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分数理论的发展出奇地缓慢,直到16世纪,西方的数学家们才对分数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甚至到了17世纪,数学家科克在计算35+78+910+1220时,还用分母的乘积8000作为公分母!
而这些知识,我国数学家在2000多年前就都已知道了。
我国现在尚能见到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刻在汉朝初期的一批竹简上,名字叫《算数书》。它是1984年初在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在这本书里,已经对分数运算作了深入的研究。
稍晚些时候,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里,已经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分数。书中将分数的加法叫做“合分”,减法叫做“减分”,乘法叫做“乘分”,除法叫做“经分”,并结合大量例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运算法则,以及分数的通分、约分、化带分数为假分数的方法步骤。尤其令人自豪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发明的这些方法步骤,已与现代的方法步骤大体相同了。
例如:“又有九十一分之四十九,问约之为几何?”书中介绍的方法是:从91中减去49,得42;从49中减去42,得7;从42中连续减去7,到第5次时得7,这时被减数与减数相等,7就是最大的公约数。用7去约分子、分母,那就得到了49/91的最简分数7/13。不难看出,现在常用的辗转相除法,正是由这种古老的方法演变而来。
公元263年,我国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又补充了一条法则:分数除法就是将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与被除数相乘。
而欧洲直到1489年,才由维特曼提出相似的法则,已比刘徽晚了1200多年!
苏联数学史专家鲍尔加尔斯基公正地评价说:“从这个简短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中国的数学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
天外来客
我们在前面讲述过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在西方数学史上,他还以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而闻名。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内容是:在直角三角形里,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是几何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
相传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个定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宰了100头牛大肆庆贺了许多天。
说来有趣,正是这个让他欣喜若狂的定理,后来又使他狼狈万分,几乎无地自容。
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叫做“万物皆数”。他把数的概念神秘化了,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整数或者整数的比;除此之外,就不再有别的什么东西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一天,毕达哥拉斯的一个学生,在世界上找到了一种既不是整数,又不是整数之比的怪东西。
这个学生叫希伯斯,他研究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想知道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
从图上看得很清楚,对角线与正方形的两条边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希伯斯算出对角线的长度等于2。
可是,2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他惶惑极了:根据老师的看法,2应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呀?
希伯斯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毕达哥拉斯惊骇极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最为得意的一项发明,竟招来一位神秘的“天外来客”。
毕达哥拉斯无法解释这种怪现象,又不敢承认2是一种新的数,因为他的全部“宇宙”理论,都奠基在整数的基础上。他下令封锁消息,不准希伯斯再谈论2,并且警告说,不要忘记了入学时立下的誓言。
原来,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会社,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宗教团体。每个加入学派的人都得宣誓,不将学派里发生的事情告诉给外人。谁要是违背了这个规矩,任他逃到天涯海角,也很难逃脱无情的惩罚。
希伯斯很不服气。他想,不承认2是数,岂不等于是说正方形的对角线没有长度吗?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希伯斯将自己的发现传扬了开去。
毕达哥拉斯恼羞成怒,给希伯斯罗织了一个“叛逆”的罪名,决定严加“惩罚”。希伯斯听到风声后连夜逃走了,他东躲西藏,最后逃上了一艘海船离开了希腊,没想到在茫茫大海上,还是遇到了毕达哥拉斯派来追他的人……真理是打不倒的。毕达哥拉斯能够“惩罚”希伯斯,却“惩罚”不了2。这位神秘的“天外来客”不但逍遥法外,反而引来更多的同伴:3、5、7……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数学问题中,使得古希腊数学家伤透了脑筋……直到最近几百年,数学家们才弄清楚,2确实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而是一种新的数,叫做无理数。
无理数也就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2是人类最先认识的一个无理数。1971年10月,一位美国数学家在电子计算机上运算了47.5个小时,求出了2小数点后的100082位数,得到的仍然是个近似值。分析这样一个精确的近似值,人们仍然看不到2的小数部分有一丝循环的迹象。
毕达哥拉斯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角色。他不知道,无理数概念的产生,是数学史上一个重大的发现,也是整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光荣。
神秘的两栖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是数(shǔ)出来的,一个一个地数(shǔ),因而出现了1,2,3,4,5……”其实,不仅是自然数,其他一些数的引入,也都与物体的度量有关。分数的引入,与度量物体的细小部分有关;无理数的引入,与度量正方形对角线这类长度有关……16世纪时,数学家们遇到了一种奇怪的数,这种数与物体的度量无关,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谁都没能在生活中找到一样事物,说它需要用这种数来刻画。
例如,意大利数学家卡当就曾遇见过这种奇怪的数。有一次,他动手解答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两个数的和是10,积是40,问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卡当设第一个数是X,由于两个数的和是10,他将第二个数记作(10-X);因为两个数的积是40,于是有X(X-10)=40,即X2-10X+40=0。
这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数学家们早就知道了这类方程的求根公式,只要把方程的系数1、-10、40代入公式里,马上就可以算出方程的两个答案来。可是,当卡当把1、-10、40代入公式后,却算出了两个令人困惑不解的怪东西:5+-15和5--15。
卡当为什么困惑不解呢?
