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数学知识篇》(上)
34215900000012

第12章 奇妙无穷的数与形(4)

人们公认埃拉托斯芬是一个罕见的奇才,称赞他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但又认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不是最杰出的,总是排在第二位,于是送他一个外号“贝塔”。意思是第二号。

能得到“贝塔”的外号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古代最伟大的天才阿基米德,与埃拉托斯芬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两人是亲密的朋友,经常通信交流研究成果,切磋解题方法。大家知道,阿基米德曾解决了“砂粒问题”,算出填满宇宙空间至少需要多少粒砂,使人们瞠目结舌。大概是受阿基米德的影响吧,埃拉托斯芬也回答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地球有多大?

怎样确定地球的大小呢?埃拉托斯芬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测算地球的周长。

埃拉托斯芬生活在亚历山大城里,在这座城市正南方的785公里处,另有一座城市叫塞尼。塞尼城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年夏至那天的中午12点,阳光都能直接照射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

也就是说,每逢夏至那天的正午,太阳就正好悬挂在塞尼城的天顶。

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几乎处于同一子午线上。同一时刻,亚历山大城却没有这样的景象。太阳稍稍偏离天顶的位置。一个夏至日的正午,埃拉托斯芬在城里竖起一根小木棍,动手测量天顶方向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测出这个夹角是7.2°,等于360°的1/50。

由于太阳离地球非常遥远,可以近似地把阳光看作是彼此平行的光线。于是,根据有关平行线的定理,埃拉托斯芬得出了〈1等于〈2的结论。

在几何学里,〈2这样的角叫做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因为〈2=〈1,它的度数也是360°的1/50,所以,图中表示亚历山大城和赛尼城距离的那段圆弧的长度,应该等于圆周长度的1/50。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正好等于地球周长的1/50。

于是,根据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乘以50,就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埃拉托斯芬的计算结果是:地球的周长为39250公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测量。

联想到埃拉托斯芬去世1800年后,仍然有人为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而喋喋不休时,埃拉托斯芬高超的计算能力和惊人的胆识益发受到人们的称颂。

几何学的一大宝藏

100多年前,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精心设计出许多不同的矩形,然后邀请许多朋友来参观,请他们各自选择一个自认为最美的矩形。结果,592位来宾选出了4个矩形。

这4个矩形看上去协调、匀称、舒适,确实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这种美的奥秘在哪里呢?

心理学家动手测量了它们的边长,发现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

5、8;8,13;13,21;21,34。而这些边长的比值,又都出乎意料地接近了0.618。

58≈0.625;813≈0.615;1321≈0.619;2134≈0.618。

这是一次偶然的巧合吗?

选择一扇看上去最匀称的窗户,量一量它的各个边长吧;选一册装帧精美的图书,算一算它边长的比值吧……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时时发现“0.618”的踪迹。有经验的报幕员上台亮相,决不会走到舞台的正中央,而是站在近乎舞台长度的0.618倍处,给观众留下一个美的形象……哪里有“0.618”,哪里就闪烁着美的光辉。连女神维纳斯的雕像上也都烙有“0.618”的印记。如若不信,不妨去算一算这尊女神身长与躯干的比值,看看是不是接近于0.618?而一般人身长与躯干之比,大约只有0.58。难怪芭蕾舞演员在翩翩起舞时,要不时地踮起脚尖呢。

这些都是偶然的巧合吗?当然不是。数学家会告诉你,它们遵循着数学的黄金分割律。

公元前4世纪,有位叫攸多克萨斯的古希腊数学家,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线段AB上选一点C,使得AB∶AC=AC∶CB?”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黄金分割。

C点应该选择在什么地方呢?不妨假设线段AB的长度是1C,点到A点的长度是X,则C点到B点的长度是(1-X),于是1∶X=X∶(1-X)解得X=-1+52。

舍去负值,得X=5-12≈0.618。

“0.618”是唯一满足黄金分割的点,叫做黄金分割点。

黄金分割冠以“黄金”二字,足见人们对它的珍视。艺术家们发现,遵循黄金分割来设计人体形象,人体就会呈现最优美的身段,音乐家们发现,将手指放在琴弦的黄金分割点处,乐声就益发宏亮,音色就更加和谐;建筑师们发现,遵循黄金分割去设计殿堂,殿堂就更加雄伟庄重,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使人感到舒适;科学家们发现,将黄金分割运用到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黄金分割的应用极其广泛,不愧为几何学的一大宝藏。

送给外星人看

几何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在我国叫勾股定理,在国外叫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个定理后欣喜欲狂,宰了100头牛大肆庆贺了许多天,因此这个定理也叫百牛定理。

勾股定理的大意是: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一定会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定理精确地刻画了直角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它为基础,还可以推导出不少重要的数学结论来。

勾股定理不仅是最古老的数学定理之一,也是数学中证法最多的一个定理。几千年来,人们已经发现了400多种不同的证明方法,足以编成厚厚的一本书。实际上,国外确实有一本这样的书,书中收集有370多种不同的证法。在为数众多的证题者中,不仅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许多数学爱好者。美国第20任总统伽菲尔德,就曾发现过一种巧妙的证法。

伽菲尔德的证法很有趣。他首先画两个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设法组成一个梯形。根据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图形的面积为S=a+b2(a+b)=12(a2+b2+2ab)。

