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微雨中的蝉声
34197300000008

第8章 乘车小记

那时候高速公路还没修通。每次从成都回眉山老家探亲,我便去高升桥汽车站乘车。

那一年的“五一”节,人多车少,赶车难。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我们一家三口,从下午一时起就站在车站门口候车,燠热的天气更增添了心情的焦燥。始发站客车早已满员;过路的车,每一辆都宣告客满,看得见车厢里人挤人像一锅馄饨。到下午三点多钟还没赶上车,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我心里急了,欲望降到“零点”:哪怕能在车上站着,“克服”两个小时,也行。

突然,车站里有人喊:加班车!加班车!我连忙跑进站,前面已排了好多人。好容易轮到我时,票号是38至40。最后一排,好险!我庆幸总算买到了票,一时大喜过望。

接下来是排队上车,我们铃了行李挤进长长的队列。还隔着七、八个人就排拢了。忽听又有人喊:加班车,又来了一辆加班车!看见没买上票的人往窗口涌,我灵机一动,从上车的队列一跃而出,飞跑到售票窗前的队列中:重新购票至少可以买到20号之的座位,比那最后一排好得多呀妻马上配合,就地让票,那三张车票很快被人“抢”走依次序,还差五、六人就轮上我购票了。这时一辆中巴车“唰”地开进了车站,售票员高声喊着:“空车,先上车后买票,坐满就走!”我一听,心想中巴车人少车小速度可要快得多呀,便立刻从购票队列里箭也似地窜出来,直奔中巴车而去。妻子、女儿也拎着行李尾随其后,说时迟,那时快,我们蹦上车迅速在第三排落座。才几分钟,中巴车已坐得满满的。此刻,我对几次果断换车的举动颇为自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妻调侃日:“看你平时笨脚笨手的,今天咋反应这样敏捷,动作这样快喔!”我一脸的得意,满口的“经验之谈”,什么“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啦,什么“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啦,什么“狡兔三窟”啦,讲了一大套,惹得周围的人都笑起来。车子一开动,我这时才有机会冷静下来,对刚才的“见异思迁”进行一番“反思”。三辆加班车的接连出现,给众多乘客提供了“竞争”与“选择”的机会;换句话说,将处于失望中的乘客的欲望重新调动起来了。当初我在骄阳下等候多时而搭不上车,不是只求能挤上车,站着都行吗?后来买到了第一辆加班车的最后三张票,觉得庆幸不已——坐着总比站着好呀!第二辆车一出现,便把刚才的庆幸忘得一干二净,为了“改善”一下位置,便宁可退票而重新买票;待到中巴车一来,眼见得条件更好,便立刻“舍鱼而取熊掌”,义无反顾地争而上之。我甚至突发奇想,假若此时有哪位朋友派轿车来送我,我还会立刻舍中巴而“取”轿车呢——唉,人的欲望就是这样,由低到高,由较高到更高,只要条件允许“手段”合法,往往会“喜新厌旧”而追求不止。仔细想来,又岂止乘车如此;广而言之,对住房、职称、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的追求,不都大抵如此么?当然,这是指正当的欲望、合理的要求而言;排队、购票、先来后到、依次入座等等,也都是人人平等的“合法”竞争手段,并未加进“特权”、“走后门”之类非正常因素而使“游戏规划”遭致破坏。从这个意义讲,人人要求改善自己处境和条件的欲望,常常是没有止境的。

当然也有“知足常乐”的时候。那是在现有条件已没法继续“改善”的前提下。比如此刻,我就心安理得地坐在中巴车里,春风得意,乐不可支呢。

想到这儿,不禁生出一些自嘲的味儿。社会充满了竞争,就像眼下一辆辆前进着的客车,其条件各不相同,其“座位”也极其有限。

人人都想“搭车”,早搭车,搭好车,各色人等概莫能外。人多车少,难免争先恐后。关键是要遵守“游戏规则”,通过正当的努力,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与车轮同步,向既定的目的地进发。当然,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方能知足常乐而得其所哉。