原来,他遇上了负数开平方的情形。“ ”是开平方运算的符号,如32=9,则9=3。人们一直认为,负数是不能开平方的,不仅如此,当时的人们对一些正数开平方,如2、15,也认为“仅仅是些记号而已”,不承认它们是一种数。因此,讨论-15就更加没有意义了。
卡当想,既然“15仅仅是些记号而已”,那么,何尝不把-15也看作“是些记号而已”呢?他鼓足勇气,“不管良心会受到多大的责备”,把那两个怪东西当作是两个数,代入题中进行了演算。瞧:
(5+-15)+(5--15)=10,(5+-15)×(5--15)=40,这两个怪东西正好是题目要求的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怪东西应该是一种数。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呢?卡当没有弄清楚,17世纪的数学家们,也没有弄清楚。他们觉得这种数不像其他的数那样“实在”,有一种虚无缥缈的味道,于是就起了个名字叫“虚数”。
尽管虚数有了数的名称,许多数学家仍然拒绝承认它。例如大数学家牛顿就曾严厉指责虚数缺乏“实在”的物理意义。大数学家莱布尼兹更有趣,他说:虚数是“理想世界的奇异创造”,是一个“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两栖物”。
18世纪下半叶,大数学家欧拉最先用i这个记号来表示虚数单位,例如,-1可以记作i,-15可以记作15i。但是,欧拉也没有弄清虚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说:“一切形如-1、-2的数学式,都是不可能有的、想像的数,……它们既不是什么都是,也不比什么都不是多些什么,更不比什么都不是少些什么。它们纯属虚构。”
其实,虚数并不是虚构的数,其中的秘密,数学家们直到19世纪才弄清楚。有人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虚数,对虚数的性质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虚数也就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在现在高中课本里,对虚数的性质作了详细的叙述,到时候,读者们自会去作一番探幽揽胜的巡游,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了虚数之后,整个数系也就完备了。除了0不能作分母以外,任何两个数都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以及乘方和开方了。
度天下之方圆
有一个气魄宏伟的动人故事,叫大禹治水。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公元前21世纪,那时,我国的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滔天”。洪水吞没田园,冲毁房舍,使人们流离失所。于是,各个部落的人们团结起来,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起初,这场斗争由大禹的父亲鲧来指挥。鲧一心想把事情办好,但采用的方法不对,他一味强调,“水来土掩”,哪里有洪水就派人到哪里去堵,结果越堵水患越严重。
鲧治水失败后,大禹挺身而出,担负起领导治水的重任。他认为要制服水患,就必须因势利导,根据河流的走势宣泄水流。为了规划出一套正确的治水方案,大禹不辞辛劳地爬山涉水,实地勘察山川形势。他三过家门而不入,领导人们开山劈岭,疏浚河道,广修沟渠,奋战12年,终于“开九州,通九道”,制服了水患,谱写了一曲人定胜天的凯歌。
不具备相当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完成这项规模巨大的工程。所以,史书在记载大禹治水的动人事迹时,都没有忘记加上一句,大禹“左准绳,右规矩”。意思是大禹随身携带着规、矩这两样测量工具。
规矩是什么样的奇妙工具?
竟能用来“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在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大建奇功?
在山东省嘉祥县一座古代建筑的石室造像中,依稀可见规矩的模样。图中有两位古代神话中我们远古祖先的形象,一位叫伏羲,一位叫女娲。伏羲手中的物体就是规,它呈两脚状,与现在的圆规相似;女娲手中的物体叫做矩,它呈直角拐尺形。
原来,规就是画圆用的圆规,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矩由长短两把尺合成,短尺叫勾,长尺叫股,可以用来画直线或者作直角。
公元前11世纪,有位叫商高的古代数学家,曾详细介绍了用矩的方法。他说:
“把矩平放在地上,可以定出绳子的垂直;把矩竖立起来,可以测量物体的高度;把矩倒立过来,可以测量物体的深度;把矩平卧在地上,可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矩旋转一周,就形成了一个圆形,两个矩合拢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方形。
“知天文识地理的人是很有学问的,而这种学问就来自勾股测量,勾股测量又依赖于矩的应用。矩与数结合起来,就可以设计和制作天下的万物。”
瞧,矩的用途是多么广泛和灵活,我们的祖先又将它运用得多么出神入化啊。
规矩究竟发明于何时,已经很难考察了,但它们起源于极遥远的古代,却是无庸置疑的。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了规、矩这两个字,其中的规字,就很像手执圆规画圆的样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书中关于规矩的论述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墨子说过:造车的工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孟子说过:即使是离娄那样眼光锐利的人,即使是鲁班那样心灵手巧的工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见至少从那时起,规与矩的应用在我国民间已经很普遍了。
测算地球周长
公元前3世纪,有位古希腊数学家叫埃拉托斯芬。他才智高超,多才多艺,在天文、地理、机械、历史和哲学等领域里,也都有很精湛的造诣,甚至还是一位不错的诗人和出色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