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漫话幽默谈吐
34223000000035

第35章 童趣(1)

孙猴子的小便

《西游记》的作者是很有幽默感的,有许多幽默的大场面,很是精彩。比如,大闹天宫中孙猴子对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嘲弄,把本来很庄严的神仙都写得很可笑而且无能。但是,这些只是作者在宏观上的幽默,在微观上的幽默与之相比更胜一筹,表现在能够在细节上嘲弄孙悟空。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可是,却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他自己以为翻出去了,在一座山下撒了一泡尿,结果这座山却是如来佛的一个手指。

这个细节很幽默。因为,撒尿的行为和孙悟空的神通、藐视一切权威的气概之间产生了反差。一方面是大无畏的英雄,一方面又是本性不改的顽猴。

如果光是低级动物的本性,也不见得有这么生动,这种本性还令人联想起孩子气的调皮,这就加深了显而易见的不和谐。这就形成了可爱的幽默感。

这就是《西游记》比之神怪小说《封神演义》高明的地方。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法力上、神通上不亚于孙悟空的不在少数,但是在动物性与儿童性,在超人与凡人的错位和统一上,则不能与《西游记》相比了。

天真与幽默

孩子讲出话来,往往会引人发笑,引起人发笑的原因很多,但是笑不一定是幽默。有时只要有一点意外就会叫人发笑。这就是康德所说的“期待的失落”。

小孩子讲话之所以令人发笑,原因往往是他们的天真。因为成年人早已失去了天真,人们期待小孩子像成年人一样说话,然而他们一说就出人意料,这就引起笑了。

一个孩子来到我家,我给他一个糖果,然而他说:“不能吃。”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说,我生病了。”

后来我又拿一个荔枝给他。问他这个吃不吃。

他说:“吃。”

我问:“你不是病了吗?”

他说:“我的病已经好了。”

这是出人意料的。在成年人的经验中,生了病是不可能在瞬间好转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由于他对荡枝有了强烈的食欲,就顾不上这些了。

还有一次,在一艘海轮上,一个孩子指着一只比较小的轮船说:“爸爸,这只船是不是刚刚生下来的?”他爸爸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因为它比别的船小。”

这也是小孩子的天真。表现了他的经验有限。幽默和天真都是可贵的,但是幽默可以有意为之,而天真却是认真的。

幽默的孩子

小孩子很少有幽默感,因为幽默有一个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心照不宣的假定。而小孩子说话却是很自然、很真实的。即使要说谎,也是很真诚地说谎。如果大人也认真地说谎,就要用很多心机掩盖,目的在于引人上当。

但是小孩子说谎却因为经验有限,他们真诚的谎言和拙劣的技巧之间的裂痕会很明显地暴露出来,加之一般也没有什么危害性,所以是很好笑的。

一个朋友和她的女儿出去旅游了一番,归来以后,孩子突然当着她妈妈的面,问父亲道:“爸爸你和一个女人照的照片哪里去了?怎么不拿出来给妈妈看看呢?”

她父亲说:“没有和什么人照过照片啊。”

孩子说:“当然有啊,还是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照的呢?”

其父大窘,说:“没有啊。”

女儿走进房间去说:“我拿出来给妈妈看看。”

照片拿出来了。原来是她和她爸爸一起照的。

这就是有意的幽默,而不是说谎了。因为这里没有任何欺骗的成分,只是为了心照不宣的沟通。

这样有幽默天分的孩子是不多的。

幽默的撤退

有一首儿歌:

反唱歌,

倒起头:

爷十五,

娘十六,

哥哥十八,

我十九,

记得外公娶外婆,

我在村前打大锣。

这自然是一种自由想象,颇为幽默,但需要有一点想象力。这种想象,当然是超越现实的。儿女不可能比爸妈大,这是常识。但是,科学家的想象力,有时落在文艺家的后面,但是有时也超越了艺术,使得艺术家相形见绌。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母亲在特殊高速运动中完全有可能比女儿小,女儿的年龄也可能比母亲大。

如果人的运动速度达到光的速度,不仅时间会延长,人的寿命也会延长。比如一个女宇宙航空员,在她25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孩子,在她孩子一周岁的时候,她乘上光速宇宙飞船,到达距离地球16光年的星体,在地球上,时间过了16年,在宇宙飞船上只过了一年,她来回各一次,在地球上是32年,她在宇宙飞船上只增加了两岁,也就是27岁,而她留在地球上的孩子已经增加了32岁,加上原来的一岁,也就是33岁了。33岁女儿和27岁的母亲,这就是科学家的预言。这不完全是幻想,因为在微观粒子实验中,有一种微粒在电子回旋加速器中,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本来只有大约四十八秒分之一的寿命就增加到将近三倍,也就是十六秒分之一左右。这是科学,不是幽默。在科学前进的时候,幽默只好撤退。

可爱的虚字眼

女儿在编一本她们年级出版的打印刊物,一篇稿件放在桌子上,顺手拿起来一看,是这样写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的解释是:“子,是孔夫子;曰,是说;学,是学习;而,是虚字眼;习,是温习;之,是虚字眼;不,是虚字眼;亦,是虚字眼;说,就是悦,快乐的意思;乎,是虚字眼。”老师让学生解释一下全句的意思。学生站起来,很流畅地回答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夫子说:‘学习虚字眼,温习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快乐的虚字眼!’”老师听了大笑,学生也大笑。为什么会笑呢?解释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首先,这是由于众所周知的经典给歪曲了。在幽默理论中属于歪曲经典的范畴,经典中人所共知的神圣意义和这临时附会出来的意思形成了不伦不类的反差。

其次,这个学生如果是故意的,则双方早有心照不宣的前提,当属于故作蠢言之列。但是,女儿告诉我,这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那么这个外国学生就不是故作蠢言,而是犯了一个错误。错误本来不属于幽默范畴,但是读者是中国人,是非常熟悉《论语》开头这一段名言的意义的。

这里就又有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准备状态的反差,那就不是说话者互相心照不宣的调侃,而是故事的作者和阅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交流。

好消息和坏消息

舒婷很欣赏她的儿子,有关孩子的一切,她总是不由自主地反复诉说,以致虽然我好久没有见过她儿子,可是她儿子的成绩、爱好,他在班上女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我一清二楚。

但是,所有这一切几乎都很快被淡忘了,只有一个幽默故事是例外。

这一天,她儿子考完试,从学校里回来。像球迷等待着比赛结果那样,舒婷盼望着好消息。

看到她紧张的神色,儿子说:“今天有两条消息,一条是好的,一条是坏的。先讲好的还是先讲坏的?”

做妈妈的,自然愿意先听到好消息。

儿子清理了一下喉咙说:“好消息是,英语考卷发了下来,我考了个全班第一。”

舒婷大喜。接下来问道:“那条坏消息呢?”

儿子说:“非常遗憾,那条好消息是假的。”

舒婷从心里笑出来。她的笑不仅是为了这个故事,而且还为自己儿子的幽默而感到真正的欣慰。

舒婷自己的散文就是以幽默见长的。这个故事的幽默感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儿子先是创造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期待——一个好消息和与这个好消息无关的坏消息。第二,坏消息的出现,不是孤立的,不但是和好消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把好消息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