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知识篇》(上)
34216500000006

第6章 江河湖海(3)

呼伦湖位于温带半干旱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阻挡了从海洋吹来的潮湿气流,西部又邻近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仅00(2左右,气温年较差高达40~45℃,湖泊于10月中、下旬即可出现岸冰,到11月初全湖开始封冻,次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方解冻,封冻期最大冰厚为1.3米。月平均水温以7月份最高,为20~23℃。年降水量230~350毫米,多集中在7~9月;蒸发量为1400~1800毫米。注入湖泊的河流主要有两条,即自西南流入的克鲁伦河和从东面注入的乌尔逊河,这两条河流水量变化较大,汛期洪水滔滔,而10月至次年的4月水枯冰冻,人湖水量不多。位于北部的穆得那亚河是湖的惟一出口,湖水经此河汇人海拉尔河后再人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源流之一。后因建设扎赉诺尔煤矿,1958年始将穆得那亚河堵截,切断了湖水的外流通道。1971年又重新开挖了一条与海拉尔河相通的新开河,湖泊方有出口。在出口处建有闸门,这样呼伦湖就成了一个人工控制的湖泊。

据史料记载,呼伦湖的面积唐代最大,唐书称为俱伦泊,元《秘史》称它为阔连海子,清《一统志》则改称库楞湖。由于受气候变迁的影响,湖面有过多次升降,总的变化乃是水位上涨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水面有扩大的趋势。如1906年呼伦湖长约30公里,1926年增至75公里,1929年开始收缩变小,1939年又扩大,据调查,从1906~1972年的65年牛,有37年水位上涨,13年水位平稳,15年水位下降。具体地说1939~1956年的18年中,水位共上涨3.05米,平均每年上涨0.169米;1956~1962年的7年中,水位共上涨3.45米,平均每年上涨0.51米,湖泊的面积与蓄水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自1966~1972年的7年中,水位仅下降0.15米,平均每年下降0.021米。湖泊水位增减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变化,引起了人湖地表及地下径流量的增减。如1962年以前年降水量较多,每年都在300~400毫米以上,1992年降水量却只有224.6毫米,而蒸发量为1756毫米,为降水量的7.8倍。

呼伦湖水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鱼的年产量达1800万斤左右。乌尔逊河中游的乌兰泡,水生植物极为丰富,成为鲤、鲫鱼的主要产卵场所。湖水营养盐类含量较高,水质肥沃,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每当夏季,湖中鱼类溯河而上觅食和产卵,冬季又洄游到大湖深处越冬。常见的鱼类有20种,其中以鲤鱼最多,近年还从江、浙等地引进鲢、鳙、草鱼在湖内。

放养。湖泊封冻季节,正是冰下捕鱼的旺季,一网常可捕鲜鱼数吨,此外,湖上还有各种野禽。滨湖平原低地草质优良,是中国畜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人的耳朵——洱海

洱海古称叶榆泽,又名昆明池,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湖的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为5~6公里,平均水深12米,最深处在湖的东部,约23米,面积为246平方公里,蓄水量为29.5亿立方米。

洱海多年平均水位为1973.78米(大关邑水位站,海防基面),历年最高水位为1975.64米(1966年9月7日),最低水位为1971.53米(1979年7月25日),水位变幅小,一般年内变幅为172米,最大变幅仅2.68米。

距今大约12000年前的大理冰期,在大理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地壳断裂为一个大的内陆盆地,而后聚水成湖。洱海地区常受沿横断山脉北上的孟加拉湾海洋风的侵袭,下关、大理一带经常刮风,所以湖面上多浪,一遇大风,波涛汹涌,呈现出“海”的幻觉,加之湖的轮廓似耳,古人就取湖名为洱海。

洱海地区是南北气流辐合的地带,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5~16℃,最高气温为34℃,最低气温为-2.3℃,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呈现自南而北递减的趋势。由于气候温暖,所以湖水从不结冰。

湖泊水源主要靠河流补给。从北面人湖的有弥苴河、罗汁河、永安河,从南面人湖的有波罗江,西面有苍山十八溪入湖。洱海在下关以上,湖的集水面积为2785平方公里。湖水在下关经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转南注入澜沧江。西洱河流程22公里,水面下降了400米,两岸被切割成深峡,水,流湍急,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力资源。如能在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北岸的“镜泊山庄”相互辉映,青山倒影,湖光山色犹如仙境:“吊水楼”瀑布咆哮直泻,银花四溅,更显异彩。

镜泊湖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水产资源丰富,出产的银鲫最为名贵,鱼体大,肉嫩而鲜美,过去曾作为“贡品”。此外,湖内还出产鲤、鳜鱼等,并放养了青、草、鲢鱼。该湖渔业由镜泊湖渔场经营,以冬季捕捞为主,年产量近200万斤。

镜泊湖还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多年平均人湖径流量为32.2亿立方米,湖的有效库容为8.55亿立方米,水量较为丰富。平均水头达56米,利用湖水天然落差,采用压力隧道引入发电,强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输往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和延边等地,有力地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工农业建设。

环湖高低起伏的山地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湖区的森林资源丰富,出产红松、冷杉和鱼鳞松等。野生动物和土特产资源也很丰富,有珍贵的东北虎、鹿、貂和人参等。

地堑型构造湖——岱海

岱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境内,为四面环山的地堑型构造湖。湖偏于盆地的东南端,长20公里,宽10公里,面积为168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18.4米,蓄水量为13.3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在2.5克/升左右,为内陆咸水湖。

