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以太行山、崤山与熊耳山为界,黄河穿过青藏高原的边缘后,便进人黄土高原。面对着流经黄土高原的浊流汹涌的黄河,有时会生出由衷的感叹:真正的黄河啊!而关于黄土高原,我们现在目睹的、听说的,都是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的故事,殊不知就是这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催生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并将其演绎到在相同历史时期举世无匹的高度。当远古的风,不知道得自何方神圣的指令,一阵又一阵,一年又一年,摧枯拉朽携带着大量的黄沙从西部卷来,要堆砌一个黄土高原时,那风便在输沙的过程中吹扬拣选了。因而,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相对均匀,多孔隙,渗透性强,植物与农作物的根系很容易生长。地质学家认为,在旧石器时代或者更早,黄土高原有丰富的草本植物,也有稀树森林,黄土中的腐殖层深厚肥美,而黄土的结构也极为疏松。沿着黄河择水草而居的古人类发现黄土高原的时候,一定欣喜若狂,这里气候温暖;塬、梁、峁、沟各种地貌形态,有的避风适合挖穴而居,有的地表平缓,有杂草丛生可以采集也可以耕作;沟谷近水,水中有鱼,美味也。那时的生产工具也就是各种形状的石头,刚刚开始以石击石打制一些石针、石磅、石斧之类的器具。打制是辛劳的也是愉快的,从捡拾石器到打制石器,以工具自主创新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因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简单的石器便可以用来耕作、收获。华夏先民最早从游牧走向农耕转型之地,没有证据说是黄土高原,但,黄土高原肯定是远古中华大地上万众瞩目的这厂伟大转型时期的亮点,那时候人们就已经安居乐耕了。
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辉煌,又怎么离得开黄河呢?
黄土高原不是一个完整的高原,确切地说它是由一系列断块山岭连同陷落盆地组成的高地,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虽然不算太高,却也足可俯瞰华北平原与黄河谷地。从单纯的地形地貌来看,这块高原似乎支离破碎,是地质时期剧烈运动的断块、褶皱把一切的破碎覆盖、修复并且连厚厚的黄土沉积层,接,虽说是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却又浑然一体,那不是名符其实的黄土高原又是什么呢?高原上黄土的厚度,一般在50米到100米之间,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达到100米至200米,兰州附近有的地区厚达300米以上。浩瀚无边的黄土高原由区域内的六盘山及子午岭将其分成三个部分,自东向西,分别为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和陇西高原。以陕甘高原的黄土分布之广、厚度之深、地貌形态多样而成为中国黄土地理的典型。
黄土自下而上的堆积分三层,即“午城黄土”、“离石黄土”与“马兰黄土”。“午城黄土”是黄土高原的先驱者,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又称“红色黄土”,是覆盖塬、梁、峁的主体物质。“马兰黄土”位于黄土高原的最上部,颜色灰黄,质地松软,形成时间最晚。由此可知,是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形态黄土的层次分明的层垒叠加,使今日之黄土高原最终形成。中国史书对黄土高原的记载颇多,其中释放出来的信息丰富多彩,如《尚书禹贡》说:“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是对当时雍州今日黄土高原大部之黄土为“上上土”的描述,“上上土”即是最肥美之土也。东汉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记录的,则是沙尘暴的景象了,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壬寅,“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聊聊数语,对风向、风力、气象、黄土满天及其飘落的描述,可谓精当。《汉书》及相关类似的记述,还会使后来的读者、研究者联想顿生:黄土高原的沙尘暴,不是在提醒我们黄土高原的成因吗?沙漠是黄土的制造工场,经过不知多少年的风吹扬沙、层层堆积、成土作用等一系列过程而形成。此风成说也。另有学者认为,是黄河及它的支流,使其所携带的岩石风化物质,形成广大的冲积扇并不断淤积,在冲积扇达到一定高度后,河道迁移,淤积处变成黄土;又有新的泛滥新的冲积扇新的黄土,黄土铺张日积月累达至深厚,黄土高原形成。此水成说也。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论雁荡山“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时,笔锋一转至黄土高原,“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迴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沈括所指,乃黄土高原沟壑为大水冲激流水侵蚀所致,此近乎水成说也。
黄土高原西起青海日月山,东抵太行山,北至长城,南及秦岭,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其东缘的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南缘之秦岭是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东延之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又是黄河与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这一个大高原可以说是气象万千了,黄河滋养了它,它又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并且把黄河水变成真正的浓极浊极的黄色。黑头发黄皮肤的华夏子孙,谁不是一见黄河就心惊肉跳呢?