另一方面,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整个图形的面积为S=12ab+12ab+12c2=12(2ab+c2)。

即a2+b2=c2。

据说,世界上最先证明勾股定理的人,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但谁也未见过他的证法。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种证法,属于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的证法采用演绎推理的形式,记载在世界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里。

在我国,最先明确地证明勾股定理的人,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

赵爽的证法很有特色。首先,他作4个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将它们拼成设定的形状,然后再着手计算整个图形的面积。显然,整个图形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C,面积为C2。另一方面,整个图形又可以看作是4个三角形与1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4个三角形的总面积是2ab,中间那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b-a)2,它们的和是2ab+(b-a)2=a2+b2。比较这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就有,a2+b2=c2。

赵爽的证法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证题术的特色。这就是先对图形进行移、合、拼、补,然后再通过代数运算得出几何问题的证明。这种方法融几何代数于一体,不仅严谨,而且直观,显示出与古代西方数学完全不同的风格。

比赵爽稍晚几年,我国数学家刘徽发明了一种更巧妙的证法。

在刘徽的证法里,已经用不着进行代数运算了。

刘徽想:直角三角形3条边的平方,可以看作3个不全相等的正方形,这样,要证明勾股定理,就可以理解为要证明: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上正方形的面积。

于是,刘徽首先作出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他把由一条直角边形成的正方形叫做“朱方”,把由另一条直角边形成的正方形叫做“青方”,然后把图中标注有“出”的那部分图形,移到标注有“入”的那些位置,就拼成了图中斜置的那个正方形。刘徽把斜置的那个正方形叫做“弦方”,它正好是由直角三角形斜边形成的一个正方形。

经过这样一番移、合、拼、补,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朱方十青方=弦方。

即a2+b2=c2。

“青朱出入图”,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图啊!甚至不用去标注任何文字,只要相应地涂上朱、青两种颜色,也能把蕴含于勾股定理中的数学真理,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无论是在哪个星球上,数学都是一切有智慧生物的共同语言。如果人类要与其他星球上的高级生物交流信息,最好是送去几个数学图形。其中,华罗庚特别推荐了这幅“青朱出入图”。

我们深信,如果外星人真的见到了这幅图,一定很快就会明白:地球上生活着具有高度智慧和文明的友邻,那里的人们不仅懂得“数形关系”,而且还善于几何证明。

蜜蜂的智慧

蜜蜂的勤劳是最受人们赞赏的。有人作过计算,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的蜜,就得去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如果花丛离蜂房的平均距离是1.5公里,那么,每采1公斤蜜,蜜蜂就得飞上45万公里,几乎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了11圈。

其实,蜜蜂不仅勤劳,也极有智慧。它们在建造蜂房时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华,连人间的许多建筑师也感到惭愧呢!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甚至说:“如果一个人看到蜂房而不倍加赞扬,那他一定是个糊涂虫。”

蜂房是蜜蜂盛装蜂蜜的库房。它由许许多多个正六棱柱状的蜂巢组成,蜂巢一个挨着一个,紧密地排列着,中间没有一点空隙。

早在2200多年前,一位叫巴普士的古希腊数学家,就对蜂房精巧奇妙的结构作了细致的观察与研究。

巴普士在他的著作《数学汇编》中写道:蜂房里到处是等边等角的正多边形图案,非常匀称规则。在数学上,如果用正多边形去铺满整个平面,这样的正多边形只可能有3种,即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蜜蜂凭着它本能的智慧,选择了角数最多的正六边形。这样,它们就可以用同样多的原材料,使蜂房具有最大的容积,从而贮藏更多的蜂蜜。

也就是说,蜂房不仅精巧奇妙,而且十分符合需要,是一种最经济的结构。

历史上,蜜蜂的智慧引起了众多科学家的注意。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曾经指出:这种充满空间的对称蜂房的角,应该和菱形12面体的角一样。法国天文学家马拉尔弟则亲自动手测量了许多蜂房,他发现:每个正六边形蜂巢的底,都是由3个全等的菱形拼成的,而且,每个菱形的钝角都等于109°28′,锐角应该是70°32′。

18世纪初,法国自然哲学家列奥缪拉猜测:用这样的角度建造起来的蜂房,一定是相同容积中最省材料的。为了证实这个猜测,他请教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瑞士数学家克尼格。

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叫极值问题。克尼格用高等数学的方法作了大量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说,建造相同容积中最省材料的蜂房,每个菱形的钝角应该是109°26′,锐角都等于70°34′。

这个结论与蜂房的实际数值仅2′之差。

圆周有360°,而每1°又有60′。2′的误差是很小的。人们宽宏大量地想:小蜜蜂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至于2′的小小误差嘛,完全可以谅解。

可是事情并没有完结。1743年,著名数学家马克劳林重新研究了蜂房的形状,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要建造最经济的蜂房,每个菱形的钝角应该是109°28′16″,锐角应该是70°31′44″。

这个结论与蜂房的实际数值吻合。原来,不是蜜蜂错了,而是数学家克尼格算错了!

数学家怎么会算错了呢?后来发现,当年克尼格计算用的对数表印错了。

小小的蜜蜂可真不简单,数学家到18世纪中叶才能计算出来、予以证实的问题,它在人类有史之前已经应用到蜂房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