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开口就能找对话题
34169400000019

第19章 终极技巧,让你的话题备受欢迎(2)

故事中的乔建国在介绍系统工程师这一职业时,如果用专业术语来解释的话,应该是:“在网络中设计、构筑并运用各种系统平台和服务器软件的工程师。”这样的解释,恐怕除了专业人士能听懂以外,其他人很难理解。但是,他使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用“是一种类似于电脑医生的职业”来介绍系统工程师,大家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并能轻易理解这一职业的性质。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比喻随口而出呢?这固然跟一个人的思维灵活程度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练习,如果每日进行类似“就好比……一样”“总之是……”“简直就像……似的”的换句练习,就可以逐渐提高我们打比方的能力。

要是感觉这样练习有难度的话,也可以用“比如说……”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跟普通的解释相比,这样说要更容易让听话者理解。

4.适当透露自己的隐私,迅速与对方建立深厚感情

人们不仅有倾诉的欲望,而且对他人的隐私有浓厚的兴趣。在跟人关系不深的时候,如果能适当透露一些自己的隐私,就可以迅速与对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自然能让沟通顺利进行。

在生活中,很多女人都擅长“诉苦博同情”的招数。尽管有些人对此很不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不失为打开对方话匣子的好方法。只要跟对方说出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事,准保立刻就能换来别人的同情和好感。

无数事实证明,即使之前这个人对说话者存有的全是敌意或恶意,一旦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似乎从此双方就站在同一阵营了。这种办法之所以会如此有效,并不仅仅基于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还跟人人都有的“窥私癖”有很大关系。

几乎所有人都对他人的隐私感兴趣,就算嘴上说“不关心”“不在意”,心里也会蠢蠢欲动地想要窥知一二。如果能知道一点儿别人的隐私,就意味着自己能得到对方的信任,而且说明双方关系匪浅。

在对话的时候,假如你对某人透露出一点点个人隐私,立马就会对他形成一种吸引力,同时,也等于将他拉入了自己的阵营。对方心里也会有这种想法:自己已经知道了别人的隐私,所以我有义务做他的知心朋友,否则,我就是无情无义的人。

李娜是一位化妆品推销员。有一次,她在公交车上看见了一名时不时拿出镜子擦粉底的年轻女子。她认定这名女子一定需要一套化妆品。

于是,李娜坐到这名女子旁边的座位上,很苦恼地说道:“唉,这干燥的天气真让人受不了,瞧我这张脸感觉特干燥!”

“是呀,我的皮肤也特干燥,感觉都不能出去见人了!”对方愁眉苦脸地回答道。

“嗯,深有同感。”

“咦,我感觉你现在的皮肤还可以!”对方看了她一眼继续说道。

“哎呀,这几天好多了,前几天真是让人受不了。”

“这么有效?你是怎么保养的?”

“瞧!我就是擦了这个。”李娜拿出一套化妆品来。

“感觉不错,我也来一套试试。”

在我国的传统中,隐私往往代表着友谊。彼此交换了隐私,便能得到对方的友谊,这似乎成了一条定律。

某人不经意间把隐私说出口,看似只是无意间说漏了嘴,甚至说漏之后又立刻显出紧张的神色,并不停地说:“拜托拜托,千万别说出去啊!”事实上,他说漏的这句话的确不具有可传播的价值,但凡能漏出来让别人听得到的话,都是事先想好了的无关痛痒的小事情。之所以故意装作紧张,不过是为了博取对方的好感,赢得对方的真心。

无论世界怎么变,只要人类还活着,大家最感兴趣的对象永远是“人”。假如对方不喜欢你,那就试着跟他聊聊你自己吧,聊聊关于你自己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琐事,你说得有趣,就可以慢慢软化对方的心。

当然,那些要紧的隐私还是不要轻易出口的好。对那些暂时摸不准底细的朋友,“显得”真实就行了,过分真实,也许会害了你的前程。

5.引出封闭式问题,让客户开口就说“是”

我们在与对方沟通时,如果能让对方不断地点头说“是”,那么接下来的沟通自然畅通无阻。因为每问一个问题对方都能说“是”,那么这就意味着听者对你的认可度在提高,反之也是这样。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在与他人沟通时,一开口就说一些让对方回答“不”的问题,比如:“您喜欢骑马吗?”

“不喜欢!”

“请问您对这款产品感兴趣吗?”

“不!”

