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被管理者“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才高,目空一切,有时甚至玩世不恭,对谁都不在乎。因此,掌握这种被管理者的个性特点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是每个管理者都期望的。
恃才傲物的人自以为本事大,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优越感。总以为自己了不起,别人都不如自己,常常说话硬中带刺,做事我行我素,自信和自负心强,对别人的态度则表现为不屑一顾。
恃才傲物者大多自命不凡,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自己做不来,别人做的又瞧不起。所以,做什么事都感到浅薄。不值得去做。
恃才傲物的人往往性格孤僻,喜欢自我欣赏,听不进也不愿听别人的意见。凡事都认为自己做得对,对别人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与这种被管理者相处,管理者必须扬长避短,避其锐器。
要用其所长,切忌压制打击。恃才傲物的人,大都怀有一技之长。否则,无本可“恃”,更无“傲”之本,所以,管理者在与这种被管理者相处时,要有耐心,要视其所长而用之。绝不能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为了压其傲气,将其撂在一边不予重用。
须知,这样做不仅不能使被管理者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相反,会使其产生一种越“压”越不服气的逆反心理,说不定从此便会与你结下难解之仇,在工作上有意给你拆台,故意让你出丑。
要有意用短,善于挫其傲气。恃才傲物者并非万事皆通,样样能于,充其量只是在某些方面或某个领域里才能出众、出类拔革,他们在其它方面可能就不如别人。
因此,管理者欲消除恃才傲物者的傲气,就要设法让他们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最好是在无他人的场合下,背地里给他安排一两件使他做起来比较吃力,而且比较陌生的工作让他去做,并且要求限时完成任务。被管理者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即使勉强完成了任务,也会深感做好一件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是相当艰难的。
要敢担担子,以大度容傲才。这种人于什么工作都掉以轻心,即使再重要、再紧迫的事情,在他们面前也会表现得漫不经心、微不足道,所以,常常会因其疏忽大意而误事。作为管理者切不可落井下石,一推了之,要勇敢站出来替部下担担子,使他感到大祸即将临头,管理者一言解危。日后,他在你面前不会傲慢无礼,甚至对你感恩不尽、言听计从。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运用“利诱”权术,巧妙控制政敌,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服务。我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从吴国脱身以后,为了麻痹吴王夫差,以便日后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就曾对吴王玩弄过利诱权术。他不惜进贡大批金银财宝,珍玩狗马,目的是使夫差更加骄纵任性,玩物丧志。这还不算,他又在国内四境选择美女数千人,从中选了两个最漂亮的女子,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这西施尤其美丽。勾践把她们二人养在深宫里,每日教她们唱歌跳舞。歌舞学成之后,又给她们穿上绫罗绸缎做的衣服,坐上帷帘重重的马车,让范蠡大夫把她们奉献给吴王。果然,吴王见了美人,大喜过望,整日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若干年后,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死掉吴国,报了大伙。
战国期间,赵国在赵太后执政时,秦国发兵来进攻。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发兵相救,赵太后坚决不同意,群臣看到国家危急,便纷纷进谏。赵太后明确宣布:“再有来谈拿长安君作人质的,我就往他脸上吐唾味!”左师触龙冒死谒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等着他来。触龙进来先谢罪说:“老臣我腿脚有毛病,好久不能来请安了,我担心太后的身体不舒服,今天特意来看望太后。”接着问了太后的饮食行走情况,太后见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渐渐消了下来。触龙又接着对太后说:“我的小儿子舒祺,最不成才,可我又非常疼爱他,恳请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太后问:“他年纪多大了?”触龙说:“今年15岁了,虽然小,可我想趁我在世时托付给您。”太后说;“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疼爱得厉害。”太后笑着说:“还是我们女人疼爱得很。”触龙说:“老臣我私下里认为你对燕后的疼爱,比对长安君强。”太后说:“你错了,不如疼爱长安君厉害。”触龙说:“父母爱孩子,必须为他们作长远打算。想当初,您送别女儿出嫁燕园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抱着她哭。但是又祷祝她不要回来,希望她的子子孙孙在燕园为王。您为她想的这么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大后信服地点头称是。触龙又接下去问:“三代之前,赵王的子孙当时封候的,现在还有继承当侯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说:“这就是因为考虑不长远,时间近点的祸临到自身,时间远点的祸临到子孙,难道国君的儿子一封候就不好了吗?问题在于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优厚而没有劳绩,还拥有许多宝物。现在太后您把长安君的爵位封得很高贵,还赐给他许多肥沃的土地和珍贵的珠宝,可又不让他趁年轻时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借什么继续在赵国处于高位呢?”太后听罢说:“呃,任凭你来安置他吧!”于是立即为长安君准备了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催齐国出兵。齐国很快出兵,秦国兵退,遂解赵国之围。
以上是攻心术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