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34231000000097

第97章 有容乃大

饮誉世界的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房龙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宽容》的书,这本书现在已成了世界经典名著。房龙在该书中叙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导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对一切不宽容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在书中痛斥和嘲弄不宽容,并大声疾呼:“打倒这个可恶的东西,让我们全都宽容吧!”房龙还认为,“个人的不宽容是个讨厌的东西,它导致在社团内部的极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饶舌妇人加在一起的弊处还要大。”

大凡有成就的管理者,无不具备宽容的度量。有圣人的气象,便能容纳天地;有管理者的气象,便能容纳天地。无论亲疏好恶,无论智愚贤不肖,我都以大度来容纳他们,让他们都像鱼儿那样忘记了自己身在江湖。人如果忘记自己身在天地之间,即便不想追求圣贤的境界也能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此,又何须忧虑人们不服从我的管理者呢?

欲成就继往开来的大业,怎么可以缺乏恢宏豁达、浩然无比的气象。恢宏豁达、浩然无比的气象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天下的学问,非一人之智所能知晓;天下的事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所能汇成;山岳之高,非一丘之土所能堆积。依靠众人的力量就能生存,个人刚愎自用,独断专横就会失败。

天地有容纳之量,希望成就大业者需要大度量。项羽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白手起家抗秦朝,驰骋天下,但和刘邦的较量中,终究逃不过失败的噩运。项羽败就败在无容人之量,就是范增这样的旷世奇才他也无法容纳,而刘邦虽一介地痞,却能容纳无数个像范增这样的人才。所以说,大度盖及天下而后能容纳天下,大量盖及天下而后能使用天下,智慧盖及天下而后能扭转天下,勇气盖及天下而后能托举天下。一位管理者胸怀如此雅量,自然能与天地同广大,与日月共光辉。

唐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一历史进程开端的伟大奠基者,他以泱泱大国的气势征服了周边国家,保证了边境地区的安宁。更能体现其博大胸襟的是他能在战争结束后,为缓解民族间的矛盾,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他让许多部落首领在京城长安任职。对被任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李世民十分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察。”受重用的少数民族将领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征讨战争,有的人担任行军大总管,有的人担任安抚使等要职,让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立下卓越战功。这种皇帝直接任命少数民族首领,带领少数民族军队征战,并能完全信任这些将领,在历史上有如此恢宏气度者,李世民大概是第一人。唐太宗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个民族团结在大唐帝国周围。于是,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形成万国来朝的鼎盛时代。

李斯(前277年—前208年),生于战国未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曾经做过文书小史,后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学成之后便投奔秦国。

李斯到秦国后,很快得到秦王赢政的赏识,被封为客卿。在秦王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韩国害怕被秦消灭,便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以此削弱秦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秦国发现了郑国的目的。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遣间谍到秦做宾客,刺探秦的情报。秦国君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纷纷,并建议秦王下令将其一律驱逐出去。于是,秦王赢政便下今驱逐各国来秦的容卿。

针对这一情况,李斯便上书秦王,反复阐明广泛使用人才和“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的意思是说,从前,奏穆公寻求有才能的人才,在西边戎族那里得到由余,在东面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找到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出生的,而秦穆公却重用他们,使其帮助秦国吞并了20个小国,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主张,改变了旧的风俗习惯,因而使人民得到温饱,国家得到富强,老百姓愿为国家出力,诸侯亲近服从,还打败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占领了广阔的土地,开创了国富民强的局面。惠玉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下了三川,西并巴蜀,北得上郡,南夺汉中。还吞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地方,攻克楚国的鄢、郢,东占成皋这个险要的地区,获得大片肥美的土地,解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听从秦国的摆布,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朝廷的权威,堵塞了私人专权的门径,逐渐吞并诸侯,使奏国成就了帝王的功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因为重用客卿取得了成功。从这些事例来看,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如过去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的帮助,疏远这些人才,不重用这些人才,那么,就会使秦国得不到好处,更不会有今天的强盛和显赫的名声了。

现在招纳人才就不是这样,不管有才无才,也不论可用不可用,更不管其品德如何,只要不是秦国人都要他们离开泰国,凡来泰国的各国的客卿都要被驱逐。这样看来,你们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宝玉,而轻视的是人才。这样做,不是平定天下和制服诸候的良策。

鉴于上述原因,李斯强调说:“我听说土地宽广的国家粮食就多,国家大人口也就多,军队强的战士就能勇敢作战。泰山之所以那样高大,是它从不舍弃任何泥土的原故;河海之所以很深,是它不择细流的原因;当国君的要显示自己的美德,就不应该抛弃广大人民。因此不要分地区,不要分内外,只要团结和谐,就会粮食丰富充实,鬼神也会降福于你们,这就是五帝三王在天下无敌的原因。”

秦王赢政看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认为李斯所讲的道理是正确的,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将逐客令立即取消,并封李斯为廷尉。同时,认为郑国修渠对泰国也有益处,并让郑国管理者将渠修完,这就是有名的“郑国渠”。

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是人,是人才。只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什么人间奇迹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特别左今天,充分发掘人才资源,发挥人才的巨大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为紧迫和重要。这也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任务。李斯在对选拔人才、使用人才问题上,提出的“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理论是十分正确的,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值得各级管理者学习。

春申君任楚相,荀子来投,后听人言,妒忌荀子有大才对已不利而辞退,这事见《战国策·楚策四》:

有宾客对春申君说:“汤以毫,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荀子,天下贤人也,君籍(借)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春申君说:“善”。于是,派人去辞退荀子。荀子便到赵,赵任为上卿。另一位宾客对春申君说:“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荀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又说:“善”。派人到赵国去请荀子回来,荀子致书春申君谢绝,说:“宝珍、隋珠不知佩兮,杂布与锦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菲知媒兮,嫫母力父是之善兮。以替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

荀子到楚,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因听宾客有谗言,认为荀子是“天下贤人”,在楚将对其地位构成威胁,便将之辞退。及荀子到赵被称为上卿,春申君又听另一宾客说荀子辅赵起必强将对楚不利,又派人去请荀子回楚,以控制荀子使不为他国所用。其实,辞退荀子也好,再聘请荀子也好,都是其个人自私心理在作怪,而不是任用贤才以富国安民。荀子一眼看穿他用意所在,严予拒绝,致书指出“宝珍、隋珠不知佩兮,杂布与锦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为父是之喜兮”,意思说他有宝珠、隋珠不知戴,布和锦分不清;美女、美男没有人为之作媒,而五男五女却受人喜欢。以上两句话是讥讽春申君有贤不用,奸佞不明,美丑不分。

事实确是如此,因春申君自私,而心私则暗,暗则不能分贤佞,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物色不少美女送上,却不怀孕,赵国人李园知道了,先将其妹送给春申君,其妹怀孕后,李园教其妹说春申君将她送给楚王,所生之子必继位,这样春申君的孩子就当了楚王。春申君果将李园妹送给楚王,后来生了子,立为太子,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也就得到楚王重用。李国恐其妹事泄漏,便阴养死士准备谋杀春申君。春申君被管理者朱英知李园将图春申君,劝春申君及早除掉李园而不听。及楚考烈王死,李国便派死士刺杀春申君,灭其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