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唯亲,还是用人唯贤,这是两种不同的用人方针。用人唯贤,是指不论亲疏恩仇,只要有贤才就用之;用人唯亲,是指自己的亲友或亲己者,始信而用之。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亲友究竞有限,在有限的人数中选拔人才,必然数量少,而质量不高,故多庸才;用人唯亲,必然不信任外人,以至排挤之;而不被信用的人才,必然另寻出路,投奔他处,这实是为敌对势力输送人才,其结果是削弱了自己。能否得人才,是胜败的关键,彼此前途如何,可以预料。
为何用人唯亲?无非是亲人可信任而已。是否可信任,主要是看其人的品德如何,而不在是否亲人。每当势表或败亡时,出卖或杀害自己的,恰恰是其所亲的人。
历史的鉴诫虽然如此深刻,但用人唯亲者仍不乏其人,这既有感情问题,也有了解和认识问题。而能用人唯贤,要有宽阔的客人胸怀,有超人的胆、识、才,而这种杰出的人物是不多的。
秦能灭六国,秦能用天下之人才是重要的原因。秦能用天下人才,故多杰出之才;六国则主要唯亲是用,故庸才多。
六国所重用的人,主要是各国的皇亲国戚。以最出名的“四君”为例,他们中有三个都是其本国的公子,除一人较有作为外,其他“三君”并非有经国之才。“四君”都以养士著名于世,但其所养之士中杰出人才少得可怜,治国之才则一个也没有。如齐国孟尝君所养之士中,为人们所称道的不过是鸡鸣犬吠之徒和冯谖而已。孟尝君奉命之素被囚,靠鸡鸣犬吠之徒帮助才能逃归;冯谖则为他“营三窟”,使他自己在齐国得以安然无事罢了。赵国平原君的宾客中,倒有个自荐的毛遂,在赵、楚会谈联合抗秦时劫持楚王定从,此外未见有何贡献;而平原君只不过是个“翩翩公子”,他因利令智昏,使在长平之役中损兵十余万,赵都邯郸几乎要灭亡。楚国春申君,也因他不知人,后来被他所亲信的李园所谋杀。只有魏国的信陵君是个杰出人才,他曾率五国之兵败秦于河外,直追到函谷关,使秦兵不敢出。但魏玉中秦离间计,不让他掌兵权,由于不被信用,他郁郁不欢致病死。
六国并非没有杰出的人才,但因六国君主用人都以亲划线,杰出的人才就被压制、打击以至驱逐,他们被迫只好出国找出路,既然六国大都用亲人,他们也就投奔能用天下人才的秦国。仅是从魏国投奔到秦国的,先后就有吴起、孙膑、商鞅、李斯、范雎、张仪、尉缭等杰出人才。正因六国有人才而不发现,反而逼他们出走,实是为奏国输送人才,留下的当然以碌碌庸人居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