——一件小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若非亲身经历,便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蕴啊!三天以后,从眉山返回成都的途中,生活又再次为我“演出”了生动的一幕。我们乘坐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承包的大客,男的开车,女的售票,座位还稀稀拉拉空着一些,沿途搭客,招手就停。车行半小时刚到彭山城,路边有一位约摸六、七十岁的老太婆招手拦车。隔着车窗,看得见她衣衫褴褛,一脸的病容。车一停下,老太婆双手合十,对司机作揖央求道:“师傅行行好,让我搭个车吧,我看病捡药把钱花光了,回不了青龙场……行行好吧!”说着说着就要下跪。那年轻司机连忙下车,将老太婆扶着,喃喃道:“好嘛好嘛,今天就做点好事,不收钱搭你一回。”边说边搀扶着老太婆上车。他妻子也起身让出售票员的座位:

“太婆,你请坐。”老太婆千恩万谢,称这对年轻人是“菩萨转世”。

司机不好意思地说:“啥子菩萨哟,不敢当啊!‘出门做好事,开车不出事’嘛,嘿嘿!”年轻人笑得很开心。我和全车的旅客都投以赞许的目光。车行约20多公里,到了青龙场,司机又扶着老太婆下车。挥挥手,诙谐地说:“太婆慢走!欢迎你再来坐免费车,下次我在这路边停车等你。拜拜!”引得全车的人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我于是对这年轻人留下极好的印象,谁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做好事呢?这不就是活生生的雷锋精神吗?车刚开出十多分钟,又有人在路边拦车,这是三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车门一开,三人上车同司机打了个招呼,似乎是老相识,并没有买票的意思;司机点了点头,算是默认。我想,一定是司机的熟人吧。正好我旁边下了一位乘客,其中的一人便在空位上落座,另两人坐到后面去了。车子再发动的时候,我略感倦意,便迷迷糊糊打起盹来……“嘎”地一声粗重的刹车声把我从迷糊中惊醒,车停了,原来是那三个小伙子下车了。他们走下车门时,神色似乎有点异样的得意;这次不是司机跟他们“拜拜”,而是他们齐刷刷地回过头来,跟司机来了个酸不溜秋酌“拜拜”!不知怎么的司机和售票员面色都有些尴尬。

车子刚发动,只听后面座位上有几个人惊呼:“我的钱包被偷了!”“我的首饰不见了!”我这才警觉地去翻看我挂在前面车杠上的一个布包,布包已被刀子划开一个很长的口子,幸好包里只有些衣物,才幸免被劫。一霎时全车都喧嚷开了,大家恍然明白:刚才下车的那三个人是小偷!这时一位老乘客说,我隔三差五跑这条路,这几个人是惯偷,司机、售票员都认得他们。这一说,车上的舆论“一边倒”地谴责起司机夫妇来,有的说,为什么不事先报告公安局上车捉拿呢?有的说,为什么不提醒乘客严防小偷呢?还有人质问道,为啥不把车子开到公安局去呢?我补充了一句:“至少,你可以不开车门,不准他们上车嘛!”在一片嚷嚷声中,司机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么几句话:

“我们敢吗?我们天天要跑这条路,惹得起这些地头蛇吗?”接着长叹一声:“唉!这世道,该做的好事要做,能躲的祸事要躲啊!”最后的这句话,也许就是这位青年的“处世哲学”吧。这种只扬“善”而不惩“恶”的处世哲学也够精彩、够经典的了!扶危济困的是他,开“门”揖盗的也是他;他分明认识这伙小偷却停车“迎”贼,这不是明摆着的助纣为虐么?前后两件事出在同一辆车、同一段路、同一个年轻人身上,不是很有些滑稽,也很能发人深思么?我忽而有些庆幸,庆幸的不是布包内无贵重钱物被盗,而是这生动的一幕使我增长了见识。一个贫弱无助的老太婆,一伙凶狠狡猾的小偷,一个对弱者有侧隐之心、对坏人却不敢“触怒”的既做“好事”又躲“祸事”的青年,以及一群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的乘客,和一幅令人堪忧的社会治安“警示图”……这一切,称得上世态百象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典型的侧影。如果成天呆在书斋里,或是出门坐在轿车上,我能如此大开眼界么?有人说,拥挤的公共汽车好比社会的缩影,世象的窗口。此言不虚也。乘车此行,收获大焉。于是,归来后“小记”一笔,聊补阅历之阙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