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知识篇》(上)
34216500000005

第5章 江河湖海(2)

青海湖的水源不足,蒸发量又大,湖泊的水位已比原来下降了100多米,面积小了1/3以上,而且还在不断缩小中。

鄱阳湖

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鄱阳湖水系东邻钱塘江水系,南邻闽江、珠江水系,西邻洞庭湖水系,北邻长江干流,流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为吞吐型湖泊,汛期蓄水,枯水季节吐水,对洪水有较大的调蓄作用。

鄱阳湖

鄱阳湖滨湖平原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以产水稻为主,并盛产棉花、油料、茶叶和柑橘。鄱阳湖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贝类,是各类候鸟的越冬地,已被确定为自然保护区。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是长江中游的重要调蓄湖泊。洞庭湖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水产、森林资源丰富。洞庭湖流域水系航运发达,各处河流形成以洞庭湖为纽带的水运网,全流域通航里程达1.66万千米。

洞庭湖经历着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在君山附近有个原称巴丘湖的小湖泊,长江洪水期间,与一江之隔的云梦泽相连。由于江湖水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云梦泽不断缩小,迫使长江水更多地进入巴丘湖,湖面不断增加,至18世纪20年代,湖面扩大到约6000平方千米,世称“八百里洞庭”。以后,随着长江和其他河流夹带的泥沙入湖沉积,以及人类不恰当地围湖垦植,湖面和容积逐渐缩小。“八百里洞庭”现在仅仅剩下2600多平方千米了。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南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游览区的一块悬崖石壁上,镌刻着“包孕吴越”这样四个大字,用这四个字来称颂太湖是非常得体的。

2400多平方千米的太湖烟波浩淼,漫无崖际。除去湖中的51个岛屿约90平方千米外,太湖有实际水面面积2300多平方千米。也许你会不相信,在6000~7000年以前,太湖地区原是一个宽浅的海湾,随着长江、钱塘江带来的泥沙在这里逐渐淤积,砂嘴逐渐向外延伸,大约在3000~4000年前,才葑淤为平陆,中间留下了一个太湖。

太湖

太湖,一般可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流域来看待。太湖流域分属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属地。流域内不仅有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还有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重要,被人们誉为祖国的“金三角”。太湖流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其中包括太湖和太湖水利。在多少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太湖流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湖泊河网系统。这个河湖系统能吞、能吐、能蓄、能排,可以兼收灌溉、排水、通航和水产之利。

太湖通过汛期蓄水,不仅下游地区依赖太湖水灌溉,上游大部分地区也依赖太湖水灌溉。一般年份,灌溉水源都可满足,特殊干旱年份水源不足时,需从长江引水。今后计划增建翻水站,直接引江入湖,使水源更为丰盈。

太湖宽浅的水域为各种鱼类回游、产卵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太湖鱼虾多达30多种,其中银鱼、梅鲚鱼、白虾最为有名,号称“太湖三宝”。太湖流域是我国重点淡水渔业基地。

洪泽湖

洪洚湖在江苏省的西北部,位于淮河的中游,其外形好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水,面浩瀚,面积为180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湖盆的前身是古代渴湖。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断裂上升,以及泥沙的淤积和陆地,的不断向海推进,渴湖退居内陆,并分化为无数小的湖泊,史书上有记载的有:破釜涧、白水塘、富陵塘,泥墩湖、方家湖及成子湖等。这些湖泊多有水道相连。隋炀帝乘船游江南,路经破釜涧,时遇大雨,便把破釜涧改称为洪泽浦,洪泽湖之名由此而来。据历史记载,从公元1575~1855年的280年间,洪泽湖大堤曾决口140余次,每次决口,江苏里下河二带顿成“泽国”,特别是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黄、淮两水的袭击下,古泗洲城沦于水下。京剧“虹桥赠珠”就是描写古泗洲城被洪水吞没的神话故事。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一大蓄水库。湖水全赖东岸大堤作为屏障,湖底比东部平原要高出4~8米,是一个“悬湖”。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建于东汉(约公元200年),原为壬堤,长30里,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湖面扩大,堰堤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后经明永乐、万历年间数次修筑,土堤延伸至蒋坝,为现今洪泽湖大堤的雏形。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在大堤的北段改用块石护坡,到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才完成块石护坡,形成“堤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在大堤中并筑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备大水泄洪之用,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治水智慧的结晶。

