群众代表准备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第一首诗,向共产主义诗人聂鲁达致敬的诗。国家出动了军队镇压集会群众,马里奥撒下他的热血,完成了于时空中永恒回响的生命短诗。

聂鲁达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他仿佛看见了欢腾的人群中那张熟悉的面孔,笑容依旧羞涩纯朴——真正从人性力量中受到震撼的,其实是聂鲁达。

“电影欣赏”

诗歌、友谊与爱情——影片承载了那么多,却又仿佛梦一般轻盈。这是一部很煽情的电影,无可否认,有时它不够含蓄,但它值得相信——一个邮差,仅仅懂得读和写,却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他顺应命运的变化做出努力,当他在聂鲁达的启发之下想出人生第一个暗喻的时候,当他注视着诗人夫妇旁若无人地相拥而舞的时候,终于释放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聂鲁达与马里奥意象连绵的暗喻使人莞尔:聂鲁达的诗是磅礴的,带有煽动性和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而马里奥的诗句带着纤细的乡愁和淡淡的忧郁。

与你所知的好莱坞叙事风格完全不同,你看不到任何炫耀的技巧,每一个镜头都如故事所要传达的质朴情感一般清新,像诗一样地静静流淌,缓慢而充满柔情。导演用心地捕捉意大利世外桃源的恬淡风光,小岛的幽静和闭塞使它如同一个独立的小小世界,时间凝固在宁静的蔚蓝色里,而空间在想像中无限绵延,你甚至感觉不到马里奥生活的贫困和乏闷,只觉得可以像他那样纯真地面对海洋与爱情,是一件浪漫无比的事情。

当我们与主人公徘徊在蔚蓝色海洋之畔时,伴随那清幽气氛的正是作曲家巴卡洛夫的柔美动人的旋律。主题音乐是对邮差马里奥的诠释,班多钮手风琴奏出亲切动感的旋律,别具意大利乡土风格,你可以从音乐中体会到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和丰富的生活气息与表现力。《邮差》的音乐凭借与影片题材、时代和地域特色相吻合的朴素风格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与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名人传记电影不同,《邮差》透过聂鲁达的个人经历关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情感:友谊与爱情。因其题材的独辟蹊径和立意的深远,它不可错过。但最打动人心的依然是电影中流露出的意大利风情,虽没有鲜花与美酒,但《邮差》中所表现出的优美风光和浪漫情怀,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浓郁的异国情调无异于是对世外桃源的探访。

有多久未曾留心过周遭的人了?《邮差》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普普通通,而今犹在你我的周围:邮差马里奥羞涩与讷言的淳朴气质,聂鲁达热情与细腻的诗篇,邮局局长对信仰的笃定与热忱,贝德丽采燃烧如火焰般的美丽,玛蒂尔德对爱人的一往情深……影片本身就是一首“泛滥”着温情的诗歌,平淡的流动之下,闪烁着阳光撒在海水上一般隐约的光芒,它配得上一切溢美之词,也达到了“真水无香”的平和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