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34231000000034

第34章 识别雄心

常听人说:某某有野心。其实,有野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对某些管理者来说,它是一个正面的褒义的词。

野心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奋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挠而不能实现时,它就有害于人,成为一种恶毒的东西了。因此,当怀有某种野心者感到事业有希望成功时,他们与其说是危险的人物,不如说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制因而心怀怨愤时,他们看人看事就将使用那种“凶眼”了。他们这时将成为幸灾乐祸的人,对他人的一切挫折都感到愉快。

作为管理者必须善于驾驭这种有野心的人,要引导他们前进而不要让他们感到失意,否则他们会把自己与其所承担的事业一同毁掉。当然,对这种人,最好还是以不使用为好。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又是不得不依靠这种人的。例如在战争中,必须挑选有将才者,这时就不能顾及他们是否怀有某种野心了。而且没有野心的武将也如同没有鞭策的马,是跑不快的。

在政治上野心家也很有用处。例如他们可以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出身卑贱者比出身名门世家者危害小。性格暴烈者比宽容别人者危害小。暴发户比苦心管理者危害小。管理者控制野心家可以采用分势的办法。例如扶植新的野心家来抗衡原有的野心家,但是这种办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就是朝廷中还有一批立场公正的被管理者,能够超然于党争之上。这些大臣的作用好比船上的压舱铁,可以防止船只由于波涛的颠簸而倾覆。

此外,管理者还可以不断从出身微贱者中,破格提拔人才来制约已形成权势的野心家。但是,假如想拔除这种人,那么举措就必须慎重。因为如果野心家经营已久,羽翼已成,那么他很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叛乱。

至于其他方面,那种集中注目于一种事业的野心比无事不想占先的野心要好些;忙于事务的野心要比谋求得人心的野心家要好些;富于竞争精神挑选难题做的野心,对社会可能还是有利益的。

一个有心爬上高位的人,可能怀有三种动机:1.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业,2.取得权势,3.取得富贵。怀有第一种抱负的人,是伟大而明智的。能识别这种人的管理者,是伟大而贤明的。所以管理者在选择被管理者的时候,应当重用那种把责任感看得比权位更重要的人,并且应该弄清远大济世抱负与野心的区别。

有一年,宋太祖赵匡胤到西部(今河南洛阳西)巡幸。车驾将行,突然一名书生拦住圣驾,要向大祖奉上治国之策,太祖惊奇,当即把此人带至行宫。

此人姓张名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字师亮。三岁时遭进后晋动乱,徒居至洛阳。少时孤弱贫穷,却好学不倦,心怀大志。

张齐贤随太祖列行宫之后,以石画地,奏陈十条建议:一为攻取并州(今山西太原)、汾州(治今山西汾阳),二为富民,三曰分封五候,四曰提倡敦睦孝敬,五为推举贤才,六曰兴建大学,七为籍田,八为选拔优良官吏,尤为慎重施行刑罚,十为惩处奸邪。宋太祖认为其中四条合乎自己之意,张齐贤却坚持认为十条皆为善策,与太祖争执起来,太祖大怒,立即命令武士将其拖将出去人们都为张齐贤捏着一把汗。

太祖并没有处罚怪罪,回到京城之后,对其弟赵光义说:“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赵匡胤不愧为一代明主,张齐贤以一布衣拦驾献策,并在万乘之尊面前固执己见,他虽采怒令人将其拽出,但却深知齐贤为治国良才,并嘱其弟将来任用为相,足可见其识人、用人之明。

大宗赵光义继位为帝后,依其兄之言,欲将张齐贤擢为进士高第,而主选官却未选上。太宗遂任命张齐贤为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自荆渚至桂州,水递铺夫数千户,因于邮役,衣食多不给,论奏减其半。”不久便迁升为秘书丞、知忻州事。后又连连升迁,先后任著作佐郎、直史馆、左拾遗,给事中、知代州。守北部边境多年,皆有战功。端拱二年(989),领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991)任参知政事,数月之后,便被太宗拜为宰相,任支部件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后,张齐贤历壮大宗、真宗两朝,所到之处,多有政绩,后以司空致仕。史称齐贤“四践两府,九居八座,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

张齐贤以布衣见太祖,即为所知;再为太宗所任用,数历大任;虽可见齐贤之才,更可见宋太祖、太宗之长于识人、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