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缪斯情结
34213700000047

第47章 咏物写高情

邓拓以“咏蜂”为诗歌创作的发端,托物言志,写了一些咏物诗。60年代初期,在他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以诗喻情,寄情于诗,表达正直的共产党人的情怀。

同他的咏史、旅游和题画诗一样,诗人的“咏物诗”,多以古典律体赋成。诗的特定形式容易限定意蕴的拓展,但简练的艺术要求凝练的内蕴,在一定的意义上形式的精致又是诗意构建的催化剂,这或许是人们津津乐道古诗词的一个缘由吧。

邓拓的咏物诗多是凝练比兴之作。诗人常常以一物“比喻连类”,引仲生发,诗起于某一物象而又升腾起一种联想,营造。一种意象和形象的诗境。1961年初,诗人因病在北京友谊医院。病床旁摆有一盆浅红色的“杨妃山茶花”,诗人与花“朝夕相伴,顿慰寂寥。”一天早上,诗人不慎将一朵花碰掉了,于是“把她拾起来,放在原来的花枝上,借着周围的花叶托住。经过20天的时间,她还没有凋谢。”诗人有感于这山茶花“强烈生命力。”写了一诗,称颂道:

红粉凝霜碧玉丛,

淡妆浅笑对东风,

此生愿伴春长在,

断骨留魂证苦衷。

诗中描绘了山茶花红粉嫩润如同脂粉凝成,衬着绿油油的叶瓣,光泽厚实,花红叶碧,淡妆浅笑,而诗人更是赞美这花魂长留春天,用生命装扮美丽的春色。

诗人赞美山茶花坚贞优美的品格,是一个屡经风浪的政治家对于革命斗争精神的赞颂。1961年前后,是我国政治经济十分严峻的时刻。国际上的反华势力猖狂,加上大自然的危害,使经济建设受到极大的干扰和破坏,面对困难,中国共产党人经受特殊的考验,而诗人以自己对山茶花顽强生命力的褒扬,抒写对于人民不屈精神的讴歌。

也是在写这首诗的同时,诗人在北京晚报上开辟了《燕山夜话》的专栏,并同吴晗、廖沫沙一道,为《前线》杂志写作《三家村札记》。在这些杂文中,邓拓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掘历史上仁人志士们为民族兴盛和文化的昌明而奋斗的劳绩,以作今人建设祖国文明的借鉴。邓拓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他写“夜话”是为了人们利用夜晚这生命的三分之一时间,领略一些有用的知识。邓拓以凌云健笔和耿耿正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情,对一些不良思想作风的鞭笞,留下了警世骇俗的金石文字。“此生愿伴春长在,断骨留魂证苦衷”,是对山茶花的神韵的描画,更是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的自识。

就在诗人的《燕山夜话》写作后不久,我国政治生活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变化。自50年代以来,不断发生的政治运动,使一些思想探索者屡受冲击,一些有思想见解的作品被视为异端,诗人的“夜话”也颇遭微词,于是诗人不得不停止了深受读者欢迎的夜话文字,将兴趣转移到搜集古画、研究古画艺术中。沉重的精神压力在那个黑云压城的60年代中期,束缚了一些思想敏锐的作者,诗人不甘于这沉闷的政治重压,但又不得不暂时沉寂,一些咏物诗的出现和一些“试从新史悟旧闻”的咏史诗、题画诗的创作,表现了特殊时期的特殊思考。1962年夏天,诗人写的《云海》和1965年写的《记梦》等诗中,都表达了复杂的心情。在《云海》一诗中,诗人以“高情应解人间旱,莫向高原作雨稀”,隐喻对于人生的关注和务实精神的发扬。《记梦》一诗更表达了思想求索者耿耿难释的心情。

五更风雨梦如飞,烟水苍茫夜色微。

话到海山无滴泪,写来笔墨不沾衣。

高情消尽千秋怨,碧血凝成万古诗。

默向长天寻薪路,霞光芳雾映春晖。

作为一个思想深邃的诗人,他是在感叹自然风物的变异,沉吟人生世事的困扰,抑或是寻找思想的跋涉者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