岱海流域面积2084.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68%,平原占24%,湖面占8%。人湖大小河流计21条,多系间歇性河流。汛期水大流急,大量泥沙人湖形成了河口三角洲;枯季基本断流。其中流量较大,经常有水人湖的河流有弓坝河、五号河、目花河、天成河、步量河、沙袋河、园子河和百窑河等。这些河流的人湖水量约占总人湖水量的50%以上。岱海水位年内变化不大,年变幅常在1米以内。近年来,由于兴修农田水利,在河的上游建坝拦洪,注入岱海的水量日益减少。

岱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雨量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每年6~9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但其蒸发量很大,年平均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3~10月的蒸发量约占全年的90%。由于岱海是个没有出口的闭流湖,水量的惟一损耗是湖面蒸发。湖水初冰一般出现于每年的10月底,11月湖面开始封冻,冰厚一般可达50~60厘米,翌年三四月气候回暖,冰始消融。

昔日的岱海面积较小,湖水含盐量亦高:是熬盐沥碱的地方。自本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由于气候回暖而引起降水量的增加,使水位上涨,湖面扩大,湖水稍趋淡化。湖泊面积从70平方公里扩大到160平方公里。

岱海形成虽久,但湖内没有经济鱼类生长繁殖。直到1954年才在湖内放养草、鲢、鲤、鲫等鱼。因湖水营养盐类含量低,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贫乏,所以,放养的鱼类生长缓慢,鱼产量亦低,亩产不足2斤。

腾格里海

“纳木错”为藏语,蒙语则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位于西藏北部,湖面海拔4718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湖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16平方公里,蓄水量为768亿立方米。湖的南部为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湖的北侧和西北侧为低山残丘。湖中有岛3个,岸壁陡峭,石骨峥嵘。东南部有半岛伸人湖中。半岛系由石灰岩构成,因久经溶蚀,喀斯特地形十分发育,石林、溶洞、天生桥等形态各异,真可谓千姿百态。

纳木错系内陆咸水湖,冰雪融水和降水是湖泊水量的主要来源。每年冬季湖内结冰,至翌年5月方消融殆尽,冰期约半年。在封冻期间,人、畜可在近岸带通行。

纳木错属于断层拗陷湖,成湖于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距今约200万年以前。从古湖堤岸线分布的高度可知,当时湖面开阔而水深。自进入第四纪后,随着西藏高原的不断隆升,气候日渐变干,湖面缩小。现在,在该湖的外围,保由有古湖堤岸三层,最高的一层高出现今湖面约80米。古湖堤岸线揭示了昔日糊水退缩井井有序。

纳木湖鱼类资源甚丰,由于交通闭塞,迄今湖内尚无正规的渔业生产。夏季,湖中的岩岛和滨湖的浅滩上,是赤麻鸭、鱼鸥、鸬鹚等候鸟栖息、繁衍的场所。广阔的水体,对湖区的气候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使滨湖地区水草丰茂而成为藏北重要的天然牧场。主要草本植物有浜草、鹅冠草、紫云英、等。在冬季到来之前,当地牧民就把牛、羊赶到这里,以备越冬御寒。此外,广阔的草滩上,野牦牛、黄羊、狼、狐狸和野兔等常有出没,也是一个良好的狩猎场所。

地球上的“魔镜”

世界上有些湖泊因奇怪而出名,堪称地球上的“魔镜”,很是有趣。

非洲罗得西亚中南部,有个赛璐利湖,湖边到处堆满了灰白色的坚厚的纸。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造纸厂。那么纸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这些纸是湖里产出来的。赛璐利湖湖面上,终年漂浮着一层浓厚的像油一样的液体,经过阳光照射,就会凝固成一层浆膜。只要你用竹竿轻轻一挑就能挑起一大片。晾干后,就是一张现成的纸了。

非洲赤道附近有个奇怪的湖泊,叫基武湖。它南北长100千米;东西宽50千米。这个湖里的水有时会突然沸腾起来,持续时间长的可达几个星期,连湖里的鱼儿都被煮熟了。当地居民把鱼捞起来,当做菜肴。原来,离湖不远的地方有座火山,顶部有个火口,直径长1千米,像一个巨大的滦坑。深坑里面像一座有几级台阶的圆形体育场,中间有一个岩浆湖,通红炽热的岩浆在湖中翻滚嘶鸣,像一炉沸腾的钢水;惊心动魄。它爆发时,大量熔岩沿着山坡泻进基武湖内。这样,湖里的水就被“煮”沸了。

在我国云南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中,有许多奇异的湖。平时湖面死寂,风吹不动,水呈墨绿色,像浓汁一般。不论是谁,只要站在湖畔大声说话,天气就会骤变,瞬时下起雨来。

说话的声音越大,雨就越大;声音持续时间越长,雨下的时间也越长。常住山区的当地傈僳族猎人,叫这种湖为“迷人胡”。据科学调查研究初步认为,这种湖四周的空气特别潮湿,只要稍受振动,无数水珠就会纷纷落下,可以说是一种“呼风唤雨”的湖。

在地中海的占依岛上,有一个“不沉湖”。湖水终年散发出浓烈的火药味,而且五光十色,鲜艳晶莹。人们在湖里投进石块,也不会下沉,石块仿佛薄纸似的在湖面漂来漂去。人在湖里游泳不会被淹死。据说,用这种水洗澡,可以使皮肤黑发光,有益健康。据科学家分析,湖水里含有某种矿物质。

湖泊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冰川造湖奇观,有美丽的火山湖,还有巨型陨石坠落形成的湖等等。

1986年6月,美国阿拉斯加州亚库塔城附近的一个峡,湾,突然被30层楼高的冰川封堵成一个湖一拉塞尔湖。湖水升高了20米:吞没了沿岸的参天大树。约有上百只海豹、海狮和海豚被困在湖里。冰川融化后,淡水注入海水湖中;海水咸度降低,海鱼逐渐死亡,那些以海鱼为饵的海豚等动物也面临着宛亡的威胁,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