洪泽湖年平均水位为12.10米(蒋坝水位站),湖泊蓄水量达24.4亿立方米,水位年内变化幅度为1.24~4.14米,湖泊平均永深仅135米,局部最大水深达4.75米。

注入洪泽湖的河流主要有淮河、渫潼河、濉河、安河和维桥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分布在湖的西部。在人湖各河流中,以淮河为最大,最大人湖水量为26500立方米/秒;来水量占人湖总水量的70%以上,是洪泽湖水量补给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湖区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使洪泽湖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湖先后建起了三河闸、二河闸及高良涧闸,并建成了蒋坝和高良涧两处船闸,此外,还全面整修了洪泽湖大堤,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二河和淮沭新河,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枢纽工程。现在的洪泽湖已变成为淮河下游的一大蓄水库,每年由灌溉总渠输出的水量约70~14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800余万亩。

洪泽湖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湖内盛产梅鲚、银鱼、鲤、鲫、鳊、铂、草、青、鲢鱼及乌鱼等,此外尚有虾、蟹、螺、蚌和鳖等。50年代洪泽湖水产最高年产量曾达4200万斤,现今的产量只有当时产量的半数。在鱼产量中银鱼和梅鲚的产量扶摇直上,1969年梅鲚收购量为37万斤,1971年增至170万斤,1977年高达317万斤。

洪泽湖的水生植物以湖西分布较多,芦苇比较集中分布在淮河人朔尾闾的沙滩上,总面积约有6万余亩。所产芦苇。除直接外运作建筑材料和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外,湖区不少乡镇还利用芦苇加工成芦席外运,此外,湖区还产芡实和莲籽,1971年收购莲籽约8万斤。1953年三河闸建成前后,洪泽湖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1953年以前不少湖面大型水生植物茂密,莲藕、芡实丰盛,有“鸡头(芡实)、菱角半年粮”之说,可见其产量之多。

三河闸建成后,湖泊水位显著提高,不少洲滩被水所淹,大大地缩小了其分布的面积。目前除湖西尚茂密外,大部分湖面已成为开敞的水面了。

兴建水利设施,使洪泽湖的水产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水利方面的效益是巨大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大力恢复和增殖水产资源,以达到综合利用湖泊的目的。

三县交界地的湖流——巢湖

巢湖位于安徽省的中部,湖形似一两角菱,面积为753平方公里,湖泊蓄水量为1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水面有2/3属于巢县管辖,其余1/3为肥东、肥西及庐江三县所辖。

巢湖地区在距今1000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时,是一个面积辽阔的构造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有一定的影响,沿构造断裂有安山岩系喷发,局部地方还有辉长岩侵入和玄武岩喷发。第四纪初由于受到气候变迁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盆地上升成剥蚀区,同时形成红层剥蚀面。第四纪中期,构造盆地下沉,成为附近山地的集水洼地,然后汇水成为一大水体。

湖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5.5~16.3℃,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湖区因受到湖泊的调节,与同纬度远离湖泊的地方相比,霜期减少了10~25天,冰冻日少4~11天。年平均气温大致要高出0.8~1.4℃。

巢湖年平均水位为8.02米(巢湖闸水位站,黄海基面),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4.56米(1969年),最小水位变幅为144米(1966年),地表径梳的年补给水量一般为20~30亿立方米,最大年补给水量为51亿立方米(1954年),湖泊泥沙年淤积量为14~142万吨,巢湖湖水比较混浊,透明度一般变化在0.15~0.25米之间,湖泊多年平均水温为16.1℃。一般年份的冬季、均有岸冰出现;严寒的冬季,也会出现全湖封冻的现象。1954年冬季,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持续达55天之久,全湖封冻;冰厚达30~40厘米,封冻期为56天,人可履冰而行。

巢湖湖流较弱,流速一般介于0.02~0.07米/秒之间。

人湖河流呈向心状的分布。河流源近流短,区内地势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洪径流的汇流过程,使河川的径流量呈现急剧变化,具有山溪性河流的特点。巢湖流域的水系分布很不对称,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炯炀河等河流来自西部及北部的山地,其中以杭埠河、丰乐河、南淝河为巢河水系的主流,约占整个巢湖流域面积的70%;南部的河流更短,水量也少,有石山河、谷盛河、盛家河、槐林河及兆河等。巢湖水系之水从南,西、北三面汇人湖内,然后经巢湖闸出湖,顺裕溪河向东南流至裕溪口而注入长江。