……

像这样的问题,听者显然会回答一句很简单的“不”或者“没有”。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无话可说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自己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所以,我们在引出话题时要抛出封闭式问题,不让对方说“不”,因为封闭式问题具有以下特点:①只用“是”或“不”就能回答;②可以控制问题的方向。了解了问题的特点后,我们就要运用封闭性问题来引出话题,以便顺利沟通。

阿里森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他们公司想与一家大公司合作,希望这家大公司能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在阿里森去联系这家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之前,已经有一个业务员用了10年的时间去推销,可是一笔生意也没谈成。

阿里森自己也用了3年的时间去跟这家公司周旋,希望他们可以买自己公司的产品。这样前后加起来13年的时间,对方只买了几个发动机。

阿里森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当那位大企业家发现他们公司的发动机很好用时,就一定会向他们大量订货。

因此,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阿里森很高兴地去探访这家公司,可是他高兴得似乎太早了,因为那位负责发动机的工程师史密斯先生对他说:“阿里森,你们公司的发动机太不理想。虽然我需要几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们的。”

自信满满的阿里森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你卖给我们的发动机温度太高了,我根本不能把手放在上面。”

阿里森知道,跟史密斯先生争辩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于是急忙采用另一种策略。他说:“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说的是对的,发动机太热了,谁都不愿意再买。你要的发动机的热度,不应该超过有关标准,是吗?”

“是的。”

“电工协会规定,一个标准的发动机要比室内温度高72℉(华氏度),是吗?”阿里森又问道。

“是的。”

阿里森继续问:“工厂的温度是多少?”

史密斯先生想了一下说:“大约是75℉。”

阿里森说:“工厂温度是75℉,再加上应有的72℉,那么一共是147℉。如果你把手放在147℉的热水里,是不是会把手烫伤?”

史密斯先生依然回答“是”。

阿里森微笑地说:“史密斯先生,你只要不用手碰那个发动机就行了。”

史密斯先生接受了阿里森的建议,并且说:“嗯,我想你说的不错……”

他们谈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史密斯先生决定购买阿里森公司的发动机。

原一平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好,他在向客户推销保险时,总是喜欢问一些让客户说“是”的问题。每次都是问完客户说“是”的问题后,他再和他们谈论保险,由于客户已经习惯了说“是”,因此当原一平和他们谈论保险时,他们仍会点头说“是”,客户也自然地投了保。原一平正是因为利用此种方法,才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还获得了“日本推销之神”的美誉。

也许有些推销员会问:“客户说‘不’的态度为什么会不利于推销呢?”美国心理学家阿弗斯特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道:“一个‘不’的反应是最难克服的障碍,一个人一旦说出‘不’以后,那么出于自尊心,他总是会固执己见。当他冷静下来时,他可能会觉得当时固执己见的‘不’是不恰当的,但当时他还是必须坚持。所以,一开始使人采取肯定的态度极为重要。”

让客户一开始就说“是”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客户一开始就说“是”呢?以下两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谈话内容要同步,找到与客户谈话的共同语言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你说的话让客户感觉不舒服,那么他自然就会说“不”了。所以,推销员在推销的过程中就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不给客户说“不”的机会。要与客户实现语言同步,首先就要掌握客户前几句话所用的“术语”,只有掌握了客户的语言特点,然后采用特点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与客户沟通,这样才能够产生很强的语言感召力。

与客户的表现要同步,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彼此的共同点

如果推销员想找到与客户的共同点,那么就必须学会用客户的表征系统来跟客户沟通。然后,趁机传达我们的信息,减少对方说“不”的机会。

推销员让客户说“是”的方法还有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创新。

6.去直就弯,软硬兼施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推销员一见到客户,就开门见山地对客户说:“你好,我是来推销某某产品的,请你购买我们的产品。”一般的人对上门来推销产品的推销员都没有多少好感,当你直接提出来时,你们不仅没有展开沟通的机会,他们还可能将你拒之门外。这种开山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也会让客户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越发地拒绝购买你的产品。

所以,推销员在开口前,要学会采用去直就弯、软硬兼施的方法来赢得客户的好感,然后再向客户推销产品,这样客户更容易接受你的产品。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威伯先生是华尔菲亚电器公司的推销员。他曾在一个富饶的农业地区做过一项调查,但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的人们几乎都不使用电器。

威伯先生感到十分好奇,便咨询该地区的销售代表:“这里的人为什么都不使用电器呢?”

那位销售代表很生气地回答道:“他们一毛不拔,我们根本就无法卖给他们任何产品。除此以外,他们对公司的意见非常大,我曾经试着向他们推销产品,他们不仅不买产品,而且还将我拒之门外,大骂一通。想起来,都觉得气愤。”

威伯先生听了销售代表的话,经过一番思索,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弄清楚他们不买电器的根本原因。于是,他鼓足勇气敲开一家农舍的门。最开始时,那扇门只打开了一个小缝,一位老太太探出头来,一看见威伯先生,就立即把门关上了。

遭到拒绝的威伯先生又继续敲门,那位老太太又打开门来,她这次没有立即关上门,而是把对他们公司的不满,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