不要说黄河是在无情地剥夺黄土高原,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造出的新地,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是黄土高原总面积的一半还多。华北平原的富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黄河与黄土高原给予的,华北平原的城与人啊,可不要忘记了黄土高坡。
黄河、中原、问鼎、逐鹿,殷商以后直到北宋,2500年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汉到隋唐,11个朝代建都长安,历时1100年;9个朝代建都洛阳,历时近千年。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云集黄河之滨、洛水之阳的帝都,那就是堂皇华丽而又深不可测的汉唐气魄,河洛图书。
开封是一个教人忧患顿生的古都,在开封城头望黄河,河悬在天,你也不知道开封城地底下历史上的洪水,在淤泥中埋没了多少历史。它背负着的辉煌的另一面,便是洪灾与忧患的影子,一个科技昌明的北宋帝国的消亡,多少让人有点困惑:落后了就要挨打,先进的却也先灭亡了。
黄河,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
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的黄河啊,穿过有林草的山谷,穿过荒漠与黄土高原,穿过喧嚣的城市,穿过家园旷野,穿过寂寞的废墟。正是黄河,让人从头至尾感觉着水的沉重、水的宝贵、水的无可替代。黄河啊,一个伟大族群的摇篮,从80万年前开始,我们的人文初祖就开始了在黄河岸边的狩猎与采集,然后是游牧、农耕。与此同时,泛滥的黄河在改变河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毁灭并创生新的家园之地。当我们说“感激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时,难道就不应该包括黄河的灾难吗?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是由黄河激发的。汹涌而善决、善淤、善徙的黄河磨砺着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智慧以及精神,从而使我们坦然地面对水、感觉水、体验水、利用水、治理水,并由此产生了神话、传说、诗歌、哲学和河工水利。
大起大落,大浪淘沙,兴兴衰衰,泥沙俱下,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语),正是黄河引领着中华民族,于多灾多难的艰辛跋涉中,创造并坚持了堪称为东方黄河啊,母亲河,你的儿子可以这样读你吗?
黄河,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在大地的背景上流过的黄河啊!在这一章,笔者记录的是黄河上游一条少为人知的支流:全长144公里的隆务河。而这一条河流孚育的“热贡艺术”也有称“吴屯艺术”的,却举世闻名,在这样一块艺术的热土上,“艺术的生存”这一哲学命题,成为明晰的存在。然后,去塔尔寺看酥油花,再到下游,探访一处黄河故道下,西汉晚期因为河水泛滥而被埋没的村落。以及史书有载的瓠子河决口、汉武帝亲领河工与“贾让三策”的故事。
隆务河在黄河上游众多的支流中,近乎默默无闻,它发源于泽库县若恰山区,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4930平方公里。隆务河的不凡之处,大概就是它的流程了。隆务河从海拔约3900米的高度由南向北流出,进同仁县,突然沉降,落差达2000米,然后经过泽库草原的沼泽地带、麦秀原始林区。不知道是隆务河滋养了这一路流程中错落的自然带,还是沼泽与林区的花草树木的精灵,赋予了这一条河的灵智闪烁,总之,隆务河清冽的流水以及由它连缀起的风景,那些活生生的鲜艳的色彩,早已经提示人们了:这是一处生长艺术的土地。
隆务河是最初的画者,山上的风吹出了流水的波纹,那波纹向着河的岸畔扩展、消失,随后又是新的波纹出现。在源源不绝的流动中,河流不仅是滋润者也是播种者,它催随高差不等而变化着形生着树木花卉,也铺陈风景,并且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着色彩,态。当隆务河从海拔近4000米处坠落2000米时展现的风景,是垂直自然带,从草甸到草地树木,能使人想起画者用笔之果断、疾速,是一笔带过中的简洁明了,预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然后是平缓从容的流动,精细独到的勾勒。当它经过泽库草原的沼泽及原始林区时,隆务河适时而又巧妙地突出了大野荒原的野性,草丛泽边不知名的烂漫野花星星点点,仿佛是这一幅大地之画的题款:在完整的大地上,野性是生命的象征,即广大和美刚0这是热贡艺术的起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