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全责备是用人之大忌。求全责备,是指对人要求过严,希图完美,容不得别人半点缺陷。见人一短,即不及其余,横加指责,不予任用。求全责备是用人之大忌,它压抑着人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人的成长,阻碍人的智能的充分发挥;它使人谨小慎微,不思进取;阻碍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像力的发挥;它使工作人员缺乏活力,死水一潭,缺乏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它造成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极大浪费,因为,任何人总是有短处的,甚至是有错误的,必受求全者的种种非难,因而使许多人难以得到启用。
三国时,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惟独在用人方面存在有“端严精密”的偏见,他用人“至察”,求全责备。正如后人评价他时所说:“明察则有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必不容。”他用人总是“察之密,待之严”,要求人皆完人;而对一些确有特长,又有棱有角的雄才,往往因小弃大,见其瑕面不重其玉,结果使其“无以自全而或见弃”,有的虽被“加意收录,而固不任之。”例如,魏延“长于计谋”,而诸葛亮总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将其雄才大略看作是“急躁冒进”,始终用而不信;刘封本是一员勇猛战将,诸葛亮却认为他“刚猛难制”,劝刘备因其上庸之败而趁机除之;马谡原是一位既有所长、也有所短的人才,诸葛亮在祁山作战中先是对他用之不当,丢失街亭后又将其斩首。正因为其对人“求全责备”,处之极端,而使许多官员谨小慎微,以至临终前将少才寡,正应了“至察无徒”之断。
求全责备,是指对人要求过严,希图“完美”,容不得别人半点缺陷,见人一“短”,即不及其余,横加指责,不予任用。求全责备是用人之大忌,它压抑着人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人的成长,阻碍人的智能充分发挥;它使人谨小慎微,不思进取;阻碍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它使工作人员缺乏泛力,“死水一潭”,缺乏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它造成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极大浪费,因为,任何人总是有短处,甚至是有错误的,必受求全者的种种非难,因而使许多人难以得到启用。
春秋时,齐桓公领兵代宋,一牧牛人,迎面而来不避让,鞭敲牛角,高唱:“……生不逢尧舜之时,贤才常穿粗布衣,喂牛从黄昏到深夜,漫漫长夜漆黑墨然……”齐桓公听后,勃然大怒,令人把牧牛人抓来问:“寡人治齐,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宾服,草木茂盛,尧舜之时也不过如此,你为什么说‘生不逢尧舜’‘长夜漆黑’?”牧牛人回答:“尧舜在世,不用自言,百姓信服;不用发怒,就很有威望。尧弃亲子丹朱,让位子舜,舜避于南河,不得已而继位。而大王杀兄得国,挟天子以令诸候,又怎能与尧舜相比?”齐桓公暴跳如雷:“匹夫出言不逊!”喝令斩首,牧牛人毫无惧色,仰天长叹:“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宁戚要与龙逢、比干齐名,排在第三了!”齐桓公见其不附炎趋势而临危不惧,念头一转,怒气顿消,笑对宁说:“寡人试汝耳。”于是委以重任,并以宁威之责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