裕溪河为巢湖与长江的进出通道,全长46公里。1960年在巢县西南的巢湖出口处建成了巢湖闸,1967年5月在离裕溪河口4公里处还建成了裕溪闸枢纽工程,包括节制闸、船闸和鱼道等。巢湖闸与裕溪闸组成了巢湖、裕溪河梯级水利枢纽,使巢湖流域220万亩低圩农田免受长江洪水的威胁,提高了圩区排涝标准,并初步解决了沿湖丘陵地区328万亩耕地灌溉的水源;同时由于保持一定的水深,使巢湖包括裕溪河的人江航道能够维持常年通航。

巢湖主要的经济鱼类有梅鲚、银鱼、鲤、鲫、鳊、青、草、鲢、鳙等,鱼产量变化较大。1952年产量为800万斤,1953~1959年下降为600万斤。此后,年产量变化在100~500万斤之间,且以梅鲚为大宗。巢湖闸和裕溪闸的建成,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起了很大作用,但也隔断了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以及河蟹的洄游通道,使巢湖鱼产量下降。1972年在裕溪闸建成了鱼道,并进行了人工放流,才促使水产资源有所恢复。

美丽的昆明湖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离市区仅几公里。滇池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的名称由来,据《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所写:“此郡有池,周回二(三)百余里,水源深广,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日滇池。”

滇池外形好似弦月,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为11公里,面积297平方公里,一般水深3~5米,最大水深约8米。蓄水量为1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位为1889.66米(海埂水位站,海防基面);历年最高水位为1890.91米(1966年10月17日),最低水位为1888.39米(1960年5月20日);水位一般变幅为1~2米,绝对变幅为2.52米。湖水位于每年11月后开始下降,至次年5~6月降至最低;此后进入雨季,水位上升,最高水位常出现在每年的8~11月。

距今大约70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末期与新生代初期,盘龙江已开始发育,并强烈地侵蚀,使昆明附近变成低洼的谷地。后来沿着湖的西岸,发生了近于南北向的西山大断层,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断层线西边逐渐上升,东边相对下降,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了积水的洼地,这就是古滇池的雏形。古滇池水面非常辽阔,整个昆明坝子皆是一片水域。如今在昆明坝子的地下常发现草煤,它就是由古滇池内的水草演变而成的。昆明坝子是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因而使河流的侵蚀基面下降,加剧了螳螂川的向源侵蚀,海口河被渐渐切深;加之人湖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内沉积使湖底增高,加大了古滇池的出流,使之变浅变小而成为今日的滇池。

汇入滇池各河属金沙江水系,海口以上的集水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为普渡河的上源。滇池承受10条主要人湖河流的水量补给,其中似盘龙江最大;昆明以上的集水面积为847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30%左右。年平均来水量为2.4亿立方米,占湖泊总补给水量的34%。其余的主要人湖河流有柴河、宝象河、东大河、呈贡大河、西白沙河及梁王河等。海口河是滇池惟一的出湖河流,河口有沙滩分布,形似螳螂,亦称螳螂川;河流坡陡流急,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1901年在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发电量为6000千瓦。

滇池群山环抱,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据昆明气象资料统计,湖区年平均气温为14.5~17.8℃;最高气温为34.8℃,最低气温为-3℃;年平均降雨量为1070毫米。年蒸发量为1000毫米,是云南的鱼米之乡。

滇池是一座天然的蓄水库,在调节湖区气候,美化城市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以湖水及其支流所灌溉的农田有44万亩,湖水又是当地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水源;滇池亦有航运之利,昆明至海口可通班轮。水产资源有鲤、鲫、乌鱼和金线鱼等鱼类。其中以鲤鱼的产量最高,鲫鱼次之。金线鱼虽为云南的名贵鱼,因资源衰减,目前已无产量可言。虾的产量近年猛增,亩产达30斤。湖内水草则是滨湖农田的主要肥源。

滇池风景秀丽,西山林木葱茏,四季常青。山上有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和龙门古迹等。大观楼耸立于湖之北端,登临远眺,八十里滇池尽收眼底,是旅游昆明的必临之处。

东北边陲的呼伦湖呼伦湖又名达赉湖,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巨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的大草原上。湖面为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平行四边形,长80公里,宽约35公里,周长375公里,湖水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11亿立方米,最大水探为8米,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微咸水湖,它与草原南部、中蒙国境线上的贝尔湖,被人们称为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一对姐妹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