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缪斯情结
34213700000036

第36章 诗从“咏蜂”起

邓拓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在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位豪情洋溢、笔力雄健的诗人。他在一生的革命斗争中,偶有闲暇,赋诗填词、遣兴感怀,留下了五百多首诗(词)。其中,部分作品收入《邓拓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邓拓诗文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中。

邓拓的诗以律体古风见多,诗人崇尚规正齐整的艺术形式,在限定的艺术中驰骋诗的羽翼,倾注感情,创造出典雅精致、深沉雄浑的艺术感染力。著名作家杨朔曾以“自有诗心如火烈”来表述革命诗人的艺术抱负和创作初衷。邓拓的诗也是他投身于革命生涯、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理想情操和社会人生观的生动体现。

诗人最早的诗作是在初中时写的一首《咏蜂》诗。1925年,邓拓进入福州市三牧坊中学。不久,北伐军入闽,福州城里社会革命思潮洪波涌起。高涨的革命形势吸引了一些进步的青年学生,《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秘密地在青年学生中传诵。在课堂上,进步的教员讲授中国严峻的时局和形势。一次课堂作业中,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读罗隐〈咏蜂〉七绝有感》,让学生自由地写一首和诗。邓拓的诗中写道:

踏遍青山十二尖,艰难生计不须占。

世上多少伤心客,何惜捐输一滴甜。

罗隐的原诗为:“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两相比较,其志趣优劣、情操高下是截然分明的。正如诗人自己所说,那时候“对于蜜蜂的辛勤劳动和人问为生计而操劳的广大群众,已经有了相当的同情。”

邓拓的《咏蜂》诗,自谦为“十分幼稚”,其实,诗中托物喻情,显露出年轻诗人严正蕴藉的诗风。这得力于诗人早期深厚的古典诗文的熏染。邓拓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清代最后一科举人,任中学国文教员。他家教严厉,在邓拓刚懂事时就教他读书习文。父亲规定每天早上“晨课”是读古诗文,然后练习书法。邓拓家的庭院里有一株大榕树,树下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有一首清新俊逸的律诗:“鳞次台高势接天,百年乔木护云烟。休嗟陵谷湮池馆,且喜蓬壶近市廛。花鸟结成风月友,诗书留作子孙田,闲来徙倚层峦上,不尽峦光入翠巅。”平时,老父亲一而让邓家兄弟们吟诵“诗石”上的句子,一面描摹书法。几十年后,邓拓还深情地回忆当时读书习字的情景。

邓拓稍大以后,常常观赏福州城里文人诗会,对文人雅士们的“诗钟”更是喜欢。“诗钟”是我国明代以来一种传统的文字游乐。首先由主事人随便取出两个意思不同的字,根据其义进行吟唱。据《风月谈余录》载: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然后,缀上铜钱,下面放一盘子(盂),当香烧到钱的地方,“火焚缕断,钱落盂响”,即为“诗钟”的由来。“诗钟”的联句平仄严格,对仗工整。福州文人做“诗钟”发展为吟唱诵读。邓拓常在二哥的带领下到附近文庙会馆去听唱“诗钟”。父亲很支持他,说这是“练艺”的好法子。后来,他和同学李拓之、傅衣凌等在一起学做“诗钟”。大家拿一本书,随便找上两个字,进行联句吟唱。“尽兴时连床共榻,谈到深夜,毫不疲倦。”这些虽然简单的诗文游戏,不能说是邓拓创作的始点,但对于培植诗人爱好古典艺术,并在日后十分娴熟地写作古典格律诗词,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邓拓上高中后,正值大革命形势高涨。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受到大革命的洗礼,在社会革命思潮的影响下,组织社团,创办刊物。邓拓和傅衣凌、郭则暹、高其等人组织了“野草社”,并创办一期刊物《野草》。刊物上发表了社友们的一些诗文。因年久时湮,原刊物无存。

从现存的史料看,邓拓的《咏蜂》诗是诗人的发轫之作,也是他在故乡青少年时期诗文活动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文字。他以古典律体而为诗作的圭臬,由此开始了他诗歌创作一条典雅沉雄、寄意遥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